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的中国农村糖尿病现状4310万。
这是2008年中华医学会糖尿病学分会调查中国糖尿病患病人数时,统计出来的农村患病人数,患病率为8.2%。
家庭收入已不再是糖尿病发病的危险因素,即使是低收入的人群,糖尿病的患病风险也明显增高。
那么,在这4310万人群中,他们对糖尿病的认识如何?血糖控制怎样?每年的花费是多少?为此,记者走访了河北省涞源县银坊镇的多个乡村,在这个镇上,目前统计出来的糖尿病患者共有760人。
探访“糖尿病村”■文李文解朱俊平冀家媳妇死了。
这则消息一经传开,顿时在寂静偏僻的黑窑沟村掀起了轩然大波。
以致到了15年后的今天,村里的老人依然还记得她死前的样子:双眼失明,脚后跟烂了个洞,流着脓水,躺在床上不能动(卧床2年),皮包骨头,瘦骨嶙峋。
据后来抬棺材的人回忆:抬着她和没抬她的感觉一样。
村里人都知道,死之前,她患有糖尿病。
所以,整个黑窑沟村的人对糖尿病最早形成的印象就是:冀家媳妇那样,双眼失明,烂脚,卧病在床……去世之前,冀家的女儿也被诊断为糖尿病。
女儿坚持认为自己是在伺候母亲的过程中,被母亲传染的。
所以,她拒绝继续伺候母亲。
随后的几年里,冀家其他四个孩子,相继都被确诊为糖尿病。
与此同时,从黑窑沟嫁出去的王老太太也被确诊为糖尿病。
她生的两个儿子长大后,也患上了糖尿病……因患糖尿病人数较多,该村被人们戏谑为“糖尿病村”。
整个黑窑沟村,不管男女老少都知道“糖尿病”这个词。
然而,对于糖尿病如何预防和正规治疗,依然一片茫然。
待到本刊记者前去采访时,整个黑窑沟村已经安静得让人害怕,村里的年轻人都出去打工了,只剩下几个60多岁的老人,守候着低矮而贫穷的房屋。
在老人的介绍下,记者走访了黑窑沟、西流水、司各庄、合婚台等多个乡村,试图通过这几个典型村庄来窥探当今整个农村糖尿病的防治现状。
农村糖尿病防治现状在整个银坊镇的山村里,几乎所有人都知道糖尿病。
然而,很难有几个人知道糖尿病应该怎么防或怎么治。
城市里的糖尿病教育已经如火如荼,很多患者都已经久病成医。
但这个山村里的糖尿病知识,荒凉得就像3月底的山头一样:漫山遍野的石头,人烟稀少,没有绿叶。
苍茫、荒凉而萧瑟。
“别人买什么药,我就买什么药”55岁的冀平最近浑身都难受。
在看到记者随身携带的血糖仪时,她兴奋地问:“这是什么治疗仪?”她坦言自己被确诊为糖尿病5年以来,从来没有自我监测过血糖,也没有正式去医院治疗过。
每当她觉得难受时,就吃几粒从保定市药房里买的20元一盒的“苦瓜黄金胶囊”,就这“药”,还是她从邻居那听来的。
当记者告诉她这药上过《糖尿病之友》的“曝光台”栏目时,她不解:“我邻居用的就是这药,血糖降下来了。
我看她有效(保健品里加西药,确实可以降糖,但由于成分和药量不明,对患者可能会造成很大的伤害。
——笔者注),我也就买了。
”为了了解她的血糖控制情况,记者为她测了随机血糖,结果是28.1mmol/L。
她一脸委屈:“我正月里去医院测的时候才12点多呢(血糖达标状况是:空腹<7.0mmol/L,餐后<10.0mmol/L——笔者注)。
我以前还吃过胰激肽和格列健美片,那些药没用。
”她告诉记者,以前吃的这两种药无效,后来听到邻居介绍,才换成了“苦瓜黄金胶囊”,感觉降糖效果还不错。
由于她身边没有这两种药的说明书,记者无从判断药物的真实情况,只能告诉她以后用药一定要遵照医生的嘱咐,别自作主张买药,更别擅自换药。
然而,她依然用半信半疑的眼神看着我们。
她认为血糖之所以高,是因为药量吃得不够。
“今天回去要吃8片,以前只吃4片。
”在采访中记者发现,像冀平一样糊涂用药的人大有人在。
