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高校图书馆员与公共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之比较

高校图书馆员与公共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之比较

高校图书馆员与公共图书馆员职业倦怠之比较吴代英(池州学院图书馆,安徽池州247000)[摘要]职业倦怠是困扰图书馆员工主要心理情结。

本文通过对高校图书馆员工与公共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的程度及其成因进行比较,认为馆员应适应社会,领导应实施人本管理,建立良好激励机制,提升自身素质,这是消除图书馆员工职业倦怠现象的核心因素。

[关键词]高校图书馆;公共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比较;对策[中图分类号]G25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1102(2008)03-0157-04图书馆工作的好坏,服务质量的高低,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图书馆员工的积极性。

而积极性是一种伸缩性很强的内在潜能,在实际工作中,这种潜能并没有得到充分发挥,相反,总有一部分馆员存在职业倦怠。

职业倦怠又称“工作倦怠”或“职业枯竭”,是指个体长期处于工作压力之下,无法有效应对,因而常遭遇阻碍、压力与挫折情境,心理需求无法得到满足,而衍生的问题行为。

主要表现在工作上得过且过不思进取,倾向于不满、逃避的消极心境,常常抱怨,吹毛求疵,讽刺同事,批评工作环境,容易神经过敏等[1]。

这种职业倦怠在各行各业都有衍生,尤在图书馆馆员中显得更加突出,诸多学人撰文分析其衍生的原因,并提出抑制和克服等措施[2],但对不同类型图书馆馆员的职业倦怠进行比较并提出对策,迄今尚缺专文论析。

本文就此粗略谈一点自己的浅见。

1高校图书馆员和公共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程度不同笔者通过对20世纪90年代以来有关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研究的论文分析,发现我国图书馆界对于图书馆员职业倦怠问题的研究成果,更多的是来自于高校的实践工作人员,论文大多切身体会深刻,阅后感同身受;只有少量的论文出自公共图书馆馆员笔下。

某种程度上,这可以说明高校图书馆馆员职业倦怠程度较重,并得到了馆员自身普遍的关注。

另一方面,笔者通过工作交流和继续教育之便,进行了大量走访,明显地感受到高校馆馆员压力大,普遍存在一定程度的焦虑;公共馆只有部分馆员存在焦虑,大多数馆员心态平和。

因此,笔者以为高校图书馆员职业倦怠程度重于公共馆图书馆员。

造成两大系统馆员职业倦怠有轻有重的原因,我们应认真探究,才能对症下药。

2高校馆员与公共馆员产生职业倦怠的共同点高校馆员和公共馆员职业倦怠程度虽有不同,但其根源大致有以下几个共同面。

2.1职业的特点2.1.1职业的性质图书馆工作单调,工作任务又异常繁重,“两眼一睁,忙到熄灯”这是图书馆员真实的生活写照。

馆员既要服务,又要育人,在工作时间上,馆员不像有些单位或任课教师那样,机动灵活,他们必须来读者之前,走读者之后,一个萝卜一个坑,在严格的坐班制度之下,大多数馆员不但每天要到班,而且节假日、晚上还要上班,其中的滋味,只有长期从事这一工作的人才深有体会。

长而久之图书馆员便产生消极、厌烦的情绪。

2.1.2职业劳动强度大随着社会的进步,人们求知的欲望越来越强,图书馆员不仅要面对个体差异的读者群越?来越高的要求和期望,还要面对职业技能的不断更新,既有精深的脑力劳动,也有繁重的体力劳动,时时处于紧迫感之下的图书馆员不能不说是一种压抑,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馆员积极性和创造性。

这种压抑和工作上重复操作,导致馆员进一步产生枯燥、单调的情绪。

2.2社会的原因2.2.1图书馆员社会地位偏低图书馆工作在发达收稿日期:2007-11-01作者简介:吴代英(1963—),女,安徽池州人,池州学院图书馆馆员,主要从事图书管理及研究工作。

2008年6月第22卷第3期Jun.2008Vol.22No.3JournalofChizhouCollege第22卷池州学院学报国家是被人羡慕并向往的职业,馆员也普遍受到人们尊敬和爱戴,认为他们是知识传播者。

