刑法课件PPT精选文档
3、犯罪主体
(1)自然人: 刑事责任能力:
1.完全无刑事责任能力,限制刑事责任能 力,完全刑事责任能力
(2)单位(法人):
完全不负刑事责任 相对负刑事责任 完全负刑事责任
出生
14周岁
16周岁
18周岁
从轻或者减轻处罚、不适用死刑
死亡
刑事责任年龄示意图
故意杀人、故意伤害致人重伤死亡,强奸,抢劫,贩卖 毒品,放火,爆炸,投毒
4、某甲想开枪杀死某乙,虽然距离很远,但某甲不 愿放过这个机会,向某乙开了一枪,结果没有击中 某乙。
参考答案:
1、属过于自信的过失; 2、不是故意或者过失,属意外事件; 3、属疏忽大意的过失; 4、属直接故意;
正当防卫
1、正当防卫
为使公共利益、本人或他人的人身和其他 权利免遭正在进行的不法侵害而进行反击,致 使侵害人受到某种损害的行为,行为人不负刑 事责任。
3、犯罪主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故意。
五、刑罚
(一)刑罚的概念
(二)刑罚的目的
(三)刑罚的种类
1、主刑 2、附加刑
管 制
刑罚的种类
主刑
附加刑
拘有无死罚剥没
役期期刑金夺收
徒徒
政财
刑刑
治产
权
利
(一)刑罚的概念
刑罚是执政阶级规定的由人民法院依法对犯罪人 适用的惩罚的一种制裁方法。刑罚具有以下特点:
犯罪构成
犯罪的客体 犯罪的客观方面 犯罪的主体 犯罪的主观方面
一 同直 般 类接 客 客客 体 体体
危危因 害害果 行结关 为果系
作 为
不 作 为
一般 特殊 主体 主体
责
责
任
任
能年力Fra bibliotek龄过故 失意
疏自 间直 忽信 接接
刑法第二编十章:
1,危害国家安全罪。2,危害公共安全罪。3, 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4,侵犯公民 人身权利、民主权利罪。5,侵犯财产罪。6, 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罪。7,危害国防利益罪。8, 贪污贿赂罪。9,渎职罪。10,军人违反职责 罪。
基本依据就是犯罪的同类客体。
2、犯罪的客观方面:
其表现有: A、危害行为;(作为与不作为) 参加恐怖组织罪 B、危害结果:对我国刑法所保护的社会关系的
损害。 C、危害行为与危害结果之间存在因果关系 D、犯罪的时间、地点、方法。
结果犯的既遂,不仅要求有犯罪行为,而 且必须发生法定的犯罪结果,这类常见的犯罪 很多,如故意杀人罪
1.必须存在不法侵害的行为。 2.侵害行为必须是正在进行的。对于预备的 或想象的侵害行为,不能借口正当防卫,先发制 人,而只能采取预防措施;对于已经实施的侵害 行为,如果没有实施到底而中止或者已经实施完 了,也不能适用正当防卫的规定。 3.防卫必须针对侵害人本人,而不能针对第三 人。如果实施了损害第三人利益的方法,不能适 用正当防卫的规定。 4.防卫不能过当。即正当防卫不能超过必要 的限度,造成不应有的损害。 《中华人民共和国刑法》规定,正当防卫行为不 负刑事责任。防卫过当应负刑事责任,但应酌情 减轻或免除处罚。
4、犯罪的主观方面
(1)故意:
A、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 果,并且希望这种结果发生。
B、间接故意:明知自己的行为会发生危害结 果,并且放纵这种结果的发生。
(2)过失:
A、过于自信:应当预见自己行为可能会发生 危害结果,因为疏忽大意没有预见。
B、疏忽大意:行为人已经预见可能会发生危 害结果,而轻信能过避免。
思想构成犯罪吗?
犯罪是一种行为而不是一种思想,因此, 判断一个人的行为是否犯罪,要看这人是否 实施了触犯《刑法》的行为,而不是是否有 犯罪的思想。我国没有“思想犯罪”。
思想不构成犯罪,言论能否构成犯 罪呢?有人提出,我国宪法中规定有言 论自由,刑法中仅规定了行为犯罪,而 没有规定思想犯罪,因此,言论不能构 成犯罪。这种说法正确吗?
1、适用刑罚的机关──只能由人民法院依法定程 序来实行惩罚;
2、刑罚只能对犯罪人实行惩罚; 3、刑罚具有强制性,且最为严厉。刑罚可以强制
剥夺犯罪人的财产、自由、政治权利直至生命。
(二)刑罚的目的
我国对犯罪人适用刑罚,通过惩罚与教育相结合来达到改造 罪犯、预防犯罪的目的。
我国《刑法》规定的刑种,除死刑是剥夺犯罪人的生命外, 其他大都是采取劳动改造的办法。使犯罪人通过劳动改造重 新做人,不再以身试法,从而预防他们再次犯罪。另外法院 通过对犯罪人适用刑罚,将犯罪与刑罚紧密联系起来,不仅 直接惩罚了犯罪人,同时对社会上的不稳定分子也起到了警 戒威慑作用,使之不敢轻举妄动,以身试法。
犯罪的主观方面一览表
课堂案例练习题:
请指出下列行为人的主观心理态度是哪一种(讨论)。
1、某甲开车途中发现有个熟人某乙在前面行走, 就想开车紧贴而过,吓唬某乙,但车紧贴而过时将 某乙拖倒轧死。
2、某段公路上有农民白天堆晒的麦秸,某甲在深 夜开车驶过该路段时将一名藏在麦秸下睡觉的儿童 压死。
3、某甲是某仓库管理员,一天朋友来仓库看望他, 拿出香烟请某甲抽烟,抽烟后某甲将烟头随手一扔, 结果引起火灾。
二、犯罪的预备、未遂、和中止
预备阶段 犯罪预备
故意犯罪的形态
实施阶段 犯罪未遂
(实现犯罪目的、结果) 犯罪既遂
犯罪中止
共同犯罪
共同犯罪是指二人以上共同故意犯罪。共 同犯罪有以下几个特征: 1、犯罪主体必须是在二人以上,无论是两个 以上的自然人或者两个以上的单位,或者一方 是自然人,另一方是单位均可以构成共同犯罪。 作为自然人构成的共同犯罪的主体,必须是达 到刑事责任年龄、具有刑事责任能力的人。 2、犯罪客观方面必须具有共同的犯罪行为, 互相配合,结成一个有机的犯罪行为整体。一 是各共同犯罪人所实施的行为都必须是犯罪行 为;
紧急避险
为了使国家、公共利益、本人或者他人的人身、财 产和其他权利免受正在发生的危害,不得已而采取的 损害另一较小的合法权益的行为。 意义:有利于鼓励公民在必要的条件之下,同过损害 较小的合法权益的手段,来保护较大的合法权益,尽 一切可能减少自然灾害、不法侵害等危害带来的社会 损害。有利于培养广大公民顾全大局,互助友爱的思 想。
参考答案
单纯的思想不具备社会危害性,不能构成犯罪, 但言论是思想的表现方式之一,是一种行为。
如《刑法》第105条第二款:“以造谣、诽谤或 者其他方式煽动、颠覆国家政权、推翻社会主义制 度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 政治权利;首要分子或者罪行重大的,处五年以上 有期徒刑。”
《刑法》第246条:“以暴力或者其他方法公然 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实诽谤他人,情节严重的,处 三年以下有期徒刑、拘役、管制或者剥夺政治权 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