很多老人都不会自己买药,而是让儿女在大城市买好了邮寄回来。
有些人还会向外人炫耀:“这是我闺女从北京买回来的药。
”然而,儿女们买药的根据也只是他们以前用的什么药,等药用完了,就去药房或者医院,一次花几百上千元“批发”一大堆药,然后寄回来。
很多老人都不知道自己吃的什么药,更不知道是在哪里买的,更很少去医院咨询。
对于胰岛素的态度,大多数人都认为会上瘾,有依赖。
所以他们宁愿大把大把地吃药,即使血糖控制不好,也不愿打胰岛素。
“我宁愿不治,也不打胰岛素。
”一位50岁的女性糖尿病患者态度很坚决。
“不会血糖监测,不方便测,更舍不得测”自从儿子买回血糖仪后,梁爱老人就基本没用过。
因为自己根本不会测,教书的丈夫也不会。
前段时间全身“发烧”(从诊断书上记者得知,老人并非发烧,而是患了糖尿病周围神经病变,但老人至今也不知道这个疾病),“烧得肉和皮都红了,我感觉血管都在烧,我全身烧,烧得我睡不着。
我就是塑料人,怕晒!”在家人的极力劝说下,梁爱才去医院住了一段时间。
在医生的再三叮嘱下,回来后,她想起要测血糖,这才发现已经2年没用过血糖仪了。
于是让儿子又买回来一包试纸。
测过几次后,她感觉血糖控制得还不错。
然而,当她拿出血糖仪后,记者才发现,她用的试纸和血糖仪根本不是同一个品牌。
随后记者拿出随身携带的血糖仪为她测量,随机血糖高达29.0mmol/L。
这个结果让记者都怀疑血糖仪出了问题。
于是我们自己测了一次,血糖都正常;又给她丈夫也测了,结果为4.4mmol/L。
看到结果,梁爱老人顿时变得沉默寡言。
从她丈夫的介绍中我们了解到,他们自己不会测血糖,孩子都不在家里,整个村里都难找到几个年轻人。
去医院监测又不方便。
因为镇里医院只测尿糖,不测血糖(实际上现在也测血糖,但老人不知道),县里医院会测血糖,但离村里太远,农村老人一般没事不会往县城跑,而且测一次血糖要花5元钱,老人舍不得花那个“冤枉钱”。
“不吃我们的药,那你就去死吧……”冀玉是村里少有的愿意学习“糖尿病知识”的人。
她今年50岁,于2009年被诊断出糖尿病,母亲和哥哥也有糖尿病。
从交谈中可以发现,冀玉是村里对糖尿病有点认识的患者。
她高兴地告诉记者,这都是从电视上学到的,因为电视经常会有糖尿病知识讲课,讲课完了还有很多“好”产品推荐。
每当有这些糖尿病知识的时候,她就认真看,还将电视上“专家”推荐的“好”产品的联系电话全都抄上。
但她一直没打过这些电话,因为这些产品“都好贵,买不起”。
有一次,一个广告吸引了她,该广告宣称吃了某种神奇的药后,“3个月停药,6个月完全恢复”。
她犹豫了很久,终于拨通了这个电话。
得知一个疗程需要3000多元后,她犹豫了。
电话那头说“既然你是糖尿病患者,那我给你五折吧”。
权衡半天,她还是放弃了。
后来,那人又给她打电话,她还是没舍得买。
没想到对方狠狠抛出一句:“不吃我们的药,那你就去死吧!”“砰”的一声,挂断了电话。
据冀玉介绍,她之所以一直没下定决心买,一方面确实是因为经济困难,另一方面也缘于这几年村里上当受骗的事太多了。
以前,经常有一些号称是专家的人跑到农村来“义诊”,看完病后就推销大家买药,往往一买就是好几千元。
许多农民被骗后,对这种天上掉馅饼的事情都提高了警惕。
“你们这一次来,说实在话,不是咱村里有人带你们来,我们也信不过。
”冀玉很爽快地告诉记者。
在吃完两大碗饭后,冀玉充满期待地问记者:“现在国外的药会不会比中国的好一些?有没有根治的药?”之所以期待这些,是因为她发现最近眼睛越来越不好使了,看电视时,经常一个人被看成两个人,有重影。
以前纳鞋底儿,一天一双,现在一天一个,每天比以前少挣了5元钱。
