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容提要:在现代社会的发展过程中,中产阶级的成长壮大与现代化的发展共同演进,并由此构成现代社会相对稳定的三级社会阶层架构,这已经成为世界现代化过程的共同现象,而中产阶级发育不成熟的两级社会阶层架构往往容易导致社会动荡。
正如亚里士多德所言:中产阶级不发达是社会不稳定的根源。
中产阶级在作为现代社会重要稳定因素的同时,也担当形成社会消费动力与消费文化的主流角色。
中国正在加快它的现代化进程,伴随着现代化的推进,中产阶级群体正在现代中国社会浮现。
同时,在工业化与市场化的取向中,消费社会的特征与消费主义文化影响在中国也越来越明显。
鉴于中国独特的政治制度,如何看待中产阶级这一新的社会群体,正在形成中的中国中产阶级以及他们的消费文化有着什么特征,是本文着重探讨的问题。
关键词:中国中产阶级/消费文化/生活方式中国案例的特殊性――名称的合法性:中产阶级这个名称在中国无论是官方和学术研究主流均未获得承认。
目前普遍所采用的是框定在经济范畴的模糊名称…中等收入阶层‟。
主要原因应与政治性质有关,在马克思的理论范畴中,阶级与政治是密切相连的。
中产阶级在英文中也称为资产阶级,与中国社会主义国家的性质和共产党的政治纲领颇有冲突。
而不少学术界人士则认为,中产阶层在中国时间很短、数量有限,远不能称之为阶级。
所以中产阶级这一概念在中国更多的变成学者争议、媒体炒作和国外学者研究概念。
――消费文化、尤其是阶层的消费文化在中国是否已形成。
仍是一个颇有争议的问题。
依照大多数学者们的看法,消费文化是伴随着消费社会而出现、后现代社会或文化资本主义时代的产物。
而中国目前仍处于努力实现现代化的工业化过程,某些区域甚至在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的前现代化阶段。
是否开始出现消费社会倾向,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倾向是否浮现?不少学者对此仍持否定态度。
此时提出并研究中产阶级消费文化似乎为时过早。
――中国正处在社会分层的活跃期,中产阶级经济成本低廉(国际水平的横向比较),消费文化的构成与边界还相当模糊。
这既显示中国中产阶级的发展或许如同其经济发展奇迹,呈现超常规的特征(基本背景是政治与政策上没有出现革命性的扼杀局面。
若中国的领导层能够向亚洲其他新兴国家那样,对中产阶级采取扶持倾斜政策,中产阶级在中国的发展会出现更快的格局。
从中共16大以来,国家政策对中产阶级倾斜的趋势开始逐步显现)。
也意味着中国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的阶层特征尚不明朗,这更增加了阶层群体文化的研究难度。
笔者在此将中国的中产阶级作为一个特定的阶层提出来,并非想赶文字的时髦;而将焦点聚集在这一新兴社会阶层的消费文化上,也不是主观臆想的方式。
而是基于以下的两个基本预设。
两个基本预设――中国社会将会沿着三级社会的路向发展,中产阶级在中国将成为重要的社会阶层,并将成为中国政治经济的主要影响力量。
――在全球化和外来消费文化(特别是消费主义文化)的影响下,新的消费文化正在中国形成,中产阶级将成为中国新消费文化的形成与引导主体。
一、中产阶级及其消费文化在中国的发展历史1、萌芽期(19世纪末―20世纪上半叶)产生背景:普遍的看法中产阶级是伴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而形成,虽然这个观点仍存在争议。
但社会的中间阶层发展到一定的规模并能称之为阶级,的确是随着近代资本主义的扩张而出现。
顺着历史的主线探索,中产阶级在中国的萌芽可以追溯到19世纪末的清朝晚期,伴随资本主义在晚清封建社会的萌芽、外国势力与新文化思想的引入、中国社会结构的转变,即中国现代化的启动而浮现。
以下三方面因素对中国早期中产阶级的形成产生了重要的影响:一是19世纪六十年代的洋务运动和1898年的戊戌维新。
1840年的鸦片战争以后,中国从封建社会缓慢走到半殖民地的资本主义化社会。
