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

明代诗文概述:明代诗文作家多,仅《明诗综》收录诗人3400多家,著录于《千顷堂书目》的明人别集有4900多种。

衰微的原因:1、诗文自宋以后已逐步转化为文学中最保守的领域;2、明王朝大力推行文化专制。

明代诗文分期:前期:明太祖洪武元年到宪宗成化年间(1368-1487)中期:孝宗弘治到穆宗隆庆年间(1488-1572)后期:神宗万历年间到明亡(1573-1644)第九章明代前期诗文第一节明初诗歌与散文一、诗歌明初诗歌以“吴中四杰”:高启、杨基、张羽、徐贲四人和刘基、袁凯为代表。

明初众诗人中,高启成就最高。

高启(1336-1374),字季迪,号青丘子,晚号槎轩,长洲(苏州)人。

其《宫女图》:女奴扶醉踏苍苔,明月西园待宴回。

小犬隔花空吠影,夜深宫禁有谁来?高启是明代诗人第一人。

诗歌数量较多,初编有五集,二千余首。

后自编为《缶鸣集》,存九百三十七首。

清人赵翼称他“才气超迈,音节响亮,宗派唐人而自出新意,一涉笔即有博大昌明气象”,并说“论者推为开国诗人第一”。

《四库提要》:“天才高逸,实据明一代诗人之上。

”《青丘子歌》:不仅表达了自己的生活志趣,而且描写了自己从事诗歌创作时的精神状态:“青丘子,瞿而清,本是五云阁下之仙卿。

何年降谪在世间,向人不道姓与名。

蹑屩厌远游,荷锄懒躬耕。

有剑任锈涩,有书任纵横。

不肯折腰为五斗米,不肯掉舌下七十城。

但好觅诗句,自吟自酬赓。

……斫元气,搜元精,造化万物难隐情。

冥茫八极游心兵,坐令无象作有声。

……”《寓感》其一:人生处宇内,行止无定依。

唯当乘大化,逍遥随所归。

其二:怀古复慨今,百念纷相投。

胶扰得丧间,若与方寸仇。

安知广成子,冥卧昆仑丘。

无营亦无想,八表神独游。

又如《池上雁》P54:野性不受畜,逍遥恋江渚。

冥飞惜未高,偶为弋者取。

幸来君园中,华沼得游处,虽蒙惠养恩,饱饲贷庖煮。

终焉怀惭惊,不复少容与。

耿耿宵光迟,摵摵寒响聚。

风露秋丛阴,孤宿敛残羽。

岂无凫与骛,相顾非旧侣。

朔漠饶燕云,梦泽多楚雨。

遐乡万里外,哀鸣每延伫。

犹怀主恩深,未忍轻远举。

傥令寄边音,申报聊自许。

《登金陵雨花台望大江》P55:大江来从万山中,山势尽与江流东。

钟山如龙独西上,欲破巨浪乘长风。

江山相雄不相让,形股争夸天下壮。

秦皇空此瘗黄金,佳气葱葱至今王。

我怀郁塞何由开?酒酣走上城南台。

坐觉苍茫万古意,远自荒烟落日之中来。

石头城下涛声怒,武骑千群谁敢渡?黄旗入洛竟何祥,铁锁横江未为固。

前三国,后六朝,草生官阙何萧萧!英雄乘时务割据,几度战血流寒潮。

我生幸逢圣人起南国,祸乱初平事休息。

从今四海永为家,不用长江限南北。

二、散文1,宋濂,明代“开国文臣之首”。

刘基称他为“当今文章第一”。

著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的文学思想承袭理学家的极端观点,注重“以道为文”的文道一元论,反复提出“文非道不立,非道不充,非道不行”,“文外无道,道外无文”。

