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七章明代诗文-精选

第七章明代诗文-精选

散文以短篇寓言著称,如《卖柑者言》讽刺元末身居庙 堂高官“金玉其外,败絮其中” 的腐朽本质,构思巧 妙,讽刺辛辣,在艺术上富于形象性。
散文集《郁离子》通过生动活泼的寓言故事和发人深思 的议论,表达愤世嫉俗的态度和拯救时弊的治世意图, 古奥奇谲,寄兴深远,在思想上具有创造性。 “楚有 养狙以为生者”一章提出以“术”欺民而不能以“道” 治民者必败,思想都很尖锐。
第七章 明代诗文
第一节 明代前期诗文 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 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
第一节 明代前期诗文
一、诗文概况 明代前期的诗文创作实际上可分为两个阶段:明初阶段
和永乐至成化阶段。 明初:作品蕴涵着比较充实的现实内容,有着恢弘的境
界与慷慨的意气,在风格上也表现了雄浑雅正的气度, 其中宋濂、刘基以散文创作见长,高启则在诗坛独领风 骚,他们对明代诗文影响甚大。 永乐至成化年间,台阁体,内容空虚,缺乏生气。 以李东阳为首的茶陵派起而思变,对台阁体的弊端有所 匡救。
何景明在提倡复古的基本立场上,他与李氏无歧 异,有些言论同样很偏激,如《杂言十首》所谓 “秦无经,汉无骚,唐无赋,宋无诗”。
曾与李梦阳就文学复古的问题发生争论,彼此书 信往复,各执己见:
李梦阳 主张“尺寸古法”
何景明主张“舍筏登岸”(《与李空同论诗 书》),强调学古为手段,目的在于独创。
“吴中四才子”
以李梦阳为主导的文学复古运动,其意义一是要 隔断同宋代文化主流——特别是理学——的联系, 二是为了追求所谓“高格”。
2、前七子的理论主张:进步与保守交织
首先,论文推崇秦汉,论诗则古体宗汉魏,近体 宗盛唐,根据“取法乎上”的原则,借崇高的古 典典范来反对台阁体的空洞无物和八股文的浅陋 闭塞,排斥宋元诗文。
第二、与当时尊情抑理的思潮相联系,他们鼓吹 真情,赞扬民间文学,提出文学应是真实情感表 现的主情论调,与晚明文学的新精神遥相呼应。
第三、他们高度重视古人诗文的格调法度。
“格”——文学的总体上的美学特征的追求; “调”——诗歌音调的和谐完美; “法”—— 写作方法上的讲究。
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大复,河南信 阳人。于弘治间中进士,在京任职,与李梦阳等 人一同倡言文学复古,成为“前七子”的主脑人 物之一。
他论诗,一是强调宗法杜甫,一是比前人更多重 视诗歌语言的艺术。
在其《怀麓堂诗话》中,比较细致地分析了诗歌 的声律、音调、结构、用字等方面的问题。
提出“宋诗深,却去唐远;元诗浅,去唐却近,” 表现了对宋诗的不满。
李东阳对台阁体卑冗萎靡的创作风气深为不满, 论诗提倡宗唐师杜,强调音节法度,很是重视诗 歌的艺术技巧,欲以此恢复古典诗歌的审美典范, 在一定程度上冲击了台阁体的颓风陋习,同时又 成为前后七子复古派的先导。因此实际上茶陵派 是明代诗歌从台阁体走向诗文复古的过渡。
《雨中客僧舍》:“客梦方暂适,竹间风雨惊。”
《宴顾使君东亭隔帘观竹下舞妓》:“玉钩正荡 月,罗袖忽惊风。”
表现了诗人对自身生存处境的敏感。
高启为有明三百年诗人之首,诗风雄健奔放,气 象昌明博大,才气高迈而不剑拔弩张,辞句秀逸 而不字雕句绘。
其诗众体兼长,七言歌行与七言律诗尤能表现他 的个性特色和艺术才华,七言歌行豪宕凌厉、隽 爽透脱,颇近太白风神;七言律诗清新俊逸、涵 浑从容,确有盛唐风范。
洪武年间任御史,得罪太祖,靠伪装疯癫才得幸 免,以病归。
《己未九日,对菊大醉,戏作四首》: 老夫爱 此黄金蕊,儿子须将白酒赊。直到残阳下天去, 更添灯火照欹斜。
四、三杨与台阁体
明代永乐至成化年间,文坛上出现了以杨士奇、 杨荣、杨溥为代表的“台阁体”。
他们要求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 内容上要“歌颂圣德,施之诏诰典册以申命行事” (王直为杨荣《文敏集》所作《序》),在表达 一己的感情时,要“适性情之正”,抒写“爱亲 忠君之念,咎己自悼之怀”(杨荣《省愆集 序》)。
由于李东阳长期位居台阁,在创作上未能完全摆 脱台阁体的束缚,但他才气较大,作品内容也较 丰富,有些诗作还表现出较为广阔的社会视角, 反映了个人的生活境况和精神状态,有一定的可 读性。
第二节 明代中期诗文
一、诗文概况
约从弘治至隆庆(1488—1572)年间,诗文作为 主要的文学形式,呈现一种稳定推进并趋向复杂 的态势,出现一些影响较大的文学流派,互相间 有融合,亦有冲突。
作诗主张取法汉魏晋唐各代,“兼师众长,随事 摹拟”,已开明中叶复古派先声,但他能在摹拟 之中写出自己的性情面目,“自有精神意象存乎 其间”。
《青丘子歌》 登临怀古之作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
高启诗中出现一系列主观色彩鲜明的形象,引人 注目。
《次韵内弟周思敬秋夜同饮白莲寺池上》:“竹 动鸟惊梦,草凉虫语悲。”
明代中期诗文领域内的最重要现象,便是复古思 潮的活跃:以李梦阳、何景明为代表的“前七 子” ——唐宋派——以李攀龙、王世贞为代表 的“后七子”。
二、前七子
1、明代弘治、正德年间,前七子崛起于文坛, 其代表人物是李梦阳、何景明,其他成员有康海、 王九思、王廷相、边贡、徐祯卿。
他们彼此唱和,互相支持呼应,倡言“文必秦汉, 诗必盛唐”,形成声势浩大的诗文复古运动,意 欲借助复古手段变革文坛现状,促使文学重新走 上正常的发展轨道。
散文“气昌而奇”,风格古朴雄放,想象奇特丰富,笔 锋犀利,气势遒劲,往往是夹叙夹议,曲折有致。
诗如《买马词》、《畦桑词》、《筑城词》等, 以质朴的语言反映社会矛盾,是较好的作品。他 的一些抒情之作,则流露出豪杰气慨,在元末明 初的诗歌中较为少见。
《感怀》 结发事远游,逍遥观四方。 天地一何阔,山川杳茫茫。 众鸟各自飞,乔木空苍凉。 登高见万里,怀古使心伤。 伫立望浮云,安得凌风翔!
