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论危险状态下公民生命权的保护

论危险状态下公民生命权的保护

论危险状态下公民生命权的保护——“超级玛丽” 案的启示

论文关键词:生命权宪法地位危险状态公权力警察权 论文摘要:生命权在宪法基本权利中处于独立的首要位置,生命权优先于 其他权利。在生命权与公权力的关系上,公权力为保护公民生命权而设置。具 体警察权的行使应该以生命权优先的理念为依归。 2006年3月1日下午,“超级玛丽”组合成员罗惊、韩萱的朋友刘然与两 人联系未有回音。晚上十一点多钟,刘到两人的租住房外打电话仍未能联系上, 怀疑煤气屮毒,于3月2日凌晨报警。北京市朝阳公安分局潘家园派出所民警 赶到后,刘提议破门施救,未被允许。到上午九点多钟,由房东用手中的钥匙 把门打开后,罗惊和韩萱已昏迷不醒,遂将二人救离现场。10月15日,罗惊 死亡,韩萱一直神志不清。4月11日,“超级玛丽”家人向法院提起诉讼,状 告朝阳公安分局行政不作为。2006年12月26日,朝阳区人民法院开庭宣判: 告公安局“行政不作为”的理由不成立,驳回“超级玛丽”家人的诉讼请求。 韩罗两家当庭提出上诉。2007年11月19日,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裁定撤 销一审判决,发回重审。 虽然该案已过去几年,但“超级玛丽”案留给人们的思考并没有结束。如 何认识生命权在宪法中的地位,如何处理危险状态下生命权与公权力的关系, 如何规制警察权的合理行使等,都是应该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生命权的宪法地位 (一)生命权是独立的宪法权利 首先,生命权是否为一项宪法权利,学界尚未取得一致的认识。我国《民 法通则》第98条规定:“公民享有生命健康权。”从而在法律上确认了生命权 为一项民事权利。但这里的生命健康权与宪法上的生命权不同,前者是私法意 义上的权利,体现平等主体之间的财产和人身关系;而后者是从公法角度的规 定,体现国家与公民之间的宪法关系,强调国家对生命权的保护义务。目前世 界绝大部分国家都在宪法中规定了生命权。截至2005年2月底,在184个国家 的现行宪法(含不成典宪法)中,共有153个国家的宪法以各种方式规定了生命 权,占83%。世界有关人权的法律文件也都把生命权写入并给与高度的重视。 因此,笔者认为,生命权具有双重属性,它既是一项民事权利,又是一项宪法 权利,但最主要的是宪法性质的权利。 其次,生命权有无独立的价值,目前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种观点认为生 命权是人格权或广义人格权的组成部分,有者指出:“广义的人格权则同时 还包括构成人格本质的个人的生命、身体、精神以及与个人的生活相关联的利 益等其他内容。”这是把生命权纳入广义人格权的范围里,其蕴意在于生命权 没有独立的价值。笔者认为,生命权与人格权有很大区别,人格权强调的是精 神、名誉或非物质上的利益,而生命权更强调的是人的生命的物质存在利益, 两者不能混同。 第二种观点是将生命权纳人生存权的范围,即生存权“包括生命权、健康 权、劳动权、休息权和获得生活救济的权利等。”也有学者认为,“生命权是 生存权的主要内容,有时二者在意义上相同或相近”。对此,笔者认为,生命 权是人得以生存的前提,是公民享有生命以及对不法侵害的自卫权和请求保护 权,而生存权是基本生活需要得到满足的权利,二者显然不能等同,没有人的 生命谈不上生存权。生存权更强调的是在现有的生命存在状态下,生命的质量 达到最低的限度,主要是一种社会权。同时,生命权是个体的权利,而生存权 更强调集体权利。 现实屮存在这样的情况,比如自杀、自然灾害、矿难事故等,公民的生命 处于危险状态,这时的生命与财产、自由等没有直接的关系,但生命却处于延 续还是丧失的两难境地。抢救生命本身就意味着公民获得了享有财产、自由权 利的前提,也彰显国家对公民生命的尊重。实际上我们在处理自杀、自然灾害 等给公民生命造成威胁的情况下,也是不惜一切代价来救助的。因此,生命权 无疑是一种具有独立价值的宪法权利。 (二)生命权处于宪法基本权利的首要地位 第一,从人类社会发展的角度来看,人的生命的存在及其人体中存在维持 其生存和发展的物质活动能力,决定了人类社会的物质财富的丰富程度,从而 达至人类生存完善的境界。人的生命的生产和再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 第一个物质前提,然后才有物质资料的生产和再生产,没有了人的生命,社会 的任何活动都是不存在的。因此,从人类追寻的发展目标看,“人的生命是一 切人类社会价值的出发点和最终归属。”没有人的生命就丧失了创造社会财富 的可能,没有生命不会有社会关系或使一定的社会关系归于消灭。 第二,从宪法价值的层面看,宪法是一个国家的根本法,是人权的保障书, 宪法的最高价值就是充分保障人权。在人权谱系中,生命是人权的基础,人权 的其它内容都源自人生命的存在,因此,为了追求人类的最高价值,必须将生 命权置于宪法基本权利体系的首要位置。

