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中德“双元制”人才培养实践案例一、校企双元合作背景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是由广西柳工机械股份有限公司与德国采埃孚集团股份公司共同投资建立的生产工程机械传动部件的合资企业,成立于1995年,主要为广西柳工集团配套生产工程机械变速箱。
作为一家中德合资企业,该公司与我校一直保持着良好的合作关系。
作为学校方,我校向该企业提供“输送毕业生”、“技术工人的技能培训与鉴定”、“产品外协加工”等服务;作为企业方,该企业向我校提供了“接收专任教师挂职”——“接收学生顶岗实习”等业务。
2010年,柳州市成为广西汽车城。
为更好地推进柳州汽车产业转型升级,助推企业围绕“一带一路”沿线国家“走出去”,柳州市政府启动了《柳州市职业教育国际化发展行动计划(2014-2020年)》。
在柳州市政府的统筹协调下,作为“国际化行动计划”的一部分,柳州职业技术学院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于2014年4月正式签订合作协议,以招生即招工的方式,共同开办机械设计与制造专业(下称机制专业)双元制班,通过引入德国先进职业标准和企业技术标准与管理标准,实施双元制本土化教学改革探索,为本地区企业输送具有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
三年来,合作企业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全方位参与了专业建设、课程开发、教学管理等工作,实现了从一个旁观者到职教的主导者的华丽转身,成为本地区校企合作的典范。
二、校企双元合作机制的建立为了确保双方的合作,避免出现“一头热”的情况发生,我校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建立了一整套合作机制。
1.建立校企合作三级工作组构建了管理高层协调组、中层领导组和基层运行组。
管理高层协调组就是由学校领导与公司总经理构建的工作组,主要承担项目顶层设计和进度监督,解决合作双方存在设备、资金、人员管理等方向性问题;中层领导组主要由我校系部领导与公司劳资科长组建的工作组,其职责就是细化项目顶层设计,制订详细工作方案,负责组织实施人员培训、双元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建设,教学管理等工作,监控项目运行情况,确保项目按节点运行,及时向管理高层协调组汇报合作中存在的问题;基层运行组主要由学校专业负责人与车间主任领衔,并包括学校专业教师和车间技术人员,具体落实中层领导组制订的工作方案,实施课程体系构建、课程开发及实训基地建设等工作,开展课程教学。
2.制订了合作章程我校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制订了一系列有利于合作的工作章程,除明确双方在合作中的工作职责之外,还特别强调了以下工作原则:(1)主要人员相对稳定的原则即要求合作双方关键人员不随意更换,保持相对稳定,才有利于项目顺利推进。
(2)倡导合作的原则按照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人才,校企双方都要承担课程开发和教学等工作,学校教师生产经验不足,企业专家教育经验有限,任何当“甩手掌柜”的行为,都不利于项目的开发与实施。
课程开发需要企业专家将先进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引入课堂,课程教学才能与企业生产对接;同样,企业人员只有在学校教师的帮助下,才能快速进入课改角色,提高教学能力。
因此,倡导学校教师与企业专家充分合作,全程参与,才能按时按质完成相关工作任务。
(3)项目运行的原则用双元制教育模式培养人才,对校企双方都是全新的工作,课程开发工作量大,任务艰巨,必须如同企业搞项目研发一样,将课程开发任务打包成工作项目,明确目标、结果文件,做好时间规划,按时间节点开展项目检查和验收,项目验收通过后,由学校才能出资给予适当物质奖励,确保项目进度达到预期。
(4)先学后做的原则为确保双元制课程开发与教学等工作科学有效,必须坚持先学后做的原则,由学校联系,校企各自派出人员,通过外培内训,在学习双元制教育理念和课程开发方法后,再转入具体的开发工作。
自2014年以来,我校与采埃孚公司派出6批,共计近60人次,先后赴德国、AHK上海代表处、苏州健雄职业技术学院、上海电子工业学校等地区考察、培训,聘请了德国多特蒙德工业大学机械系奥特教授、德国工匠约瑟夫、AHK上海代表处专家陈丽玮、吴敏、苏州健雄的刘红月等专家,到校为我们展示了双元制教学组织、AHK考试组织等培训活动。
通过这些考察、培训、学习活动,先后有5人获得了AHK培训师证,8人获得AHK考官证,校企双方对双元制教育模式、课程开发方法、课程教学组织、基于德国职业标准的AHK认证考试等有了一个清晰的认识和理解,为后续的工作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校企协同,共建本土化的双元制人才培养体系1.将AHK职业标准与企业岗位需求相结合,校企共建本土化的双元课程体系2015年4月,我校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一道,通过工作分析会,深入分析了本地区汽配企业对机制专业人才的岗位需求和能力要求,确立了机制专业培养国际化高素质技能型人才的培养目标,学生基本理论与专业技能对接德国AHK切削机械工职业能力标准,学生生产实践对接采埃孚公司技术标准和管理标准,并兼顾企业用人需求与学生可持续发展需求,构建了“新手——技术专家”二阶段专业课程体系模型,并根据学校、企业两种教学场地特点,将课程归纳分类为学习领域课程、培训模块课程和生产实践课程,学校承担学习领域课程和培训模块课程的教学,企业负责生产实践课程的教学,如下图所示。
机制专业本土化“双元”课程体系模型图另外,将传统课程组合兼并,创建了基于成果导向的综合化项目课程,最终形成了机制专业双元制专业课程体系,如下图所示。