著有《宋学士文集》(又名《文宪集》)。
刘基(1321—1375) 字伯温,浙江青田 人。元末进士,至 正二十年与宋濂同 为朱元璋所召,后 成为开国功臣,封 诚意伯,官至御史 中丞。
作于元末的诗文,没有受到明初那种高压环境的压迫, 更多体现了传统儒学中积极的因素,表现出对于社会政 治、民生疾苦的关怀,和个人追求事功的欲望。
有诗集《高太史大全集》, 文集《凫藻集》,词集 《扣舷集》。
他的部分诗作反映了元明交替之际的动荡生活与 战争创伤,格调凝重悲怆,时代特征鲜明。
《江上见逃民家》:“邻叟收饥犬,途人折好花。 林空烟不起,门掩日将斜。”
他的古题乐府诗大都袭用旧题,但能别出新意; 一些新题乐府诗能描绘出一幅幅农村劳动生活的 图景,具有浓郁的乡土风味和农家气息。
二、宋濂与刘基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 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浙江浦江人,明初 文学家。他家境贫寒,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 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 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著 书。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 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 《元史》,后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谪 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 于夔州(重庆奉节)。
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 “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
坚守“道统”文学观
在《文原》一文中,他强调了文“非专指辞翰之 文”,而是道的“象”即显现,文与道相始终, 道在哪里,文亦在哪里。
“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白 云稿序》)
“文外无道,道外无文。”(《徐教授文集 序》)。
第三节 明代后期诗文
一、诗文概况
明代后期的文学流派大都以中期的复古运动作为 自己的反拨对象,提倡张扬个性、抒发性灵,诗 文创作由此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李贽提出“童心说 以三袁为代表的公安派,提倡“性灵说” 以锺惺、谭元春为代表的竟陵派
明末,复社和几社等爱国团体重新举起七子的复 古旗帜,反对抒写性灵。
三、高启与吴中四杰 高启(1336—1374)字季迪,
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 (今江苏苏州)人。少有志于 功名。张士诚据苏州时,为其 参政饶介所赏识,结交甚广, 然终未仕。后对政治完全失望, 乃隐居乡里。明初应召赴南京 参与修撰《元史》,后任翰林 院编修。不久授户部侍郎,他 坚辞不受,仍归田里。朱元璋 认为他不肯合作,洪武七年, 借苏州知府魏观改修府治案, 将他牵连斩决,年仅三十九岁,
四、后七子
嘉靖二十七年(1548)左右由进士出身任职于京 师的李攀龙、王世贞相结交讨论文学,决定重揭 李梦阳、何景明等人文学复古的“旗鼓”,后二 年,徐中行、梁有誉、宗臣中进士,与李、王结 成诗社,遂有“五子”之称,后又增谢榛、吴国 伦,即“后七子” 。
从总体上看,后七子的复古主张在很大程度上承 接前七子的文学思想,效法汉魏、盛唐,推崇李 梦阳、何景明,同时对格调法度的讲究更趋于强 化和具体化。在创作上,后七子的拟古之风较前 七子更甚,存在着创作实践与理论主张的严重脱 节。
明中期文学复兴在南方的主要代表:祝允 明、唐寅、文征明和徐祯卿。其中徐祯卿 于弘治末进士及第后,在北京加入李、何 为首的文学群体,成为“前七子”之一。
三、归有光与唐宋派
1、嘉靖年间,王慎中、唐顺之、茅坤、归有光 等作家,反对前七子“文必秦汉”的文学观,标 举唐宋古文,故称为唐宋派。
唐氏说:“三代以下之文,莫如南丰(曾巩); 代以下之诗,未有如康节(邵雍)者。” (《与王遵岩参政》)
王氏也说:“由西汉而下,(文章)莫盛于有宋 庆历、嘉祐之间,而粲然自名其家者,南丰曾氏 也。”(《曾南丰文粹序》)
归有光(1507—1571)字熙甫,江苏昆山。嘉靖进士, 官长兴县,南京太仆寺丞。
归有光最为著名。时人称他为“今之欧阳修”,其散文 也被誉为“明文第一”。
归有光既对文学复古的主张不满,对模拟的文风尤其斥 之甚厉,为文主张根于六经,宣扬道德,这是人们把他 列入“唐宋派”的主要原因。
入明以后,杨基诗中绘景状物的唯美境界被怀旧 的伤感和自叹身世的悲哀所取代,语言也从精巧 变得简朴。如《遇史克敬询故园》: 三年身不到姑苏,见说城边柳半枯。纵有萧 萧几株在,也应啼杀城头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