作品多道学气。

传记文《秦士录》《王冕传》《杜环小传》《记李歌》等,写壮士、文人、市井平民,却生动传神,呼之欲出。

如《王冕传》:王冕者,诸暨人。

七八岁时,父命牧牛陇上,窃入学舍,听诸生诵书。

听已,辄默记。

暮归,忘其牛。

或牵牛来责蹊田,父怒,挞之,已而复如初。

母曰:“儿痴如此,曷不听其所为?”冕因去,依僧寺以居。

夜潜出,多坐佛膝上,执策映长明灯读之,琅琅达旦。

佛像多土偶,狞恶可怖。

冕小儿,恬若不见。

《送东阳马生序》围绕劝学中心,寓道理于事实描绘之中,语言质朴,笔调流畅,为传世名作。

2、刘基,明初著名诗文家。

有寓言体散文集《郁离子》。

如《狙公》:楚有养狙以为生者,楚人谓之狙公。

旦日,必部分众狙于庭,使老狙率以之山中,求草木之实,赋十一以自奉。

或不给,则加鞭捶焉。

群狙皆畏苦之弗之违也。

一日,有小狙谓众狙曰:“山之果,公所树与?”曰;“否也,天生也。

”曰:“非公不得而取与?”曰:“否,皆得而取也。

”曰:“然则吾何假于彼而为之役乎?”言未既,众狙皆寤。

其夕,相与伺狙公之寝,破栅毁柙,取其积,相携而入于林中,不复归。

狙公卒馁而死。

郁离子曰:“世有以术使民而无道揆者,其如狙公乎?惟其昏而未觉也,一旦有开之,其术穷也。

”《买柑者言》是传世名作,深刻揭露封建官僚“金玉其外,败絮其中”的腐朽本质,构思巧妙,语言犀利。

第二节台阁体与茶陵派一、台阁体台阁体,指明初永乐、弘治年间在上层官僚中形成的一种诗风。

以其主要代表“三杨”:杨士奇、杨荣、杨溥都是台阁重臣而得名。

其诗文多是应制、题赠、颂圣的内容,诗风雍容典雅,但内容空虚浮泛,给诗歌创作带来了极为有害的影响。

形成原因:一是密切结合官方意识形态即程朱理学,表现的思想情感“雅正平和”,有浓厚的道学气味。

二是与作家的生活有关,这些馆阁重臣身居要职,多反映上层官僚的生活,应制、唱和之作非常多,形成了歌功颂德、美化生活的创作倾向。

三是当时政治平稳、社会安定繁荣,作家表现出陶然自得的满足心态。

内容特点:钱谦益《列朝诗集小传》:“国初相业称三杨,公为之首,其诗文号台阁体,今所谓《东里诗集》大都词气安闲,首尾停稳,不尚藻饰,不矜丽句,太平宰相风度可见,以词章取之则末也。

”要求诗文起到“施政教,适性情”的功能,内容为应酬题赠。

“肤廓冗长,千篇一律”(《四库总目提要》),是文学发展的倒退。

2,茶陵派明前期成化、弘治年间以湖广茶陵人李东阳为首的诗歌流派。

其成员有谢铎、张泰、邵宝、陆釴、石珤等人。

他们做诗强调宗唐法杜:“轶宋窥唐”,着眼于音调、法度,具有从“台阁体”向“前后七子”转化的过渡性特点。

诗歌理论集中在《怀麓堂诗话》之中:A,强调诗之言情,诗要表达真情实意。

B,强调诗歌的格律声韵,开格调说先声。

C,主张学古,反对泥古。

其诗总体不脱台阁体的痕迹,少数诗歌有真实思想感情,如《偶成四绝》之《春至》:“东邻不衣褐,西舍无炊烟。

流离遍郊野,骨肉不成怜。

”第十章明代中期的文学复古第一节李梦阳与前七子的文学复古一、前七子明代弘治、正德年间,以李梦阳、何景明为首的一个复古主义文学流派,其成员有徐祯卿、边贡、康海、王九思、王廷相。

