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音乐的表现性 音乐通过音响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形象、状态、气氛等

音乐的表现性 音乐通过音响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形象、状态、气氛等

《青春舞曲》教案设计卢燕山西临汾平阳中学教学内容:唱歌《青春舞曲》教学目的:1、能够对我国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民族民间音乐感兴趣,愿意了解少数民族与中原音乐文化间的联系,并积极参与各项音乐实践活动。

2、能够用自然圆润的声音,清晰的咬字吐字,明朗活泼的亲情绪演唱。

3、通过音乐的学习使学生感受到时光易逝,要珍惜时光。

教学重点、难点:重点:是通过各种音乐实践活动使雪生了解和认识所学歌曲,扩大学生的艺术视野,难点:是为《青春舞曲》伴奏。

教学方法:听唱式、表演式、创造式。

教学用具:钢琴、中国地图、多媒体教学光盘、打击乐器。

教学过程:1、歌唱知识(1)歌唱的发声状态口鼻同时吸气,呼吸要求敏捷无声,不耸肩,肺部、胸膛自然挺起,腰围、腹部有明显的向外扩张之感。

发声时小腹微收,形成上下力量的抗衡,使声音有气息支持。

2、导入新课在歌曲《掀起你的盖头来》背景音乐下,跳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学生说出这是哪个民族的舞蹈,并在地图上找出此民族所处的省份。

这节课我们要一起学习一首维吾尔族民歌《青春舞曲》,板书课题“青春舞曲”3、歌曲学唱(1)播放录音,请同学们说出这首歌的情绪及所蕴含的深刻哲理。

歌曲的显著的特点是:全曲的节奏轻快、跳跃、充满活力,具有维吾尔族民间舞蹈和模拟手鼓演奏的风格,曲调上下流动、偶有跳跃,显得十分欢快、流畅。

这首歌的歌词用富于哲理的生活现实告诉年青人:有些事物可以去而复返,有些事物却是一去不复返的,而人的青春正象那鸟儿一样,飞去后即不再回来。

这首词虽没有什么明确的警句格言,但它却真挚地警示着年轻人:要珍惜大好的青春时光。

(1)教师弹唱,学生跟唱。

(2)分男女组演唱。

(3)抽同学领唱再齐唱。

4、表演(1)播放一段维吾尔族舞蹈,请同学们仔细观看。

(2)请同学们为歌曲《青春舞曲》创编简单的舞蹈动作。

(3)教师带领同学们为歌曲伴舞。

5、创造(1)将课本《青春舞曲》乐谱打击声部的配器补足。

(2)教师总结板书。

(3)给部分同学发放打击乐器,有钢琴特长的同学弹钢琴,其他同学击掌为《青春舞曲》做伴奏。

6、合作演唱、打击乐、舞蹈一起合作表演,将孩子们的学习推向高潮。

小节这节课我们一起学习了一首维吾尔族歌曲,热情好客的维吾尔族人创造了动人的歌声和多姿多彩的舞蹈。

我们要热爱民族音乐文化,并要象歌中所唱的那样珍惜青春大好时光。

教学反思:本课的教学效果令人满意,同学们背唱了歌曲《青春舞曲》,通过唱歌、表演、创造与合作,更好的表现了歌曲的内容,锻炼了学生的能力。

本课给我体会最深的是“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因此,教学中必须抓住教材的特点,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为其营造一种愉快和谐的学习氛围,使学生在玩中学,学中乐,寓教于乐。