而在我国,由于传统图书馆概念在人们头脑中根深蒂固,认为图书馆工作没有什么高深学问,只是借借还还,无所谓学科或专业,任何人都可以干得了的,总是自觉或不自觉地将之看成是最平庸的部门,有些领导和读者把图书馆看成是养老和收养闲人的地方,甚至还有一部分人认为图书馆学不是一门学科,进而瞧不起馆员,这些偏见的存在使馆员难以对自己的职业产生成就感和自豪感,导致了馆员情绪低落,甚至悲观和失望,从而产生了较为强烈的职业倦怠情感。

2.2.2图书馆职业缺乏认可图书馆工作是平凡的服务性工作,它的社会效益具有模糊性和延迟性。

虽然馆员在完成本职工作同时,还为读者提供了各种不少的信息支持和服务,减少了他们搜寻、加工处理时间,提高了他们工作效率,但馆员的劳动付出往往还被轻视,甚至有一部分人认为是低层次的劳动,进而瞧不起图书馆员,不尊重馆员的劳动成果。

这使图书馆员产生屈尊和失落感,丧失热情,产生倦怠。

3高校馆员与公共馆员产生职业倦怠不同点高校图书馆与公共图书馆是最基本的两类图书馆,虽然工作性质相近,但目前来说,高校馆馆员职业倦怠程度重于公共馆馆员,究其原因,从以下几个方面可窥一斑。

3.1服务对象高校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本校师生员工和科研学者,他们具有较高的文化层次和较强的专业性,相对来说服务要求比较高。

由于历史原因和社会原因,馆员的专业素质与教学科研服务要求存有一定差距,另外,还存在学历与实际水平不相符以及馆员知识老化等现象,要为教学和科研读者提供深层次文献服务就显得有些力不从心。

另一方面,随着资源共享的逐步扩展,不少高校和地方公共馆共建,高校馆员的服务面延伸至社会、小区。

市民的信息素养和高校读者的信息素养落差偏大,针对不同读者,馆员又要不断调整服务方式。

面对这些问题,他们心理上承受难以负载的压力,以致产生焦虑和挫折感,失去工作的信心,倦怠随之产生。

同时技术不断更新也使馆员不得不重新学习,馆员因此感到不适应、不安全,身心极易疲惫。

公共图书馆主要服务对象是有着不同文化层次、职业类别、年龄范围、生活习惯以及爱好的社会公民,读者群表现出广泛社会性,文化多层次性,人员的不稳定性以及需求爱好的多样性等特点。

但因为服务的时间相对集中在周末,劳动强度有张有弛,而且服务的目的是提升市民读者的科学文化素养,深层次服务需求不是太大。

现代化技术普及、更新没有高校广、快。

近年来,服务虽然一直倡导以人为本,关心弱者,走进平民,平等服务,消除“数字鸿沟”等措施,但是,从2003年中国公众科学素养调查显示,有75%的人没有到过图书馆借阅图书[3]。

这说明图书馆在公众中亲和力差,没有感召力,因而也使得公共馆员缺乏压力和工作动力。

3.2组织层面高校图书馆虽说是高校评价的一个主要指标,是教学、科研的一个重要支柱,但实际上还是被看作是一个很普通的教辅部门,一个从事简单、机械劳动的服务部门。

高校图书馆员一方面要忍受社会职业间不公平,另一方面,也要承受学校组织内部不公平。

在高校内通过横向比较可以发现:图书馆工作与校内其他部门相比在时间上较紧,管理上较严,待遇上却较低,与校内教师相比更不是一层次,学校一贯重视专业教师培养,忽视图书馆员成长。

如进修深造机会少之又少,业务工作多且繁琐,职称晋升难等,这种不平衡与不和谐,很容易让馆员产生攀比心理,尤其有专业教育背景的图书馆员,面对社会意识的评价(包括学校不公),内心会因不平衡而萌生学科冲突[4]。