《明史·文苑传》称:“梦阳才思雄鸷,卓然以复古自命。

弘治时,宰相李东阳主文柄,天下翕然从之,梦阳独讥其萎弱。

倡言文必秦汉,诗必盛唐,非是者弗道。

……又与景明、祯卿、贡、海、九思、王廷相号七才子。

皆卑视一切,而梦阳尤甚。

”具体说,他们”倡言复古,文自西京、诗自中唐而下,一切吐弃”。

前七子是明代第一个具有鲜明的文学创作主张和创作倾向、风格的自觉的文学团体。

文学理论主张:1,反对宋诗说理弊病,反对台阁体和八股文。

“宋人主理,作理语,于是薄风云月露,一切铲去不为。

又作诗话教人,人不复知有诗矣。

”(《缶音序》)。

2,提出文学应重视真情表现的主情论。

“真者,音之发而情之原也”,倡言“真诗在民间”,如《琐南枝》。

3,提出了“文必秦汉、诗必盛唐”的主张。

“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追古者,未有不先其体者也”、“夫文与字一也。

今人模临古帖,即太似不嫌,反曰能书,何独至于文而欲自立一门户邪?”“近诗以盛唐为尚,宋人似苍老而实疏卤。

元人似秀俊而实浅俗……夫文靡于隋,韩力振之,然古文之法亡于韩;诗弱于陶,谢力振之,然古诗之法亦亡于谢。

”“前疏者后必密,半阔者必半细;一实者必一虚,叠景者意必二。

”李、何之争李梦阳认为法古就是“以我之情,述今之事,尺寸古法,罔袭其辞”(《驳何氏论文书》),甚至负气地认为“法古”就是“刻意范古,铸形宿模,而独守尺寸”。

何景明强调“欲富于材积,领会神情,临景结构,不仿形迹”,进而认为要从古人入,还要从古人出,做到“舍筏达岸”(《与李空洞论诗书》)。

前七子复古的地位:积极方面:为文学寻求了一席独立存在的地位,体现了对文学自身价什的一种新的理解。

消极方面:缺乏艺术生命力。

二、李梦阳(1473-1530)字献吉,号空同子,庆阳人,有《空同集》。

李梦阳的文学创作,在诗歌方面,有许多拟古诗,给人以似曾相识的感觉,如《艳歌行》:晨日出扶桑,照我结绮窗。

《陌上桑》:绮窗不时开,日光但徘徊。

《七哀》:步出东郭门,望见陌上柳。

《步出城东门》:叶叶自相当,枝枝自相纠。

《董娇骁》:日出东南隅,照我秦氏楼。

明月照高楼,流光正徘徊。

步出城东门,遥望江南路。

花花自相对,叶叶自相当。

李梦阳倡言复古,实际上是对诗歌创作上有一个完美境界的刻意追求。

他鼓吹古诗必汉魏、近体必盛唐,就是要求诗歌创作应有两方面的内涵:一是重视情韵,认为诗歌应是自然、真挚的情感活动;二是重视和谐,认为诗歌应情质宛洽,诸种因素浑融一体。

有些诗,表现的情感深切而真挚。

如祭悼亡妻的《结肠篇》中有云:“言乖意违时反唇,妾匪无忤君多嗔。

中肠诘曲难为辞,生既难明死讵知?”李梦阳的散文,在当时树立了新的范式,特别是他的碑传文,其中《梅山先生墓志铭》可为代表。

三、何景明(1483-1521)字仲默,号白坡,又号大复山人。

汝宁信阳(今属河南)人,著有《大复集》。

1、揭露政治现实为题材,表达其强烈的干预时事的倾向,是何创作的重要部分。

《东门赋》:“言乃执古,死生亦大,尔何良苦。

死为王侯,不如生为奴虏;朱棺而葬,不如生处蓬户。

生尚有期,死即长腐。

潜寐黄泉,美谥何补?”2、从现实生活中注意并表现富于生命活力的事物。

如《竹枝词》:“十二峰头秋草荒,冷烟塞月过瞿塘。

青枫江山孤舟客,不听猿声也断肠。

”风格:清新隽秀,有魏晋遗风。

第二节王世贞与后七子的文学复古明嘉靖中期,以李攀龙、王世贞为首的,包括谢榛、宗臣、梁有誉、徐中行、吴国伦七人,重新在文坛上标举复古大旗,反对唐宋派的理学色彩,推崇李梦阳、何景明,效法汉魏、盛唐,提倡格调、法度,拟古之风较前七子更甚,为区别前七子,故称这为“后七子”,也叫嘉靖七子。

一、文学主张:1,完全继承李、何的复古理论。

他们认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明史李攀龙传》);王世贞在《艺苑卮言》中说:“西京之文实,东京之文弱,犹未离实也。

六朝之文浮,离实矣。

唐之文庸,犹未离浮也。

宋之文陋,离浮矣。

元无文。

”2,结合才思讲究法度格调。

王世贞提出“才生思,思生调,调生格;思即才之用,调即思之境,格即调之界”。

“首尾开阖,繁简奇正,各极其度,篇法也。

抑扬顿挫,长短节奏,各极其致,句法也。

点缀关键,金石绮彩,各极其造,字法也。

……文之与诗,固异象同则。

”(《艺苑卮言》)3,重视作家的思想感情在艺术创作中的主导作用。

提出“有真我而后有真诗”的主张,要“直写性情”。

《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后七子以李攀龙为冠,……今观其集,故乐府割剥字句,诚不免剽窃之讥。

诸体诗亦亮节较多,微情差少。

杂文更有意诘屈其词,涂饰其字,诚不免如诸家所讥。

然攀笼资地本高,记诵亦博,其才力富健,凌轹一时,实有不可磨灭者。

”《明史·李攀龙传》:“其持论为文自西京,诗自天宝而下,俱无足观,于本朝独推李梦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