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藏族的山神信仰

藏族的山神信仰

藏族的山神信仰
在藏族地区,不论是苯教信徒,还是藏传佛教信奉者,一般都认为神灵聚族而居,且多在高山之巅盘踞。

所以藏区境内的高山便成了神话中山神的住处。

大山有大山神,小山有小山神。

这些山神不仅各有各的来历,而且还各有各的形象和作用。

膜拜它供奉它,它就能让你心想事成:长者健康长寿、小伙子更帅、姑娘更美丽、放牧者牛羊成群、务农者人寿年丰。

藏北牧区的一位老牧人说:山神之所以能受到人们的崇拜,是因为它能呼风唤雨,下雪和冰雹,能保佑我们平安健康,牲畜兴旺,也能降灾降难,危害我们。

山神像天、地一样不好不坏,亦好也坏。

我们敬重它、恳求它、拜服于它。

山神比任何一种神灵更容易触怒。

凡是经过高山雪岭,悬岩绝壁,原始森林等地方,都必须处处小心,最好不要高声喧哗,大吵大闹,否则触怒了山神,立刻就会召来狂风怒卷,雷电交加,大雨倾盆,泛滥成灾;若是冬天,就会风雪弥漫,铺天盖地,因此,山神被尊为灵验的神。

同时山神经常以骑马的猎人形象巡游在高山峡谷之中,人很容易面对面地碰到他们,一旦触犯,轻者患病,重者死亡。

在藏族先民的原始自然崇拜中,对山神的崇拜尤其突出,甚至可以说它是藏族原始崇拜的基础。

先民们认为藏区的任何一座山峰都有神灵。

这些神祗和精灵主宰着人们的吉凶祸福。

这是由于藏民族世世代代繁衍生息的青藏高原这种特定的地理环境所决定的。

高原多山,崇山峻岭几乎比比皆是,那些险峻的山峦,都被视为有神祗和精灵存在。

我们知道,自然崇拜的对象,是直接为人们感官所觉察的自然力和自然物为崇拜对象的,这就是藏族先民之所以对山神特别崇拜的原因。

即使在后来,当佛教传入藏地,全藏区成为政教合一的时期,山神在藏区的民间,仍是人们主要信仰的神灵。

在藏族先民的心目中,山神是享有很大的权力的,它主宰着风雨雷电、狩猎、采集的丰歉。

不过这种权力的赋予,是随着社会生活发展而在逐渐扩大的。

在原始宗教形成时期,由于高原气候多变,多有雪雹之灾,藏族先民便认为,这是山神在云层中吐毒水而形成的;狩猎和采集的丰歉,都是山神的惩罚和赐予。

到今天藏族的某些禁忌,仍与山神的喜怒有一定关系。

例如人们路经高山峡谷,悬崖绝壁和原始森林时,是不能大喊大叫,高声喧哗的。

到了吐蕃王朝止贡赞普时代,由象雄传来已初具教义的苯教,便把藏族先民原始自然崇拜中的山神,吸收为自己的神祗,所不同的是苯教赋予了这类神祗更大的权力,名称也与苯教的“念神”合二而一或被取代。

按苯教徒的解释是:“山神之所以成为念神,是
因为山是念神附着之地”、“念神的根基虽在空中和光明之处,但其主要的活场所在高山峡谷之中。

到这时的念神,已不仅止于山神时代的主宰风雪冰雹和狩猎、采集的丰歉,它还主宰着天时地利的顺逆,生物的兴衰繁减,人们的安危生死,甚至瘟疫的传播和消除也划归它的职权范围。

根据藏族民间的传统信仰,认为藏地有四大神山:卫藏地区的神山雅拉香波;北方羌塘的神山念青唐拉;南方神山库拉日杰;东方神山沃德巩甲。

这四座神山是藏区神山的代表,是佛教传入以前藏族原始信仰中崇拜的山神。

四大山神与其它五座著名山神组合在一起,组成山神体系的核心,称为“世界形成之九神”。

九位山神是沃德巩甲、雅拉香波、念青唐拉、玛卿伯姆热、蛟卿顿日,冈巴拉杰、雪拉居保、觉沃月甲、西乌卡日。

除此之外,由于地理环境的不同,各个地区还有自己特定的山神。

例如,藏族果洛部崇拜的大山神年保玉载匝日,西藏西部的神山冈底斯,定日地区的长寿五姊妹女山神等等。

关于山神的神话颇丰,现就以阿尼玛卿山神话为例记述于下:
从前有一个叫俄德巩甲的老人,为了使藏区百姓解除灾难,让他们过上安居乐业的日子,便派他的八个儿子去帮助他们,七个儿子去了藏北和康巴,老四被派到安多去。

临别
时,老人对老四说:“儿呵,这次出远门,任重道远,一定要多多保重。

千万记住对头上有辫子的人要有慈父一般的感情;对背上有装饰品的人要有慈母一般的感情;对与你同龄的年轻人要有兄弟一般的感情,只有具备这三样,你才是世界上最有力量的人。