第三,从生命权与其它宪法权利的关系上。生命权优先于其它政治自由、 经济、社会、文化等权利。“人身自由权是为了生命的自由自在,确保生命的 物理空间;平等权是为了生命的尊严;财产权是为了生命的物质保障;受教育 权是为了提升生命的价值;言论自由权是为了精神生命的成长;监督权是为了 防止生命权和相关权利受到公权力的损害,等等。”如学者指出,“生命是自 然人享有一切权利的前提,自然人的任何其他权利均须附有生命权这一 „法定 条件‟,即便以主体所拥有的一切权利或利益也无法换回生命,侵害生命权会 导致主体权利能力的丧失,自然人一切权利随之消灭,其损害无法准确计量, 生命权优先于其他权利在逻辑上不证自明。”因此,可以说生命的存在预设了 其他基本权利的最终意义。 总之,从人类社会的发展,宪法的价值追求,以及生命权与其他宪法权利 的关系等角度可以看出,生命权在宪法中必然处于极其重要的地位,为各宪法 基本权利之首。 (三)危险状态下生命权与其他权利的冲突 所谓危险状态主要指公民在孤立无援的情况下,生命处于将要消失的紧急 被动状态,包括自然灾害、地震、意外事故等危急情况。在这种情况下生命权 与其它权利的冲突是不可避免的。在本案中主要的冲突在于“超级玛丽”住在 一个出租的楼房里,存在生命权与财产权、隐私权、住宅权的紧张关系,就与 这三种权利的冲突来讲,由于存在着首要的生命利益,应遵循生命权优先的原 则。 西方法谚道,“私宅就是一个城堡,风可进,雨可进,国王不可进”。以 私人住宅为标志的合法私有财产权是公民的基本权利,它与生命权、自由权一 起被并称为公民的三大基本权利。因此,警察不能贸然进入公民的住宅,这是 值得肯定的。但在权衡住宅权与生命权的关系上,不能以牺牲生命来维护所谓 名存实亡的住宅权和隐私权,也不能以财产权对抗生命权,“对生命而言,财 产只是在服从生命、为生命所利用时才有价值;对财产而言,生命永远是无价 的。生命高于财产,不仅因为生命只有一次,而是因为生命是财产最终的和唯 一的目的。”因此,当公民的生命处于危险状态的情况下,应选择生命权优先 于其他权利的理性思维。 二、危险状态下的生命权与公权力 在一般情况下,生命权表现一种排他性,即只耍他人不去实施侵害行为, 公民的生命权就可以自动实现,或者在能够自力救济的情况下,生命权也会得 以保障。但在危险状态下,自立救济己无法保护生命权,公民就有权利请求公 权力的介人。 (一)生命权与公权力的关系 1、从生命权的性质来看。“生命权是指自然人的生命不被他人非法剥夺, 国家有保障其生命及其安全不被侵犯、剥夺的义务。”它既是一项积极权利也 是一项消极权利。消极权利与积极权利是人们将自由分为“消极自由”与“积 极自由”引人人权法和宪法学领域后所作的分类。消极权利是指要求国家相应 的不作为的权利,它禁止政府的干预,其特点是保护自由。作为消极权利,具 有防止国家权力侵害的性质,这也是早期生命权人宪的原因。 而积极权利 则是指要求国家权力相应作为的权利,它要求国家和社会承担保护的义务。如 果消极权利是公民躲避政府的堡垒,那么积极权利就是要求政府为公民提供服 务。作为一项宪法权利的生命权,一方面要求国家消极尊重而不侵犯,比如, 公民主求医医治病患、自力排除威胁生命的侵害行为等。另一方面,还要求 国家的积极保护。比如,在地震、洪水或突发事件等,就要求政府给予积极的 救助。联合国人权委员会也曾特别声明,生命权不应被理解为仅仅针对国家的 一种消极权利,它更要求采取积极措施来确保其实现。 2、从国家与公民的关系来讲,作为宪法首耍权利的生命权,理应得到国家 的尊重并给予绝对的保护。宪法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的基石,公权力或行政机 关是保障公民基本权利实现的主体,当出现危及公民生命的危险时,公权力或 行政机关实施救助是履行保护公民生命义务的具体表现。因此,公民享有宪法 生命权,意味着国家必须履行宪法义务,否则,公民的生命权就无法得以实现。 我国宪法规定,“国家尊重和保障人权”,国家有义务通过公权力的行使 保障公民的生命安全。一般情况下,公民以自力救助就可以实现生命权,但当 公民己失去自力救助能力的时候,就可以求助公力,而公权力具有不惜任何代 价给予救助的义务。况且,公权力也有能力利用一切必要手段来保护公民的生 命权不受到损害。有关国际文件已指出,所有的国家机关都应当积极地保护生 命。11而警察负有救助生命的具体义务,违背救助义务可产生国家赔偿责任。 (二)公权力如何保护生命权 公权力机关在履行保护公民生命义务时,应树立正确的理念,灵活理解法 律文本的内涵,以保护公民生命为第一要务。

首先,要树立生命权优先的理念。行政机关是执法机关,也是对生命实施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