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课程体系构建

课程体系构建

校企合作,需求导向,构建专业课程体系——对我校专业课程体系重构的总结与思考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中强调要大力发展职业教育,提出把职业教育纳入经济社会发展和产业发展规划,促使职业教育规模、专业设置与经济社会发展需求相适应,指出职业教育要把提高质量作为重点。

职业教育的质量,最终体现在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质量上,体现在企业对职业教育培养人才的认可程度上,体现在职业教育为经济社会发展起到的推动作用上。

职业教育的人才培养,应当是培养经济社会发展需要的人才,这首先是专业的设置;其次是人才培养规格的界定,也就是课程体系的构建;第三是人才培养规格的实现,也就是教学方法与方式的选择。

教育规划纲要要求培养数以亿计的技能型、应用型、创新和复合型人才,鲁昕副部长在现代职教体系建设国家专项规划编制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所谓“复合”,首先肯定是学科复合,第二是技能和文化复合,第三是应用和创新复合,第四是技能和创新复合。

因此,服务转方式、调结构、促升级是教育重大的使命。

落实到专业上,体现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专业课程的教学实施等工作中。

我校是国家骨干高职院校建设的第一批项目单位,建设年度自2010年至2012年。

目前我校各建设专业已完成对课程体系的重新构建与审核,2011级新生将按新的课程体系进行培养,而2009级与2010级学生也在教学方法与方式上展开了变革,更加地强调教学做一体,
强调学生实践能力的培养与提高。

一、课程体系的构建必须校企合作完成
我校骨干建设项目中,由中央财政支持的骨干建设专业三个,非中央财政支持的建设专业六个。

所有九个专业均在学校骨干建设实施领导小组指导下,全面展开校企合作,共同构建课程体系的工作。

各专业均成立了校企双方参与的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

实际上,我校由企业专家参与的教学指导委员会机制已经有多年的建设历史,但全方位的参与人才培养工作尚嫌不足。

在2011级人才培养规格及人才培养计划的制定过程中,各专业充分调整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指导作用,切实展开调研。

以服装系为例,该系建设专业为服装设计专业,下设三个专业方向。

服装系按三个专业方向分别展开调研:由各专业负责人牵头,每位教师联系一家或多家企业,深入走访企业;在此基础上设计、反复修改实践专家的调查表,召开实践专家访谈会。

访谈会气氛极其热烈,实践专家在访谈中充分发表自己的意见和建议,回顾自身的成长过程,实践专家与教师共同探讨,现场总结出各专业方向面向的岗位及职业发展轨迹,以及各岗位需要的核心技能。

会后,专业教研室进一步深入讨论,根据核心技能确定核心课程,重新调整课程体系。

调整后的课程体系进一步与实践专家商讨,最终达成共同意见。

除系部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的工作外,学校特别召开2011级教学计划审核会议,会议除校级专业建设指导委员会的企业专家外,还
特别邀请在行业内有着丰富经验的代表参加,企业专家在教学计划审定中起到决定与主导的作用。

通过以上活动,我校2011级教学计划与之前有了较大的变化,主要反映在一些跟随市场变动较大,与市场结合紧密的新兴专业。

仍以服装设计专业服装营销方向为例,针对学生的职业生涯发展调整课程板块,针对性更强,如设置面向实体终端服装终端运营管理、服装终端陈列实施以及实训等课程;面向虚拟终端服装网络营销等课程。

课程体系的设置更注重学生的职业成长,如增加职业拓展的学习领域的品牌策划与运作、营销型服装企业运作管理、时尚买手、服装企业ERP应用等课程,以此为学生未来发展提供基础。

更加强调课程的实践性,要求与市场紧密结合,以往在一学期内完成的课程在新体系下拆分成两个阶段,和学生的其他知识储备相结合,形成学生能力渐进提高。

同时,我们也发现具有较长开办历史的工程类专业的课程体系做出的变动并不大,这从另一个角度说明我们原有的课程体系仍是被企业认同的。

我们要关注的是在这一课程体系框架下如何贯彻落实学生职业能力的培养。

在与企业共同研讨课程体系的过程中,学校与企业之间也建立了良好的沟通,企业参与到学校教学的积极性明显增强,甚至有企业专家在研讨会上直接表态到学校来无偿参与教学。

二、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动态调整
我国纺织行业目前在国际上整体所处的水平仍较低。