从地主阶级洋务派中脱离出来一部分人,主张在中国实行君主立宪政体,发展资本主义工商业,形成早期资产阶级维新派,到19世纪末,由于民族危机的加深和清政府放宽民间办厂的限制,民族资本主义经济初步发展,维新思想也有了进一步发展。
满清政府在面临一系列内外压力下,因光绪皇帝的支持,由梁启超、谭治酮等资产阶级维新派发起的资产阶级政治改良运动。
主张对中国传统的政治、经济和思想文化进行资产阶级性质的改革,把中国引向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以挽救民族危机,使国家臻于富强。
洋务运动与戊戌维新对资本主义在中国的发展、中国资产阶级和小资产阶级的培育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是外国势力进入与新文化思潮的形成。
1840年鸦片战争以后,中国被迫开放门户,西方经济、文化、宗教势力进入,中国社会开始出现外资雇员。
1845年,外国在华的第一家修造船舶的工厂――广州柯拜船坞成立;同年第一家外资银行――丽如银行在广州设立分行;到20世纪30年代,外国资本控制的企业,占有中国生铁产量的95%,机械采煤、发电、棉布、卷烟均在50%以上;而金融业外国银行的总资本,包括总行在国外与设在中国境内的,则相当于中国银行总资本的3.3倍。
在外国经济势力入侵的同时,文化、宗教入侵也在进行。
一部分外国哲学、文化、科学技术作品也陆续被翻译引进到中国,并慢慢地从学术圈向社会扩散。
对中国现代文化和新文化思潮的形成有很大的启蒙作用,并催生20世纪初的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
这些都有力的促进了中国现代教育、文化产业的发展,中国开始出现教授、编辑、作家、自由撰稿人、翻译、律师等新兴职业。
三是工业化的萌芽与新兴产业的出现,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被培育。
鸦片战争以后、伴随着通商口岸的增设、内河轮运的扩大、铁路的兴建、新式工业的兴起以及出口贸易的增长,资本主义工商业在中国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到20世纪30年代,全国新式工厂已达3100余家,产值占整个手工业的25%,在整个国民经济中占比重10%左右。
同时,伴随着农产品商品化和商业性农业的扩大,封建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的加强、农民两极分化的加剧和富农经济的增长。
20世纪,全国富农户数约占全国总农户的6%.早期中国中产阶级的基本构成◎民族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自由职业者◎杂业主、富农(农村)1949年中国社会的基本结构:◎官僚资产阶级――大地主◎民族资产阶级◎小资产阶级◎工人◎无业者与游民早期中产阶级的消费举止与消费文化人们对…文化‟、…消费文化‟的理解一直存在许多分歧。
在这里,笔者选择了一种能在许多学者研究论述中发现的看法。
消费文化是引导和约束消费者消费行为与偏好的文化规范。
人们的消费举止主要受他们的文化影响。
它通过人们的消费行为体现两个层面的内容:一是人们的社会生活方式,二是社会群体关系。
第一种含义中,消费作为一种个人的需求和选择,直接体现消费者的个性特征;第二种含义则意味着消费并不仅仅是个体的行为,它已成为身份辩析和社会群体认同的方式。
有关这些论述,可以从不同角度在消费与文化研究学者们的论述中发现。
“文化举止研究学者们颇为一致的看法是,文化创造行为举止的规范,因此,在文化与消费举止方面有一个非常有意义的现实联系。
(汉姆特。
斯威特;迪安娜。
祖拉第;1998,第6-7页)“文化是我们日常生活的物质状况,是我们所穿、所听、所看、所吃,文化就是我们怎样看待我们自己与别人的关系”(魏立思;1977,第184-85页)。