这种不平和不公使馆员感到从事的工作前途渺茫和失望,体验不到事业的成功感,激发不起馆员对工作热情和兴趣,况且,各工作环节程序化特别明显等,也无法发挥个人创造性,从而导致馆员情绪低落,工作热情尽失,产生倦怠。

公共图书馆是文化系统中的子系统,上虽有文化主管部门,但系统内部组织层次简单,无横向对比性,馆员心态相对平和。

3.3职业发展馆员职业发展主要是靠职称层次的提升,而不是职务的提升。

目前,高校馆员的职称评定是委托文化主管部门评定,这看起来,高校馆员是和公共馆馆员站在同一起点上,但实际上,越是著名的大学,馆员聘任越是从严。

有的高校馆员聘任条件和教师差不多,需要有研究生学历,核心期刊上发文等。

馆员虽有了技术资格,却迟迟不被聘任,这让部分高校馆员感到职业发展无望。

公共馆馆员职称评定也有限制,但因为压力普遍不是太大,指标一般158第3期有余。

虽然实行评聘分开,但两者标准统一。

3.4社会环境高校馆馆员和公共馆馆员都处于同一个大的社会环境,但高校馆馆员同时处于高校这样的小环境。

高校科研氛围浓厚,教师要求以科研促教学,馆员要求以科研促服务,馆员普遍感到压力大。

公共馆馆员面对是整个社会环境,国民阅读率不断下降,公民科研观念淡漠,因此,公共馆馆员科研压力不大,与社会的各种行业相比,公共馆馆员的职业也相对文雅、轻松。

4抑制和防范馆员职业倦怠,高校图书馆和公共图书馆应各有侧重4.1实行“人本管理”,提升馆员社会地位,增强职业自豪感,是公共馆员抑制职业倦怠重中之重图书馆人本管理是全心全意依靠馆员为管理理念,以开发馆员的潜能、提高馆员素质为主要管理任务,以尊重人、重视员工的合理要求为管理宗旨,以积聚合力、创建激励机制作为管理的基本手段,从而有效地抑制馆员职业倦怠发生,调动全体馆员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全面实现图书馆的各项管理目标[5]。

图书馆不但要有“人本管理”体制,也要在工作中加大激励措施,运用有效激励措施更能满足员工各方面的合理需要,激发和引导馆员有新的更高层次的合理要求,克服职业倦怠。

为此,领导可以在实现图书馆目标的过程中创造各种条件,做出精心安排,促使馆员通过实现图书馆目标来充分实现个人的目标。

一种职业的社会地位取决于它的经济基础和职业威望,同时,也决定了该职业的吸引力和本职业从业人员的社会地位。

毫无疑问,从事社会地位高职业的人容易受到人们尊敬和爱戴,从业人员也更多地感到自豪和优越,从而也就热爱自己的职业。

因此,图书馆要使馆员献身于其职业,精神愉快地工作,必须建制一套优惠政策。

首先,在职称评定时适当给予倾斜;其次,做好舆论宣传工作,促进全社会重视图书馆事业,形成尊重图书馆从业人员的氛围;再次,严把从业人员聘用关,强化资格要求,营造充满工作激情的人文环境。

只有树立全社会的重视图书馆意识,图书馆员才会对自己的职业产生光荣感和自豪感,并以健康和积极的情绪从事图书馆工作。

另一方面,公共馆馆员自身要有危机意识,以服务求发展,求生存。

强化服务意识,不断增加新的服务内容,建立和完善网络体系,使图书馆在推动全民读书学习活动中,在促进社会文明与进步方面,发挥更广泛的作用。

作用越大,社会价值越高,得到的社会支持也越多,只有各个方面的努力有效地结合起来,图书馆员的积极性才能提高,图书馆事业才能健康发展。

4.2建立良行运行机制,提高自身素质是高校馆员抑制职业倦怠重要因素良性运行机制有:(1)内部管理激活。

领导尽量避免利用行政权力来过多支配、命令和抑制馆员,并且要倾听并吸纳馆员合理化建议本馆建设等,形成一种尊敬馆员平台,及时对馆员培训,激发馆员对自己工作环境的满意度,弱化其工作中抱怨情绪。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