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安浐灞生态区”节水调查报告王晓先,仝攀瑞,陈立军,王鹏,李红玑(西安工程大学“绿风”环保协会,陕西西安710048)摘要:素有"浐灞之间,三辅胜地"之说的西安浐灞生态区是近年来古城西安为扩大城市规模,主动应对生态恶化和城市增容双重压力建设起来的生态区。
本调查报告主要通过对西安浐灞生态区整体建设过程中的水资源有效利用,在建设过程中节水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大众对于浐灞生态区建设关于节水方面关注度和满意度的调查,对调查结果进行分析后,得到了到近年来浐灞生态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的进展、成效。
针对在建设过程中要改善的部分提出了相应建议:加强宣传教育,形成全区良好的节水氛围;以科技为支撑,大力推进节水技术研究和节水型器具推广;建立节水组织,小手拉大手,节水从我们身边做起。
通过把浐灞生态区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将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从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足发展。
关键词:水资源;节水型社会;西安浐灞生态区;水对人类来说是一种不可缺少的资源,它关系到人类的生存和社会的发展。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水资源供求矛盾日趋突出,缺水已经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和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因素。
西安市境内有54条较大河流,其中有渭河、泾河、石川河3条过境河流,全市年平均自产径流量为21.78亿立方米。
地下水资源量为17.27亿立方米,扣除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的重复量12.39亿立方米,全市水资源总量为26.66亿立方米,其中地表水河流源头水质良好。
但河流污染严重,西安市长年监测的十条河流24个断面均未达到其功能区类别,地下水水质较好,不宜饮用潜水面积占全市(市区)面积4.14%。
面对如此严峻的水资源保护形势,构建节水型社会就显得尤为重要。
古有“八水绕长安”,浐、灞河就是八水中最著名的二水。
浐灞,远古时期半坡先民曾烧制出精美的彩陶,创造出灿烂的原始农耕文明;西周时期成穆公曾在此驻兵百万,建立天下霸业;大唐盛世此间曾歌舞升平……然而,时光越千载,浐灞曾经“天人合一”的美景不复存在,生态功能严重弱化。
多年来,浐河东西两岸的纺织城和军工城地区的生产和生活污水直排灞河,灞河在城市段有多处排污口,水质污染十分严重。
浐河沿岸仅工业污水排污口就超过40个,每天排入浐河的污水有10万吨,年排放量达3000多万吨,占浐河年径流量的1/6。
上世纪90年代以后,浐河地表水常年黑臭,水质维持在劣五类,周围群众深受其害。
然而,从浐灞生态区成立短短5年,浐灞便实现了从“生态重灾区”到“第三代新城”的“绿色崛起”,并迅速被世界认知。
2009年4月29日-5月3日,第二届“中国杯”插花花艺大赛在陕西省西安市浐灞生态区举行,这是继2007年F1世界摩托艇锦标赛之后,浐灞举办的又一项令人关注的顶级赛事。
当一项又一项重大活动圆满落幕的时候,所有人都更加迫切地期待2011年在浐灞盛装绽放的西安“世界园艺博览会”。
为了得到近年来节水型社会建设在生态区建设方面的进展、成效,以及成功经验,找出在建设过程中可以改善的方面;我们此次调查地点确定为西安浐灞生态区。
想借助浐灞生态区的品牌知名度,唤起公众对于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关注和思考,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快速、健康发展。
西安浐灞生态区位于西安市主城区东部,包括浐、灞河两河四岸的南北向带形区域,是西安市重点发展的“四区两基地”之一,也是西安市“十一五”规划的建设重点之一,规划总面积129平方公里,其中集中治理区89平方公里。
长期以来浐、灞河地处城市中心边缘,生态功能逐渐弱化。
生态区管委会成立之初,浐灞地区面临着严峻的生态环境形势,主要包括:一是河流污染。
浐灞河是西安市东部区域的污水汇集地,年接纳污水量近5000万吨,占西安市污水排放总量的1/6。
浐河年径流量1.8亿立方米,但五分之一是污水,每天排入浐河的污水约10万立方米。
二是垃圾围城。
沿浐、灞河岸有10余处河段垃圾成山,堆放量近500万立方米。
三是挖沙成灾。
过度挖沙造成浐灞河床严重下切达6米之深,地质灾害隐患严重。
面对严峻的环境形势,生态区管委会并未把眼光限于河流治理,而是以生态建设为主线,以完善城市生态功能、提升示范价值为目的,在省市政府的领导支持下,在国家、省市环保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全面开展国家生态区建设工作。
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总体思路和“做有爱心负责任的建设者”的工作理念,从编制生态建设规划起步,从治理“污水”“垃圾”“挖沙”三大环境问题入手,创新管理和运作模式,将环境治理、新区开发和生态建设有机结合,深入探索城市生态型新区建设模式,下决心要把浐灞生态区从一个生态重灾区建成为涵养功能充分、生态景观优美、人居环境舒适、经济发展繁荣、社会文化进步的国家生态区。
本次调查活动的开展是根据中宣部、中央文明办、教育部、团中央、全国学联《关于开展2009年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暑期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社会实践活动的通知》的要求,为引导广大学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高节水意识,宣传节水知识,推进节水型社会建设,由团中央学校部、水利部办公厅决定组织开展的全国大中专学生志愿者节水调查专项活动。
