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内河航运的经营现状分析及发展策略研究摘要:在熟悉我国内河航运的发展历程和经营现状的基础上, 剖析我国内河航运存在的问题,并提出改善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的措施, 是内河航运能更好的为经济发展服务.关键字: 内河航运发展现状建议对策1.中国内河航运内河航运是一种最为古老的运输方式,在人类文明历史的长河中扮演了十分重要的角色。
进入工业化社会以来,铁路、公路、航空、管道等运输方式发展很快,内河航运在交通运输体系中的地位也日趋凸显。
尤其在运输消耗不断增加、资源相对短缺、生态环境遭受破坏的矛盾和问题越来越突出的形势下,发展环保和资源节约优势突出的内河航运,对于建立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的交通运输体系,促进流域经济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中国内河主要分布在长江、珠江、淮河、黑龙江等水系和京杭运河。
近年来,随着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的持续增长,内河运输也取得了一定发展,港口泊位数量、运力、货运量和货物周转量都保持稳步增长。
(如表1 所示)。
表1 2001 —2006年我国内河运输基本状况航道通航里程(万公里)12.20 12.16 12.40 12.33 12.33 12.40等级航道里程(万公里)6.40 6.36 6.09 6.08 6.10 6.10运输船舶数(万艘)20.01 19.27 19.40 20.00 19.58 18.29净载重量(万吨)2145.70 2411.49 3034.78 3814.48 4481.49 4942.32生产用泊位(个)29723 29778 30015 30911 30944 30942万吨级泊位数133 135 151 154 187 225货运量(亿吨)7.1 7.6 8.15 9.16 10.57 11.61货物周转量(亿吨公里)1537.75 1508.70 1708.80 2184.00 2626.00 3025.32 内河港口货物吞吐量(亿吨)9.50 10.80 12.33 16.34 18.45 20.40集装箱吞吐量(万TEU)279 345 412 498 562 782我国内河航运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我国内河运输的资源和优势还没有得到充分开发和利用,与欧美等内河航运发达的国家相比还存在较大问题。
2.内河航运(隶属于水运)的特性水运、铁路、航空、公路和管道运输是现代运输的最主要方式。
与其他的运输方式相比,水运具有以下特性:2.1内河水道的建设可以密切结合水利资源的综合利用、水运经济发展继续保持良好态势。
2.2水运的运输能力(即航道的通过能力)比较高。
2.3水运的运输成本低据以往调查,我国铁路平均运输成本比内河航运高5%。
在国外,水运的运输成本一般仅为铁路的1/3〜1/2,为公路的1/10〜1/5。
2.4水运便于实行大、中、小结合及长短途运输的结合,特别是大宗散货、机电设备、石油以及危险物资等。
2.5水运对环境的污染(噪声、振动、尘垢和散发有害物)较公路运输和铁路运输小。
,2.6水运在现代国防建设中也起重要作用,是打不烂、炸不垮的交通运输线。
2.7内河航运建设占地少、投资省、污染少、运量大;如果结合水利水电建设进行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则投资会更省。
3.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地位内河航运是能源和重要基础原材料运输的主通道。
长江黄金水道承担着沿江近85%的煤炭和85%的铁矿石运输任务。
京杭运河成为我国“北煤南运”和长江三角洲地区物流与外向型经济的运输大通道, 2008 年完成货运量3.7 亿吨,预计到2010 年运河通过能力可以提高40%以上,基本适应南北通道运输的需要。
内河航运是国际航运通道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大宗散货运输市场上继续保持较高市场份额的同时, 内河航运凭借其通江达海的优势在外贸运输和集装箱运输方面的地位也不断增强。
珠江水系2008 年港口集装箱吞吐量620万TEU占全国内河港口的54%,其中转运香港的集装箱吞吐量500万TEU、约占香港港口集装箱吞吐量的20%。
长江承担了沿江七省二市约2/3 的外贸物资运输任务(中上游90%的外贸物资运输),沿江港口集装箱吞吐量中,国际航线占4.0%、内支线占48.2%。
长江已成为沿江地区外贸运输的重要集疏运通道。
4.关于内河航运经营现状的分析水运是综合交通运输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节约型社会和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战略背景下,必须更加充分发挥水运运量大、占地少、节能、环保等优势,分析影响内河航运发展因素,提出内河航运发展举措,加快推进内河航运现代化建设。