只有得到安多人的信任和帮助,你的事业才会成功。

”并相约在藏历马年父子在安多相会。

拜别父亲后,小伙子日夜兼程,风餐露宿,翻过九十九座大山,涉过九十九条大河,穿过九十九个大草滩,风尘朴朴,来到了安多。

安多地区由于妖魔作怪,连年受灾。

夏日里洪水泛滥,山中猛兽出没无常,坏人伺机残害百姓。

妖魔所到之处,鬼哭神嚎,秃鹰低旋,尸骨遍地,惨不忍睹。

小伙子牢记阿爸临行嘱托,尊老爱幼,团结民众,用他非凡的智慧和魄力,很快消灭了妖魔,降服了猛兽,惩办了坏人,从而使安多地区的老百姓过上了安定的日子。

受到百姓的爱戴和拥护,被推举为安多首领。

由于他的业绩感动了天神,还被天神封为护法神,授权由他掌管安多地区的山河沉浮和沧桑之变。

光阴荏苒,不觉已到了藏历马年,父子相会的时间。

这一天,风和日暖,万里无云,当由一千五百名骑着降伏的各种猛兽,手持大刀、长矛的人身兽头的骑士组成的队伍,迎接沃德巩甲来到黄河源头时。

安多各地百姓早已汇聚在宫殿四周迎候。

见过大礼。

沃德巩甲举目望去,一座九层白玉琼楼屹立在面前,水晶的墙壁,金银的屋顶,玉石的台
阶,珊瑚的房脊,玛瑙的房梁,雕梁画栋,豪华无比。

下得楼来,沃德巩甲父子依次就座,略事休息,即来到殿外与百姓相见,众百姓拿出新鲜的糌粑,刚打出来的酥油茶,刚出锅的羊肉、血肠、热气腾腾的煮蕨麻,香喷喷的青稞酒献给沃德巩甲父子。

这时鼓声大作,歌声四起,小伙子和姑娘们跳起“玛多果卓”,歌手们唱起赞美的颂歌。

人们尽情地跳,尽情地唱,也唱不完沃德巩甲父子的恩情。

忽然间,雷声大作,云雾四起,白玉琼楼宝殿在云雾中冉冉上升,转眼间一座冰雕玉砌的雪山拔地而起。

为了纪念英雄,以黄河为姓的当地百姓,把这座雪山叫“阿尼玛卿”,藏语,即大玛氏先祖老翁神山。

每逢藏历马年,人们怀着无限虔诚的心情,来到这里参加由沃德巩甲父子化身组成的“斯巴其合县拉沟”的聚会。

阿尼玛卿山是当地人的称谓,一般称作玛卿伯姆热山神,又称伯姆卿姆热,位于青海湖南岸。

据说,阿尼玛卿山山神有三百六十个兄弟神相伴,简称三百六十个“玛”,阿尼玛卿山山神,被描绘成穿护胸甲的金身,披白色斗篷,身上缀满了各色宝石,右手挥舞缚有旗帜的长矛,左手托着装满宝石的供器。

左手腕搭了一个用鹰皮做成的口袋,骑一匹白马,一说他骑的是一头绿松石鬃毛的狮子。

雅拉香波山神,又叫斯巴大神雅拉香波,简称大神香波。

雅拉香波山神的居住地在雅隆河谷的雅拉香波山上,它是雅隆河谷所有本地神和土地神的首领,后为莲花生大师收为佛教的护法神。

传说它常以一个大白牦牛的身形显身,从嘴里不断喷出雪暴,是一个躯体白如海螺,穿白衣服并化身兽形的神灵。

它在“世界形成之九山神”中排在第二位,仅次于沃德巩甲山神。

敦煌古藏文手写卷本中多次提到雅拉香波,说“雅拉香波乃最高山神”。

谢继胜先生认为:事实上雅拉香波并不是藏区较大的山脉,主要是雅拉香波所处的地理位置决定的。

雅拉香波雪山所在的雅隆河谷,是吐蕃最古老的部落繁衍之地,是农耕区。

根据原始人的思维方式,人总是首先注意到自己身边的事物。

他们奉为神灵的自然物,最初是以自己活动范围以及视力所及的范围内开始的。

河谷地带的自然环境与古代雅隆部落先民的物质生产活动有直接关系,位于这一地区的山峰是该部落率先神化的对象。

同时由于雅拉香波雪山滋润着雅隆的良田和牧场,人们直接从雪山获得利益,从功利目的出发,雅隆部落奉雅拉香波为最大山神。

此后,随着雅隆部落与其他部落的交往联系和互相融合,雅隆部落自身也壮大起来,最后终于取得整个吐蕃的政权。

因而他们崇奉的山神也就成了众部落共同信仰的山神,而成为最高神灵。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