国际市场的经济乏力,欧美的纺织订单从大单转向以短单和小单为主,加之我国人力成本优势正在消失,我国纺织品出口竞争力正在下降中。

面对国际金融危机和国内成本增加的压力,低成本加工企业受到很大的冲击。

此外,就棉纺织行业来说,我国产能一直处于过剩状态,企业开工率不足。

2010年国内纺织行业产能为1.2亿纱锭左右,预计今年产能为1.5亿纱锭左右,大企业的开工情况较好,中小企业的开工率则难以保证。

行业洗牌在所难免,产业集中度将提高。

作为职业教育,我们面向的是行业企业,面向的是区域发展。

行业企业最需要的人才就是技能型人才,特别是高端技能型、应用型和复合型、创新性人才。

纺织行业的发展现状给我们的教育提出了要求:我们培养的人才不仅是会操作的人员,更重要的是要具有创新精神,能把握最新科技发展人才。

因此,我们在专业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时刻抓住行业发展的脉搏,甚至在一定程度上要做到引领的行业的发展方向。

在这一要求下,课程体系不应该是静态的,固化的,即使是我们被企业专家认同的传统工程类专业(如现代纺织技术专业)课程体系,也应在实践过程中,定期或不定期地听取行业企业专家的意见,课程体系应具有前瞻性和发展性,要真正体现为纺织行业服务、为纺织企业服务,调整课程体系中所包含的内容,引入新技术与新发展方向。

课程体系虽然是相对稳定的,而课程内容则应是不断动态变化的。

从我国纺织产业链来看,我国的纺织产业链较完整,因为这种完
整性,所以仍能把握高级纺织品出口的竞争力。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现代行业的竞争,将不再是一个企业与其他企业的竞争,而是一条产业链与别的产业链之间的竞争。

我校作为专门的纺织类高等职业教育学校,我们的专业设置涵盖着整个产业链。

在课程体系的构建中,我们要求某一专业的课程体系不应局限在这一专业直接的技能需求上,要从产业链,从整体发展的角度出发,在课程体系设置中注重拓宽学生的知识面,对整体行业的了解。

三、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考虑承上启下的作用
2011年3月8日,以国务院第28次学位工作委员会颁布5个专业博士学位为标志,我国已建立了两类不同体系的高等教育体系。

2011年8月30日发布的《教育部关于推进中等和高等职业教育协调发展的指导意见》(教职成〔2011〕9号)第五条明确指出“中等职业教育是高中阶段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技能型人才,发挥基础性作用;高等职业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重点培养高端技能型人才,发挥引领作用。

完善高端技能型人才通过应用本科教育对口培养的制度,积极探索高端技能型人才专业硕士培养制度。


因此,我们的课程体系在构建时必须考虑到高等职业教育这一社会责任,考虑建设教育立交桥对全社会、全民的重要意义。

我校正在筹建西南纺织服装职业教育联盟,联盟中的学校既包括中职类,也包括高职和本科,其目的便是通过联盟的作用,实现搭建职业教育立交桥的效果。

在这一体系中,高职教育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一方面
承接优秀的中职学生继续补充工作技能以外的理论知识,同时提升工作技能;另一方面为优秀的高职学生继续本科教育打好基础。

与此相对应,课程体系的构建中也考虑这一必要性,既是按照学生职业生涯的发展,也是符合从技能型人才到高端技能型人才的需要,对核心技能所对应的核心课程按基本技能要求及高端技能要求进行重组,为实现学分互认,打通中高职对接途径做好准备。

四、课程体系的构建应当考虑隐型课程的作用
高职教育培养的学生要求的不仅是职业技能,更要求职业素养。

从课程的形式构成上来讲,课程包括了显性课程,也包括隐性课程1。

显性课程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职业技能,隐性课程的作用主要在于培养学生职业素养;在显性课程的教学过程中也有着职业素养的培养,而在隐性课程的执行中同样有着职业技能的实践。

因此,在整个课程体系的构建中,要考虑到两类课程的有机结合,隐性课程的开展与显示课程的实施应衔接。

我校将在实践中以校园文化的建设为主导,通过鼓励技术性社团的建立与活动开展、组织各类集体性活动等方式继续探索两者的结合与互补。

1隐性课程又称隐蔽课程(hidden curriculum)、潜在课程(laten curriculum)非正规课程(informal curriculum)、未研究的课程(unstudied curriculum)、未预期的课程(unanticipated curriculum)。

指学生在学校情景中无意识地获得经验、价值观、理想等意识形态内容和文化影响。

也可以说是学校情境中以间接的内隐的方式呈现的课程。

具有非预期性、潜在性、多样性、不易觉察性。

“隐性课程”一词是由杰克逊(P.W.Jackson)在1968年出版的《班级生活》(life in classroom)一书中首先提出的,如果说显性课程是学校教育中有计划,有组织地实施的正式课程(formal curriculum)或官方课程(office curriculum)的话,那么隐性课程则是学生在学习环境中所学习到的非预期的或非计划的知识,价值观念,规范和态
度等。

我国出版的《教育大辞典》对其下的定义是:学校政策及课程计划中未明确规定的、非正
式和无意识的学校学习经验,与“显性课程”相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