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蒙古族的风俗习惯介绍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 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马奶
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 是“蒙古八珍”之一。 曾为元朝宫廷和蒙古贵族府第的主要饮料。忽
必烈还常把它盛在珍贵的金碗里,犒赏有功之臣。随着科学的发达,
+1
六(12) 杨简平
1. 蒙古族的饮食 2. 蒙古族的房屋 3. 蒙古族的节日 4. 蒙古族的服饰 5. 蒙古族的祭祀
2012级历史班田小玲
羊肉,蒙古族最喜爱,吃食也最 普遍。吃法颇多,享盛名的是"手 抓肉"、"羊背子"、"全羊"。"手 抓肉"的做法是,将羊宰杀,去皮、 头、蹄与内脏,肉分割成块,白 水入锅,少加佐料,煮沸后起锅 食用。肉质鲜嫩,味香美。"羊背 子",是将肉羊由脊上第七肋骨至 尾割为一段,其余四肢、颈、胛 各为一段,带尾入锅。熟后,以 次序盛入盘内待客。"全羊",蒙 古语称"乌查",是祭奠及宴客的 上品。史书记载,成吉思汗大宴 群臣时,即以"乌查"之宴。乌查, 味纯正,肉香美,每遇祭奠、婚 丧,必设"乌查"之宴。
蒙古族服饰具有浓厚的草原风格。 因为蒙古族长期生活在塞北草原,蒙古 族人不论男女都爱穿长袍。牧区冬装多 为光板皮衣,也有绸缎、棉布衣面者。 夏装多布类。长袍身端肥大,袖长,多 红、黄、深蓝色。男女长袍下摆均不开 衩。红、绿绸缎做腰带。
男子腰带多挂刀子、火镰、鼻烟 盒等饰物。喜穿软筒牛皮靴,长 到膝盖。农民多穿布衣,有开衩 长袍、棉衣等,冬季多毡靴乌拉, 高筒靴少见,保留扎腰习俗。男 子多戴蓝、黑褐色帽,也有的用 绸子缠头。女子多用红、蓝色头 帕缠头,冬季和男子一样戴圆锥 形帽。未婚女子把头发从前方中 间分开,扎上两个发根,发根上 面带两个大圆珠,发稍下垂,并 用玛瑙、珊瑚、碧玉等装饰。还 有比较有特色的是蒙据 传,蒙古族的建筑手艺是鲁班传授 的,四月初二是鲁班向蒙古族“旃 班”送“艺经”的日子。因此,每 到这一天,蒙古族泥、木、石工匠 都要欢聚一堂,共叙尊师爱贤、发 展建筑业的体会。
那达慕大会 蒙古语意为 “娱乐”或“游戏”。旧 时是封建王公、牧主寻欢 作乐、勒索盘剥的场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当家 作主,增加了许多健康有 益的内容。80年代,“那 达慕”大会增加集市贸易 的商品展销活动。
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 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因而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蒙古族的居住
蒙古族除了普通的蒙古包外, 往往以柳条或榆树枝围成一 个院墙。在墙的附近建圈养 家畜的棚子,棚前堆积牛羊 粪等燃料。在古时,每户都 有勒勒车。勒勒车排列于蒙 古包的周围。
蒙古族的祭祀活动包涵祭 敖包,祭天等那达慕,为 蒙语的音译,意为“娱 乐”,是蒙古族从部落联 盟时起每年或隔年都要举 行的盛大集会。那达慕最 初只有摔跤、射箭和赛马 三种活动,如今又增加了 喜庆丰收、物质交流和科 技传播等内容。蒙古族的 祭祀活动带有北方民族的 特点,对大自然的崇拜, 渗透着浓厚的宗教色彩。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