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中二外日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日语教学论文

高校中二外日语教学现状的分析-日语教学论文

摘要:目前高校二外日语教学效果不能满足社会需求,与人才市场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不符合社会对“双语”乃至“多语”型人才的需求。

研究当下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提出在教学中加强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注重文化知识的导入,充分利用优势,克服汉、英双重干扰等改进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措施。

Status Analysis and Experimental Study on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REN Yang(Taizhou Teachers College, Taizhou 225300 ,China)Abstract: The effect of current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can not meet theneeds of the munity, has not a benign interaction with the talent market, falls short of the needs of the munity to the“bilingual”and even “multi-language”talent. Studies the present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puts forwar ds the improvingapproaches e.g., strengthens emotional exchanges, establishes harmonio us relations between teachers and students, paysattention to the importing the culture a nd knowledge in the teaching, makes full use of advantages and overes the doubleinterf erence of Chinese and English.Key Words: teaching Japanese as a second foreign language; status quo; improving approaches随着我国经济的迅速发展以及国际化进程的日益加快,国际交流越来越频繁,社会对人才素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对外语人才的需要也逐渐由一门外语向“双语”乃至“多语”型方向发展。

这种潮流已经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高校英语专业的学生除了精通英语外,还应掌握第二外语,而第二外语的水平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学生的就业竞争力。

中日两国有着悠久的文化交流以及频繁的贸易往来,中日邦交正常化以来,日本一直是我国文化、科技、经贸交流的重要伙伴,日语已成为当下外语专业学生第二外语的首选课程。

因此,研究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特点,积极探索新的教学模式,创新教学方法,成为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重要研究课题。

一、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现状分析根据教育部九十年代初制定颁发的《大学日语(第二外语)教学大纲》,二外日语教学的目标是培养学生具有一定的阅读能力、一定的译和听的能力、初步的写和说的能力,使学生能以日语为工具,获取专业所需要的信息,并为全面提高日语运用能力打下良好的基础。

随着时代和社会的飞速发展,就业市场对学生提出的要求越来越高。

但是现今的教学效果不能满足社会的需求,与人才市场没有形成良性的互动关系,不符合社会对“双语”乃至“多语”型人才的需求。

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学校重视不够。

二外日语课程对于英语专业的学生来说非常重要,它不仅是英语专业学生在校期间的必修课,还是英语专业学生报考本科自考、研究生、工作后职称考试等的必考科目,在教学中的地位相当于非英语专业的大学英语课程。

多年来,大学英语的教学得到了学校的高度重视,但二外日语在教学中的地位却被忽视,从而出现教学时间安排不合理、教学师资水平偏低、学生消极应付等情况。

2、学生学习目标不明确。

选择二外日语的学生有着不同的学习目的,在学习初始阶段学习热情非常高,但随着学习的深入,学生学习日语的积极性逐渐减弱,学习的人数也不断减少,这种情况在很多学校普遍存在。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是多方面的。

大多数学生是抱着多学习一门外语就多掌握一种技能,增强就业竞争力这样良好的愿望学习日语的,也有一部分学生只是凭着兴趣、抱着好奇的心理学习日语,对日语学习的难度估计不足,也不能很好地分配时间和精力。

没有过级要求,学生学习压力不大也是原因之一。

3、教育模式老化,教学方式单一,教学手段陈旧。

由于对二外日语重要性的认识还不充分,很多学校对二外日语教学也没有太多要求,致使大部分老师还是延续了传统的“三中心”(以教师为中心、以课堂为中心、以教科书为中心)及其被动型、依赖型、单一型的教育模式。

教师一味地注重语法知识的传授, 新的教学手段更是少之又少,忽略了听说等交际能力的培养,导致语言运用能力不强。

长期延续这种教学模式,将无法调动学生学习的内在动力,无法激发学生学习和探索学习方法的积极性,从而滋长了学生学习的惰性。

按照传统的教学方式培养出来的学生除了能够阅读一些简单的日语文章以及参加笔试之外,几乎不具备听和说的实际交际能力,成了名副其实的“聋”“哑”学生,这是不符合社会发展对多语种人才的要求的。

4、教材内容陈旧。

下,可以说它的出版填补了一大空缺。

但这套教材本来是为我国自学日语的读者编写的,作为英语专业的“二外日语”教材未必合适。

另外,笔者在使用这套教材的过程中发现尚存在以下不足之处:(1)发音阶段,该教材给每个日语假名标注了汉语的近似音,致使有些学生完全按照汉语的近似音读,影响了正确的日语发音;(2)词汇表中动词没有标注是自动词还是他动词,外来语没有标注词源;(3)在语法讲解中,动词的词尾变化不是以原形为基础的,容易引起混乱;(4)语法项目及句型的安排有些松散,语法讲解、课文内容偏简单;(5)教材中的会话比较传统偏旧,没有及时更新,缺乏时代感、实用性和趣味性。