4.1内河航运主要存在的问题(1) 基础设施落后(2) 结构性矛盾突出(3)行业发展的环境差(4)内河港口的建设和经营存在一定的无序性和盲目性4.2影响内河航运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1)基础设施:航道方面主要是航道等级结构不合理,高等级航道里程少;具有层次结构的航道网尚未形成,主要内河航区间缺乏有效连接;主要航道的上下游通航标准不一,难以组织高效、经济的直达运输。
港口方面主要是大部分内河港口机械化程度低,专业化泊位和集装箱码头少。
(2)运输装备:主要是船舶运力结构不合理,船舶标准化水平和总体技术水平较低,船舶老化,平均吨位小。
水路运输组织:主要是水路运输专业化、集约化发展不足,物流功能不完备;管理体制方面仍存在部门、地区之间政策不一的现象;法规体系需要完善;水运市场需要规范;市场管理方式需要提升。
4.3内河航运现代化发展举措(1)加快水运体系基础设施升级,调整优化运力结构,为内河航运现代化提供物质支撑(2)加强水运政策法规建设,进一步培育和规范水运市场,为内河航运现代化提供发展方向和战略指导。
4.4推进内河航运现代化应注意协同的几个方面(1)坚持水资源的综合开发利用。
在保证航运前提下,统筹兼顾航运、发电、灌溉等,在有条件的地方推广“航电结合、以电养航” 的有效方式,充分发挥水利、水电、航运的综合效益。
(2)注重在沿江和江海直达重点地区规划建设大型现代化港口主要港口还可以向区域物流中心方向发展,例如国务院批准建设的上海国际航运中心,建设以港口为依托的规模化、集约化综合物流园区,发展港口现代物流服务,延伸港口现代物流服务产业链,增强整个地区经济发展活力。
(3)加强内河航运环境保护工作。
大力加强船舶污染防治力度,采取预防为主的方针,制定、完善必要的法律法规和参与国公约;同时不断加快开发和推广高效、节能、环保的船舶运输技术和装备。
5.发展策略的研究从全球经济层面看,经济的一体化将全球的所有经济元素整合到世界这个大的竞争市场中来。
在融入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过程中,尽管有可圈可点的地方,但时常也感到力不从心,内河目前仍有许多港口企业,由于企业规模普遍偏小、技术含量偏低、竞争力水平低下,使得产业整体的经济功效发挥不足。
港口的整体合力无法充分体现。
提高内河港口经济的现代化水平,要从如下三个方面下功夫:5.1升港口应该具有的现代化所具备的一切软硬件设施水平加强大型化、深水化、专业化的航道与码头设施建设,构筑具有密集的全球性国际直达干线,具有内外捷便、联结全球的公共信息平台,营造具有先进的经营与管理水平,具有各种与之配套的服务系统与政策法律环境等等.5.2高起点制定专门发展规划对我国内河各个港口进行功能定位,确定航运中心、支线港和喂给港的不同功能,建立各类港口的合作关系,避免恶性竞争和重复建设,形成整体合力,提高竞争能力。
同时,加快建立统一的全国口岸物流信息平台,实现口岸物流信息资源共享,提升口岸物流信息管理和服务水平,促使我国沿海主要港口成为具有国际中转、物流分拨、仓储加工、商品展示、临港服务等全方位增殖功能的现代港口。
5.3港口与当地经济融为一体三是港口与所在城市经济应该融为一体,并以港口为核心来规划和发展整个城市的临港产业布局和功能定位。
6.关于内河航运发展的建议与对策针对我国目前的内河航运的发展状况,提出以下几点建议:(1) 充分发挥地方政府的行政职能,积极规划水运建设,加大水运投资力度,提高航道等级,形成水运网络,尽可能发挥水运的输送大宗货物的优势。
(2) 针对水运发展的瓶颈,应该与陆运部门协调好发展关系,吸纳物流管理人才,做好整体上的调度工作,同时做好水港与陆路的连接工程3,力争做到高效、顺畅。
(3) 规范船舶的运行与制造型号,以保证各级航道的最优性能的发挥,加快中国船队大型化、专业化、现代化的发展,大力提高中国船队的国际竞争力。
(4)计算费用的时候,应该把时间价值作为成本也考虑进去,以便促进行船的顺畅性,紧凑性,避免一些不规范或者滞后船只占用主航道,从而影响后续船只,造成损失。
(5)加强水路的整治与开发工作,保护水环境,避免河道污染恶化,整治碍航浅滩,同时加强港口码头的配套硬件建设,进一步推进港口结构和功能调整,增加吞吐能力总量。
(6)建立有效的水上交通安全预防监控体系,提高事故的预防和监控能力。
在重点海域和内河重要航段,初步建立起全天候运行、快速反应的现代化水上安全应急系统。
尽管我国水运还存在着一些问题,但是毋容置疑,中国的水运经济最近得到了很大的发展,经济、贸易和海运政策的调整正在有力地影响国际贸易和世界海运市场的发展。
参考文献:1.《促进我国内河航运发展的思考》作者:殷惠、张庆年,中国水运2007 年第07卷第07期2.《内河航运在综合交通运输体系中地位凸显》,中国水运/2009 年/12 月/21 日/ 第001 版3.《珠江三角洲内河航运发展现状及前景分析》,作者:罗凯世界水运2010 年第10卷第45期4.《我国内河运输与欧美国家比较分析》,作者:董跃杰乐喜声2008 年第08卷第01期5.《大力振兴内河航运,带动流域经济发展》,作者:宋德星中国水运2010 年第10卷第10期6.《认识比较优势,推进内河运输》,水路运输文摘2004 年第8 期7.《内河航运迈入新中国最好时期》,作者:况吉中国水运/2010 年/12 月/27 日/ 第010 版8.《关于我国水运发展概况研究》,作者:李俊娜文岑张绪进2007年第07卷第03期9.《内河航运弱势地位亟待扭转》,中国船检2009.310.《浅析我国内河航运发展措施》,作者:施景文中国水运/2010 年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