作为一名专职音乐教师,自身要具备较好的音乐素质。

俗话说得好,“要给学生一杯水,教师自身必须要有源源不断地活水。

”所以只有自身有了更多的这方面的知识,才能更好地将知识灌输给每一个学生。

音乐教师掌握的不仅仅是歌唱上的一些技能,还应具备各种乐器的演奏。

教师在学生心目中树立了美好的榜样,因此教师自身的素质也要不断地提高。

音乐课堂又不同于其它课堂。

一堂音乐课既要体现出同学们的活跃,又要做到动而不乱,这切切实实就要抓好常规。

学生的一举一动,一堂课下来老师应该时时刻刻关注,不能让学生空下来。

老师的一个眼神,一个举动就能告诉学生该干什么?这些都是我们应该学习的。

要上好一堂音乐课,并不是只要照本宣科,歌会唱就可以了,而是要教会学生更多的方法。

除此之外,教师要准备一些课外资料。

利用多媒体,优美的动画再加上动听的音乐,使学生更加有兴趣,使课堂充满更多的活力。

“音乐,可以唤起人们的愿望,使更多的人体验和分享,没有一种艺术比音乐更能表现出艺术的真正内内涵。

”充分发挥音乐的功能和特点,让学生建立完美的心理结构,提高音乐教学的整体效应,是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重视的一个问题。

那么音乐有那些特性呢?音乐的表现性音乐通过音响可以表现多种多样的形象、状态、气氛等。

她所体现的画面和视觉形象却不是听众从音响中直接感知到的,它必须通过想象活动才能完成。

㈠模仿自然界的声音以暗示某种画面。

比如贝多芬《田园交响乐》第三乐章中用不同的木管对不同的鸟类的叫声进行模仿,意在暗示一幅鸟语花香的春天画面。

音乐表现画面的这种手段虽然完全脱离了构成视觉形象的一些要素,但仍能唤起人们的无穷联想。

㈡通过渲染情绪气氛象征某种情景。

渲染情绪气氛是音乐艺术的特长。

比如格里格的管弦乐组曲《金特》第一分曲《朝景》,乐曲一开始由长笛吹出了一段静谧、安详的主题,这个主题所体现的情绪气氛显然与作曲家企图表现的晨景非常符合。

学生就会不大可能误解为其他主题,而归随于作曲家《朝景》的想象,进入审美的境界。

㈢通过音响色彩象征或暗示某种景象。

从本质上说,音响色彩只能是一系列刺激感官的音响组合。

这种组合往往是为了象征或暗示,为听众创造一个幻想的世界。

我们可以从《天鹅湖》第二幕竖琴颗粒性的单色中想象出湖水的波动。

歌剧《魔弹射手》序曲中圆号深沉的和声,无疑是层层森林的象征。

突出音乐的创造性音乐教学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要求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奥尔夫教学法正是抓住了这大好时机使一个人从小养成创新的思维习惯,并使创造性能力逐渐得到发展,这对人的一生将起到多么大的作用啊!伟大的作曲家根据故事创作改编歌剧,这就需要坚实的艺术功底,强烈的创作欲望,以及丰富的想象和创造能力。

学生暂时还不具备这种能力。

而把自己对音乐的理解编成小故事,那倒是他们完全能做到的,并且还将对这种形式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例如,在欣赏《玩具兵进行曲》时,教师本来应该把小故事讲给学生听,但如果让学生在欣赏完乐曲,发挥想象,自己编一个小故事,将会把学生的创作欲望充分激发起来。

能力强的学生在编好故事之后,甚至会伴着乐曲娓娓动听地叙述故事。

这种方法其实是上面“想象意境,品味音乐”基础上的再提高。

突出音乐的情绪性音乐教学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要求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突出音乐的教育性我们的音乐教育目的并不是为了培养音乐家,而是为了培养和提高国民的素质,是面向所有学生敞开大门的陶冶性情、滋养心灵的音乐艺术教育。

而其中最重要的是培育人的创造性和审美能力,这是建设跨世纪的现代化强国的需要。

美国著名作曲家、教育家赫伯特:齐佩尔博士所说:“学习音乐不仅是为了艺术、为了娱乐,而是为了训练头脑,发展身心,在这方面,音乐是非常重要的。

” ㈠在音乐教育中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

音乐教育把爱国爱家乡等的理性情感转化为生动直观的感性形式,使中学生在提高音乐审美感受、表现力的同时,心灵得以净化,道德情操得以升华,完善人格,达到崇高的精神境界。