“活一年是一年吧”冀家媳妇死前的样子,被乡里坊间口口相传,最终成了后来许多糖尿病患者的阴影。
想起自己的糖尿病状况,对比冀家媳妇,梁爱老人一直无法释怀:“要坚持吃药,天天吃,大年初一都要吃,吃到死还要吃。
”看了一眼记者,她语气稍稍缓了一下:“哎,过一天是一天,活一年是一年吧!”说完这话,她两眼看着天花板,双手放在腿间,努力想使自己情绪平复下来。
但最终还是没有忍住,她跑到外面,擤了一下鼻涕。
除了自身的压力外,村里的糖尿病患者还要承受许多外来的压力。
53岁的张华在2008年被诊断为糖尿病。
丈夫一年到头在外打麻将,家务活动、儿女成家、抚养孙子孙女、治病花费等等所有的压力都在她身上。
她有时候特别想喝酒,但想到喝酒对血糖控制不好,最终还是忍住了。
如今,她不看电视,不打麻将。
她觉得每天最快乐的事情就是放羊,看到外面的风景,羊群撒欢,心情就特好。
现在回到家,看到小猫小狗时,心情也很舒畅。
她觉得对待糖尿病,就要像邻村72岁的婶婶一样,视力不好,耳朵也背,看不到不舒心的事,别人骂她几句也听不着。
每天开开心心快快乐乐。
“这样糖尿病才容易好。
”有时候,村民还会思考一个问题:糖尿病到底会不会遗传?当记者告诉他们,糖尿病确实有遗传因素但并非绝对因素时,他们心理开始不安。
有些人把5岁的孙女叫过来,让我们帮忙监测血糖。
还有一些人想得更长远,他们要求记者在写稿时,别写真名,“怕被别人看到了,会被歧视,将来子孙不好成家。
”“咱老百姓……”整个村庄的人在叙述糖尿病时,最喜欢用“咱老百姓”开头,以凸显出他们不能正确对待糖尿病的合理性,也为了区别他们与城市里的不同。
“咱老百姓哪懂得少吃多餐,俺们要下地干活,一干就是半天,没法回来做饭、吃饭。
”“咱老百姓顾不得那么多,既然糖尿病不传染,那爱咋咋的吧,活一天算一天。
”“咱老百姓不懂医,不懂药,没事不会去医院,只有身体扛不住了,很厉害了,才会去医院检查。
”“咱老百姓哪有那么讲究,不像城里人,吃一顿饭,还要计算多少量。
”“咱老百姓没钱,发烧感冒都不会去吃药,得了糖尿病,不可能坚持一辈子吃药。
有钱就多治点,没钱就少治点。
”“咱老百姓哪有什么业余活动?不忙的时候,也就是打麻将,我有时一打就是一天。
”“咱老百姓不会测血糖,你看,茧子都这么厚,针也扎不进去啊。
”……农村看病需要花多少钱天刚刚黑,68岁的梁永春就躺到了炕上,准备睡觉。
这一段时间以来,他每天不知道什么时候起,也不知道什么时候睡。
白天总犯困,但睡不着,晚上手脚冰凉,睡到天亮,感觉被子还没热。
(梁永春老人坐在炕上,北风呼啸,老人打着赤脚,一点都不觉得冷)这一切都是从2009年开始的。
那一年,他发现左手中指浮肿,初以为是干农活导致的,也就没放在心上。
待到后来破了,黑了,又流脓了,他以为是中毒,吃了点消炎药,还是没好。
这时候他喝水也多,还特喜欢吃甜东西。
有经验的人告诉他,莫不是得了糖尿病吧?一听到这话,他立即去了保定检查。
结果果然是糖尿病。
由于血糖太高,而且左手中指已经溃烂,医院最终给他用上了胰岛素泵,在将血糖完全控制住后,才给他动了手术,截掉了中指。
一共花了15000多元,由于参加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报销了5000元。
出院时,医生叮嘱他:别吃饱,甜的、肥肉、土豆、粉条等等都不能吃太多。
这让梁永春十分懊恼,这些都是以前特别喜欢吃的。
“更绝的是,连粥也不让喝,这样的话,老爷子还能吃啥?”女婿对这些规矩也十分不解,为岳父打抱不平。
但糖尿病没有容他懊恼许久。
很快,他的脚又出现了溃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