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企业管理论文企业管理创新论文加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和条件摘要:中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想占据比较优势的地位,必须进行管理创新。
首先分析了管理创新的含义和特征,而后论述了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最后阐释了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
中小企业的领导者和管理者必须重视管理创新问题,以使中小企业确保生存、促进发展,逐渐或尽快做大做强。
关键词: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必要性;条件胡锦涛同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指出,要促进经济增长,“由主要依靠增加物质资源消耗向主要依靠科技进步、劳动者素质提高、管理创新转变”。
依据党的十七大的这一精神,中国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必须加强管理创新。
而且,中国的中小企业较之大企业相比,资金比较短缺、技术力量较薄弱、设备一般较落后,这就更需要注重管理创新,以更好地最大限度利用有限的条件,发挥好自身的特点,显示出自身的优势。
作者特对加强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问题进行简要的论述。
一、管理创新的含义和特征要想了解管理创新的含义,需要先解释一下什么是管理。
管理是社会经济实现有效运行的方式与方法,是任何社会存在和发展的不可缺少的组织活动。
一般而言,管理是指一定组织中管理者通过协调组织中人的适当行为和劳动,以充分利用各种资源工具,从而实现生产系统最高效率目标的社会活动。
而何为企业的管理创新呢?企业管理创新是指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在科学理论的指导下,利用现有的资源,依据现代科学技术的发展态势,研究并利用新的生产经营过程,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并重新选择和构建新的管理方法和制度的配套系统工程。
管理创新具有以下特点:一是具有动态适应性。
因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能否尽快适应环境的变化获得竞争优势,关键就要看企业是否能够不断创新,不断打破常规不断推陈出新。
而这一切的实现就要依靠管理创新。
二是具有持续性。
因管理创新的目标之一便是促进形成支持不断创新的氛围,使创新成为组织运作的常态。
“常态”说明组织不断地推进创新是一种自然而然的事情。
它综合表现为目标的持续性、时间的持续性、过程的持续性和创新的持续性。
三是具有系统性。
因企业是一个复杂系统,系统内的各要素相互联系、相互作用。
当系统内某个或某些要素处于不良状态时,必有其他要素受到影响,管理创新是许多参与者之间的一系列复杂的、综合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作用的结果,是一个复杂的系统过程。
四是具有实用性。
因管理创新的目的是为顾客的生活和工作带来舒适和方便,并产生价值。
符合这个标准的产品才能销售出去;符合这个标准的经营管理方法才能在企业得以推广。
如果不符合此标准,那么创新就没有实际意义。
五是具有相对性。
因从企业管理创新的实际评价标准和创新成果来看,只能追求相对最优。
六是具有变革性。
因许多管理创新,尤其是程度大的管理创新,实质上就是一场深刻的变革。
不触及现有权益关系、皆大欢喜的管理创新是不存在的。
二、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1.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七大报告中明确提出了“提高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
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事关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必将对中国综合国力的提升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建设创新型国家是一项系统工程,涉及社会的方方面面,包括中小企业在内的企业创新管理就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大力推进中小企业管理创新,努力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体系,是增强中国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重要保证。
所以,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建设创新型国家的需要。
2.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中国中小企业是国民经济发展中的一支重要而活跃的力量,它广泛分布于各行各业各个领域,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了巨大贡献,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结构中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在现实生活中,中小企业虽然表现出强大的生命力,但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其发展十分艰辛。
因中小企业的发展还存在许多亟待解决的管理问题。
其中,亟待解决的便是管理创新问题。
因目前市场竞争已经明显地取决于企业的管理创新。