二、高校二外日语教学的改进措施随着各国经济贸易、文化、科技、旅游等方面的国际交流的日益频繁,尤其是在国际化趋势越来越明显的今天,语言作为人们思想交流的重要工具无疑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培养学生的语言运用交际能力已成为二外日语教学的必然要求。

因此,改革旧的二外教学模式,采用适应形势发展的新的教学模式已势在必行。

笔者从事高校二外日语教学多年,认为应从以下方面着手切实改进二外日语教学。

1、加强情感交流,建立和谐融洽的师生关系。

外语教学是一个长期的且需要大量社会化实践活动的过程,也是教学主体——教师和学生之间感情、心理的相互沟通、相互交流的过程。

从哲学和心理学角度看,情感是主体对客体环境是否符合自己的需要而产生的态度体验,是主体对客观的一种普通的反映形式。

情感分积极型和消极型。

自信、热情等积极的情感对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具有促进作用;相反,主体的消极、焦虑等消极的情感则严重阻碍了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

在高校二外日语教学中,教师对学生的情感态度、情感引导及学生本身的学习动机、性格等决定了教学效果好坏。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的主导地位,良好师生关系的确立和保持关键在于教师。

首先,教师对待学生要热情、主动,热情地解答学生的问题,主动地帮助学生克服学习中的困惑和障碍,通过及时地沟通和交流,得到及时、准确的教学反馈信息。

其次,教师对待学生还要理解和宽容,学会换位思考,学会从学生的角度和立场去理解学生的思想、感情以及对客观事物的态度,去体验学生的感受。

最后,时地给予学生表扬和鼓励,采用各种方式帮助、鼓励后进生,消除其学习日语的焦虑感和畏惧感心理,使其树立自信心,激发学习日语的积极性。

平等、和谐的师生关系是搞好教学工作的前提和先导,必须加以重视。

2、选编合适的二外日语教材。

教学改革的重点是教学内容,教学内容改革的关键是教材。

符合教学目的、具有较高科学性的统一教材,将对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合格的外语人才具有重要的意义。

因此,选编合适的日语教材已成为当务之急。

高校二外课程不是专业课,与专业日语在教学目标、教学对象和教学内容等方面有很大的不同,为了适应社会对多语种人才的要求,教材的选择应该跟上时代、社会的发展,而且要能运用于社会,这也是高校外语专业教学的目标之一。

笔者建议可以尝试更换其他教材,如《大家的日语》、《基础日语教程》、《日本语初级综合教程》等作为课堂使用的主体教材,特别是《大家的日语》,该教材无论从教学的角度还是教学效果来看,都有许多方面值得推崇。

它既重视日常会话等内容的实用性,同时也保持高度的科学性,有计划地选择句型、语法和词汇,配以详细的解说和练习,既实用又和能力考试紧密联系。

同时还适当编入了与日本的语言、文化有关的知识性材料,扩大了学习者的视野,增加了学习者的兴趣。

该书还配有多媒体光盘,给学生身临其境的感觉,有助于学生迅速掌握要领。

此外,教材的更新不一定能赶上时代的瞬息变化,根据各校实际情况自编二外教材也显得非常必要。

笔者认为新教材应具备一下特点:(1)作为零起点的教材,应让学生对日语的语音、基础词汇、语法、句型及日本的国情有较全面的了解,打好语言基础;(2)课文内容丰富新颖,通俗易懂,实用性趣味性强,有时代感;(3)补充一些内容浅显、篇幅短小的文章供学生练习阅读和翻译,扩大知识面;(4)语言地道,易于加强听说能力的培养。

3、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培养学习兴趣。

现代心理学家皮亚杰认为,所有智力方面的工作都依赖于兴趣。

教育心理学指出,兴趣是一种学习动力,是一切精神活动的先导,是学习知识、开发智力的首要条件。

兴趣能产生求知欲,诱发学习热情。

教学过程中,应不断改革教学方法,注重教学艺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实现由“要我学”到“我要学”、“我想学”的根本性转变,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1)灵活安排“小插曲”。

必须精心设计、排好每一节课,按照学生的实际日语水平,采取灵活多样的教学方法,课堂教学中可以安排一些小插曲,如:朗读日语绕口令、进行日语单词接龙游戏、教唱日语歌曲等来活跃课堂气氛,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参与热情。

这些小插曲的灵活运用不仅能舒缓原本有些紧X、枯燥的学习气氛,还能让学生感受语言的魅力,把乏味枯燥的语言学习变为生动活泼的言语交际,使学生真正介入到教学过程中,激起他们继续学习的兴趣与愿望,这才是关键所在。

(2)运用多媒体辅助教学。

传统的教学方式不利于教师开展个性化教学,同时无法满足水平不同或学习方法各异的学生的不同需求。

随着现代教育技术的发展,多媒体运用于课堂教学在各个高校是越来越普及。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