机制专业双元制班专业课程体系2.借鉴德国行动导向课程开发方法,校企共同开发基于成果导向的综合化项目课程2015年,我校专业教师和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的培训师参加了由AHK 上海代表处举办的课程开发培训,掌握了有关行动导向的课程开发方法,并结合本地区职业教育的条件及特点,确立了“结一课,成一事”的课程开发思路,以能力培养为中心,校企共同开发基于成果导向的综合化项目课程。
(1)按照“工作任务——能力要求——能力矩阵表——学习内容——课程标准”工作流程,完成综合化项目课程课标的制订。
(2)由企业提供学习载体,通过开发“学生工作页——教师工作页¬——教学课件——基于超星的学习资源”开发流程,完成各课程教学资源的开发。
3. 校企设备共享,建立“厂中校”“校中厂”,打造深度融合的双元实训基地为适应双元教学需要,我校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相互共享设备,作为学校方,我校除新建用于基本专业技能训练的普通加工、数控加工实训车间之外,还与该公司合作,兴建了一条减速器支架的数控流水线,形成“校中厂”。
作为企业方,采埃孚公司除开放生产车间,接纳学生进行专业顶岗实习外,还额外提供加工中心、数控插齿机等设备,建成用于学生顶岗前的训练岛;与学校共建工艺开发计算机房、培训教室,形成“厂中校”,确保《零件机械加工工艺方案开发实践》、《机床保养》等生产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在学生顶岗期间完成。
实训场所“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格局,有效满足了学校教学与企业教学交替进行的教学需要。
四、校企双元共育国际视野的高素质技能型人才1.以招生即招工的方式,校企共同组建机制专业双元班2015年9月,我校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共同开展机制专业双元制班招生宣传、面试(含口试、团队协助互动游戏)等工作,以招生即招工的方式,通过层层筛选,最终从2015级机制专业学生中,挑出30人组建了机制双元制班。
2.校企紧密合作,共同实施课程教学活动作为学校方,我校主要承担学习领域课程和培训模块课程的教学工作,以培训学生专业基本理论和基本技能为主,并组织学生参加AHK职业能力认证考试。
此时,企业的培训师来校观摩、参与教学活动,掌握教学方法,提升教学能力,为后续生产实践类课程的教学做准备。
作为企业方,采埃孚公司主要负责学生生产实践课程的教学工作,通过这类课程的学习,让学生将所学知识与技能用于生产,体验现代企业生产管理,提升职业素养。
此时,学校专业教师协助企业对学生进行教学管理、接触真实生产活动,以便今后将更多的企业生产任务转化为学习载体。
五、主要成果2015年以来,我校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共同推进双元制本土化教学实践中,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主要获得以下有影响力的荣誉:1.我校的《先进标准引领,多元深度融合,打造国际工匠》案例,入选全国高职高专校长联席会议2017年会50个优秀典型案例。
2.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与我校合作开展机制专业双元制教学改革案例,荣获德国采埃孚集团股份公司2016年采埃孚(ZF)卓越大赛亚太区第一名。
六、几点启示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全方位参与双元制职业教育教学活动,给了我们以下几点启示:1.企业具有参与职教活动内在动力,是有效开展校企合作的关键长期以来,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非常重视员工培训能力的提升。
此次该公司与我校共同实施机制专业双元制本土化教学改革,其主要考量是通过合作,进一步提升其培训师队伍的教育教学能力,不断优化其培训体系。
因此,企业的这种内在动力是有效推进校企合作的关键。
2.政府牵线搭桥作用不容忽视我校与柳州采埃孚机械有限公司合作开办机制双元制班,是在柳州市积极推进职教国际化这一大背景下实施的,这期间,我们得到了柳州市政府的大力支持。
因此,政府的牵线搭桥作用不容忽视。
3.完善的合作机制是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为顺利推进本次校企合作,我们组建了校企合作三级工作组,完善了的合作制度,各级工作组为了共同的目标各司其职,努力解决校企合作中的各种问题,是成功开展校企合作的前提。
4.校企之间的深度融合、相互支持,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自实施机制双元制教学改革项目以来,我校教师与采埃孚公司培训师之间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
企业开发生产实践课程和实施课程教学时,我校教师主动对该公司课程开发人员和培训师展开培训,使其更新职教观念,掌握课程开发和教学方法,同时我校教师积极参与具体开发工作和教学实践活动,这不仅确保了开发进度和教学质量,还极大地增强了培训师的信心。
此外,我校教师在开发学习领域课程和培训模块课程时,企业培训师也积极参与其中,提供了大量教学素材。
因此,学校教师与企业培训师相互支援,对方有工作困难时及时伸出援手,坚决不做“甩手掌拒”,是深入推进校企合作的重要保障。
5.建立适当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是持续开展校企合作的引擎本次合作,我们对课程开发实施项目化运作,严格按时间节点检查监督,所开发的课程通过验收后,不管是学校教师还是企业培训师,他们都得到了我校的工作补贴。
我们认为,建立这种激励机制,充分调动基层工作者的积极性,为持续开展校企合作提供了强劲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