例如,在澳门回归之际,一首《七子之歌》唤起了学生们对祖国的无限热爱,对游子回归祖国的牵挂。

歌中唱到“你可知MACAO不是我真姓,我离开你太久了母亲,但是他们掠去的是我的肉体,我依然……”。

当唱起这首歌,学生们的民族责任感由然而升,祖国的命运、荣辱与每个人夕夕相关。

当唱到“母亲啊母亲,我要回来”;看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旗在澳门特区高高飘扬时,不少学生流下了激动的热泪。

㈡在音乐教育中进行真善美的熏陶老师要引导学生从音乐审美体验中获得真善美的情感体验。

例如,小提琴协奏曲《梁山伯与祝英台》,当欣赏到“长亭昔别”、“楼台会”二段时,学生被大提琴与小提琴动人的旋律所倾倒,被主人公真挚地情感所感动──真;“呈示部主部主题”柔美、深情,“副部主题”旋律清新、活跃,使学生体会一种纯朴、善良──善;“化蝶”充满了浪漫与幻想,“一双彩蝶,翩翩起舞,飞向远天……”,充满了对美好生活的向往──美。

可以说,“音乐是一种毫不虚伪地反映人和人民的道德品质的语言”。

音乐教学是培养学生审美情趣,提高学生艺术素质的重要途径,作为音乐教师在传授学生丰富的音乐知识技能的同时,再选用科学的教学手段,不失时机地进行创造性教育,发挥音乐的特殊功能。

音乐教育实质上是美的教育、崇高的教育。

音乐教学本身就需要丰富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激发学生的创造力,那么学生在获得大量音乐知识的同时,又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创造才能。

德国音乐家奥尔夫要求每一个课例都有即兴创作或创编活动,小至一些动作,大至创编音乐剧,在所有的创编活动中,要求不能雷同或需大家共同合作完成,所有的人都会全身心的投入,尔后又为自己创作的成功感到欣慰与自豪。

心理学研究表明,人的创造性思维是从小发展起来的,音乐最能给人以想象、联想的广阔空间创设情境创设情境是要根据音乐的情绪、风格和具体内容创设相应的环境气氛。

情境的创设最基本的是创设良好的课堂聆听环境,培养学生良好的聆听习惯。

在现代教育手段中,多媒体的运用能发挥出很好的创设情境的功效。

在欣赏《百鸟朝凤》时,可以采用多媒体技术营造了百鸟和鸣之声,表现了生气勃勃的大自然景象,让学生感受到热情欢快的旋律,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

另外,教师的语言、体态和表演都属于创设情境,可以使学生产生与音乐相应的想象,有时可以代替一定的视听感应,提高音乐聆听的效率,为进行研究性学习打好基础。

感受意境音乐的美妙在于能描绘出让人心动的意境和让人心醉的情感。

无论是欣赏歌曲还是乐曲,都可以从意境着手,以情感为切入口,这样也符合艺术审美活动的客观规律。

例如《苗林的早晨》,从作品本身的意境出发,在第一部分引出一段优美的旋律时,让学生想象到苗岭山寨的早晨非常静谧、安详,阳光洒落在森林,百鸟争鸣,飞歌荡漾。

之后,欢快的旋律注入学生的心里,学生不自觉地也跟着快乐起来、兴奋起来,这已充分说明音乐已经引起了他们的心理共鸣,在音乐中引发了快乐情绪的迸发。

鼓励创造苏霍姆林斯基曾说:“真正的教育智慧在于教师保护学生的表现力和创造力,经常激发学生快乐的愿望。

”在引出了学生的情感共鸣之后,可以鼓励学生进行艺术创新,用各种方式进行对音乐的再创造。

各人的领悟和情感不同,对音乐的创造也会不尽相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