“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日常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消费文化诚如它一贯的承诺,能更明显地养成人们的个性与他人的差异”(费瑟斯通;1991,第87页)。
“消费是一种积极的关系方式(不仅于物,而且于集体与世界),是一种系统的行为和总体反应的方式。
我们整个文化体系就是建立在这个基础上(鲍得里亚;1998,序言)。
道格拉斯和伊斯伍德认为,任何对物品的选择本身,都是文化的结果,也就造就了文化。
人们透过消费与其他消费者沟通,而这些文化消费的行为累积起来就构成了文化的创制。
这个系统根本的基础与意义来源,以及消费文化所要真正传达的,乃是一个潜藏的认知秩序(1996,第52-68页)。
对布迪厄来说,在商品文化中的品位是一种阶级标志。
(费瑟斯通;1991:第88页);布迪厄的研究指出…文化消费同时还生产、维系与再生产了社会的区分和差异‟(史都瑞;2001,第59页)。
不少学者认为,消费文化是伴随消费社会而出现的文化现象。
当鲍得里亚创建性地提出消费社会的概念,文化与经济的结合就开始从生产领域转向消费领域,消费文化亦引起人们的热情关注。
“消费文化,顾名思义,即指消费社会的文化。
它基于这样一个假设,即认为大众运动伴随着符号生产、日常体验和实践活动的重新组织。
”(费瑟斯通,1991,第113页)在此笔者想提出争议的是,消费文化…指出商品在我们的生活中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并使…商品作为一种中心元素去解释我们的社会‟(费瑟斯通:1991,第1998页),重构人们的消费行为准则,大规模的商品消费是其必要的基础。
但是作为一种经济行为与社会文化的互动关系,作为引导与约束消费行为的文化规范和价值取向,即人们的生活方式与社会关系,它应该是自从有了商品交易行为和社会群体以后便开始逐步形成,如同商业文化一样。
由此,中国早期中产阶级亦有其消费文化的萌芽。
传统的中国社会就文化发展与消费模式看,两大因素对其消费文化的形成有着重要的影响。
一是从文化的根基看,中国传统的消费文化很大程度上受着儒家文化的影响。
儒家文化的核心“仁、义、礼、智、信”在中国传统消费文化上留下了深刻的痕迹。
弹性、中庸、重视人际关系与礼仪、信誉、义气与信任关系高于契约,尊重历史沿革规则等是儒家商业文化的特征。
二是从形成的环境看,中国长期以来是处在短缺经济状态下,节俭实用的思想与勤俭的生活方式一直是中国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消费需要与欲望长期处于压抑状态。
这其中当然也与世界所有国家一样,存在统治阶级的奢侈消费模式,但毕竟是社会群体中的一小部分,并不构成社会消费文化的主流。
从19世纪末期到20世纪上半叶,自给自足的农业社会仍是当时主要的经济特征。
从整个社会的消费模式看,传统的节俭实用、满足生存基本需要的消费模式仍为主流。
但伴随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外来文化的影响,一些与中国传统消费方式和文化有很大差异的资本主义的生活方式也开始在当时的中上阶层出现。
如留声机、自鸣钟、电影、霓虹灯、火车、电报、机动车等新技术产品的出现,商业与娱乐方式的变化;广告和时尚杂志的出现,从时间、空间、感官、概念上开始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电影院、歌舞厅、咖啡厅等消费场所开始在受外来文化影响较大的沿海城市出现,有一定经济能力又追求新鲜感的人开始通过这些与传统中国消费模式完全不同的方式来展现自己的生活品位。
如民国时期,上海、广州、青岛等地中上阶层建造的深受西方建筑风格影响的花园别墅;一批面向知识人群的报刊杂志书籍的流行;城市中产人群开始以看电影、喝咖啡、品尝西餐、穿西装、举行西式婚礼、舞会等形式展开社交活动,并形成不同群体的社交场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