作为一支具有丰富环保经验的大学生环保社团,“绿风”环保协会十年来一直致力于环保公益事业,此次成功申请为国家重点团队,主要对浐灞生态区近几年来的建设及附近群众节水意识进行节水调查专项活动,调查侧重了解近年来浐灞生态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的进展、成效,找出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可行性建议并协调相关部门进行改善。
在调查活动的整个过程中,“绿风”环保协会西安浐灞生态区节水调查团队查阅大量相关资料,设计调查问卷(问卷见附件),利用课余时间,走出校园,对西安浐灞生态区进行实地考察,通过对浐灞生态区整体建设过程中的水资源有效利用,在建设过程中节水措施实施情况以及大众对于浐灞生态区建设关于节水方面关注度和满意度的调查,了解了近年来浐灞生态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的进展、成效。
发现了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并提出了相应建议。
通过把浐灞生态区建设方面的宝贵经验向全国推广,将不足的地方进行改进,从而推动节水型社会建设的长足发展。
1.对浐灞生态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中水资源有效利用的调查我们调查团队通过在浐灞生态管委会,西安市环保局等部门查阅资料,了解到了近年来浐灞生态区在节水型社会建设方面的进展、成效,如下:1.1 领导重视,机构健全对节水型社会建设,管委会领导高度重视。
为了做好此项工作,管委会主要领导明确要求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与生态区的建设有机结合,按照“河流治理带动区域发展,新区开发支撑生态建设”的发展思路,以创建全国节水型社会建设市这一目标促进和加速区域的生态治理。
为保证工作有序推进,管委会专门成立了由主要领导任组长的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并多次召开专题会议研究部署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
针对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实际和管委会的内部职能分工,管委会还进一步明确了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的专门机构,形成了生态管理局,浐灞建设公司和世园集团实施,各职能部门配合的工作机制,使节水型社会建设工作实现了组织有序、保障有力、上下联动、全员参与。
1.2加强宣传教育和执法工作,营造浓厚的全社会节水氛围,树立全民节水意识积极响应市委、市政府“建设节水型社会,构建和谐新西安”号召,充分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及《西安日报》、《西安晚报》、《中国水利网》、《环境保护网》等媒体宣传报道、浐灞生态区水环境治理的思路、做法及取得的成绩,并设立了联络员,定期向市级有关部门上报生态区节水型社会建设的信息。
1.3深刻理解节水型社会建设内涵,全面构筑节水型社会规划体系一是全面完成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
受西安市政府委托,由管委会主要领导牵头,成立了由浐灞河流域各区(县)政府和市级水务、环保、林业、园林等行政主管部门领导组成的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规划领导小组,启动了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
投资近500万元,先后完成了浐灞河流域(含生态区)防洪、水资源利用、拦河造湖、水土保持、环境保护、林业等专项规划的编制工作,为浐灞河流域的综合治理和生态重建工作提供科学依据和技术指导,开创了国内流域综合治理的范例。
目前,浐灞河流域综合治理专项规划上报市政府审批,并下发、浐灞河流域各区(县)组织实施。
二是水环境研究及监测体系建设框架初步形成。
为把浐灞生态区打造成全国知名的生态建设示范基地,管委会进行了广运潭水系水质优化维护系统方案的设计工作。
同时为保证广运潭水系建成后安全运转及定量评估其对环境的影响,委托西安理工大学开展橡胶坝渗漏、地下水(地表水)水位暨水质动态监测,同时开展广运潭、雁鸣湖及浐灞河生态区段水环境(地表水水质)的监测工作,为构建生态区生态信息管理系统奠定基础。
三是积极开展湿地体系建设前期工作。
管委会坚持以保护和恢复原生态湿地景观为主,建立包括湿地保护区、湿地恢复区、湿地建设区及人工湿地所组成的湿地体系,做大湿地文章,突出生态特色。
在灞河入渭口区域,致力于湿地公园建设及国家级湿地公园项目的申报工作。
目前,《西安浐灞国家湿地公园总体规划》已于11月通过国家林业局批复,是灞河入渭口区域成为西北首批国家湿地示点区域。
此外,管委会还先后完成了、浐灞生态区湿地资源调查、水生植物引种试验、湿生植物种植导则、浐灞生态区生态环境调查等前期调查研究,完成了《浐灞生态区动植物资源》的编制工作,为浐灞湿地建设后续工作提供基础资料和技术支持。
1.4以水环境治理和湿地植被恢复为重点,努力推进“大水大绿”工程继续以广运潭及三角州水系工程、灞河A、B、C、C1号橡胶坝工程、堤防道路工程和大绿工程等项目为重点,累计投入生态建设资金超过25亿元,现已完成生态堤防建设近36公里,新建橡胶坝4座,累计形成水面面积超过1万亩,完成绿化面积5300余亩,生态区的环境面貌发生了巨大变化,成效显著。
主要实施的重点工程项目是:(一)广运潭生态景观区工程广运潭项目位于灞河右岸,面积11.67平方公里,是集生态和湿地景观为一体的生态建设项目。
规划水面面积3180亩,绿地面积7395亩。
目前一期绿化2 500亩和水面1200亩已完成,二期工程进展顺利,累计完成投资超过5亿元。
(二)浐灞河碧水工程配合市第三污水处理厂的建设,管委会相继投入资金近6000万元,与市级有关部门一道,组织实施了浐河碧水工程,对浐河生态区沿城市段25个排污口全部进行截流。
陇海铁路桥以上段污水进入市第三污水处理厂,以下段截入浐灞合口以下,待市第五污水处理厂建成后进行处理。
铺设污水管道2 2公里。
从而解决了多年以来沪河水体严重污染的问题。
目前,浐灞汇合口以上段地表水水质达到Ⅲ~Ⅳ类。
(三)雁鸣湖水环境综合治理工程雁鸣湖水系位于成宁桥以南1.5千米处,南至绕城高速以南、浐河以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