因企业管理创新的观念创新超前,就能想别人之不敢想,为他人之不敢为,自然就能够发现别人视而不见的商机,将企业的优势发挥出来,取得管理创新的成功;制度创新,就能打破自身的旧的体制,这没有大企业那么困难,因为“小船好调头”,可以很容易地进行否定创新,更加有效地激励人们的创新行为;技术创新,就能使生产过程更加灵活,同类产品的花色品种不断翻新,产品更新换代的速度大为加快;文化创新,就能突破与企业经营管理实际脱节的僵化的文化理念的束缚,实现向贯穿于全部创新过程的新型经营管理方式的转变。
所以,加强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激烈的市场竞争的需要。
3.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20世纪90年代中期、后期,由于资源及通讯科技的发展及因特网的广受欢迎,“创新速度”决定了一切。
中小企业与大企业相比,在政策环境、资金、人才、信息、管理水平、创新能力等方面是无法可比的。
在市场经济的大潮中,中小企业如果墨守成规,必将被大企业吞并或被市场淘汰,“大鱼吃小鱼,小鱼吃虾米”的现象,已是见怪不怪了。
如今,中小企业的生存和发展,如逆水行舟,稍有不慎,就不进则退。
而中小企业在市场经济中要想占据优势地位,出路只有一条,那就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
管理创新是一种理念,更是企业生存发展的内在要求。
中小企业只有通过管理创新,才能使企业的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更加规范合理,才能实现人、财、物、技术等资源的有效配置,才能使其生存、发展、壮大起来。
所以,中小企业管理创新是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的需要。
三、中国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1.管理创新精神。
管理创新精神主要是指管理者的新管理创新意识。
管理创新意识一般是指管理者的愿望、动机或意图,它是驱使管理创新个体产生管理创新行为的出发点。
中小企业领导者和管理者都应有不断进取的创新精神。
这是管理创新基本条件的重要条件。
它对管理创新的成功与否往往起决定作用。
在当今激烈的市场竞争环境中,企业被淘汰出局是时有发生的。
中小企业为企业生存、发展着想,必须使企业摆脱旧的组合方式,重新组织并实现更有利的生产方式,即“完成新的组合”,坚持不断地创新,一切向前看,永不满足,不断争取高成就。
2.管理创新主体。
这是管理创新基本条件的又一重要条件。
它对成功与否起着主导作用。
为此,中小企业管理创新主体,应具有良好的心智模式。
管理创新主体具有的心智模式:一是远见卓识。
即管理创新主体对某个问题能有超越一般人的看法,能够敏锐地判断企业与管理发展的大趋势,能够在现实的问题中找到关键性的东西并能看到其背后的深层原因,能够结合本企业的特点提出一些有价值的创意。
二是管理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好的文化素质和价值观。
三是管理创新主体应具有较强的能力结构。
即,应具有核心能力、必要能力Necessary ability和增效能力。
核心能力突出地表现为创新能力;必要能力包括将创新转化为实际操作方案的能力,从事日常管理工作的各项能力;增效能力则是控制协调加快进展的各项能力。
3.基础管理条件。
中小企业应具备较好的基础管理条件。
现代企业中的基础管理主要指一般的最基本的管理工作,如基础数据、技术档案、统计记录、信息收集归档、工作规则、岗位职责标准等。
管理创新往往是在基础管理较好的基础上才有可能产生,因为基础管理好可以提供许多必要的准确的信息、资料、规则,这本身有助于管理创新的顺利进行。
4.管理创新氛围。
中小企业应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氛围。
管理创新主体能够有创新意识,能有效发挥其创新能力,与拥有一个良好的创新氛围有关。
在良好的工作氛围下,人们思想活跃、新点子产生得多而快,而不好的环境氛围则可能导致人们思想僵化,思路堵塞,头脑空白。
要营造一个良好的管理创新环境氛围:第一,应培养员工的主人翁精神。
第二,要树立崇高的企业目标。
第三,要培养员工追求卓越的价值观。
第四,要恰当地处理企业集权与分权的关系问题。
第五,要建立宽松方便的沟通环境。
因为这也能更好地激发员工的创新意识。
5.管理创新目标。
管理创新活动必须具有明确的创新目标,因而创新目标就成为创新的必备条件之一。
管理创新目标比一般目标更难确定,因为管理创新活动及管理创新目标具有更大的不确定性。
尽管确定创新目标是一件困难的事情,是如果没有一个恰当的目标,则会浪费企业的资源。
现代企业对管理创新的目标确认多半带有弹性,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终极目标应当是:形成具有当代先进水平和中国特色的企业管理模式。
只有这样,管理创新才能迅速有效地帮助现时中小企业成为真正的市场的重要主体,在市场经济中站稳脚跟并有一个很好的发展。
四、结论总之,企业管理创新是对传统管理模式及相应的管理方式和方法进行改造、改进和改革,它具有动态适应性、持续性、系统性、实用性、相对性、变革性等特征,中国中小企业为更好地为建设创新型国家作出贡献,为更好地参与激烈的市场竞争、为企业自身生存发展着想,必须进行管理创新,为此应更好地提供或创造出管理创新的基本条件,以提升管理水平,实现管理创新,促进中小企业变大变强,为中国经济发展作出更大的贡献。
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在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上的报告[R],2007-10-15.[2]张圣平,等.民营及中小企业发展[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04.[3]鲍步云.刘朝臣.创新管理论[M].合肥.合肥工业大学出版社,2008.[4]陈劲.郑刚.创新管理[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5]宋新力.找准中小企业管理创新的突破口[J].经济月刊,2010,(5).[责任编辑王玉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