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

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理宗昭勋阁二十四功臣宋理宗宝庆二年,图功臣神像于昭勋阁,赵普、曹彬、薛居正、石熙载、潘美、李沆、王旦、李继隆、王曾、吕夷简、曹玮、韩琦、曾公亮、富弼、司马光、韩忠彦、吕颐浩、赵鼎、韩世忠、张浚、陈康伯、史浩、葛邲、赵汝愚,凡二十四人。

在这二十四功臣中,只有曹彬、潘美、曹玮、李继隆、韩世忠是职业军人。

赵普(北宋宰相)赵普(922年-992年),字则平,幽州蓟人,后徙居洛阳,北宋著名的政治家。

显德七年(960年)正月,与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以黄袍加于赵匡胤之身,推翻后周,建立宋朝。

乾德二年(964年),任宰相,协助太祖筹划削夺藩镇,罢禁军宿将兵权,实行更戍法,改革官制,制定守边防辽等许多重大措施。

992年七月因病辞世,追封真定王,赐谥“忠献”,亲撰并书写八分字神道碑赐之。

咸平元年(998年),追封普为韩王。

次年,又诏普配飨太祖庙。

赵普虽读书少,但喜《论语》,有“半部《论语》治天下”之说。

对后世很有影响,成为以儒学治国的名言。

曹彬(北宋开国名将)曹彬(931年-999年),字国华,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北宋开国名将,在北宋统一战争中立下汗马功劳。

曹彬是郭威妃子郭氏的外甥,后周显德五年(958年),奉诏出使吴越,累官至引进使;严于治军,尤重军纪。

乾德二年(964年)率军灭后蜀,以不滥杀著称,升宣徽南院使。

开宝七年(974年)率水陆军10万攻灭南唐,次年克金陵,又决策伐北汉和攻辽,以功擢枢密使。

雍熙三年,宋分兵三路攻契丹,他为东路军主将,因孤军冒进、兵疲粮乏撤军,至岐沟关被契丹军击败,致宋军全线溃退,降右骁卫上将军。

后复起为侍中、武宁军节度使。

宋真宗即位复任枢密使。

死后谥号武惠。

薛居正薛居正(912年—981年7月12日),字子平。

开封浚仪(今河南开封)人[1] 。

北宋大臣、史学家。

后唐清泰二年(935年)进士。

历官后周谏议大夫、刑部郎中、宋初户部侍郎、兵部侍郎、参知政事、门下侍郎、平章事、左仆射、昭文馆大学士、司空。

太平兴国六年(981年)因服丹砂而中毒死,享年七十岁。

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惠。

咸平二年(999年),配飨太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其代表作是《旧五代史》。

石熙载石熙载(928年―984年),字凝绩,河南洛阳人,北宋官员。

后周显德年间考中进士。

为人疏俊有度量,居家严谨,有礼法。

北宋初期,任掌书记,后历任开封府推官、右拾遗、左补阙、兵部员外郎、枢密副、刑部侍郎、户部尚书、枢密使、尚书右仆射等职。

太平兴国九年(984年),石熙载去世,终年五十七岁。

追赠侍中,谥号元懿。

咸平二年(999年),配享太宗庙廷。

潘美(北宋开国名将)潘美(925年-991年),字仲询,汉族,大名(今河北省邯郸市大名县)人,一说封丘(今河南封丘)人,北宋开国名将。

潘美与宋太祖赵匡胤素厚,宋朝代周后,受到重用,参加平定李重进叛乱,镇守扬州、潭州,累迁防御使。

开宝三年(970年),为行营兵马都部署,率军攻灭南汉。

后参与平南唐、灭北汉、雁门之战等重要战役,被封为韩国公。

雍熙三年(986年),因攻打辽国失败,导致杨业全军覆没,潘美被削三任,降为检校太保。

次年,又复旧官。

淳化二年(991年),加同平章事,数月后病逝。

追赠为中书令,谥号武惠。

李沆李沆(hàng)(947年―1004年7月23日),字太初,洺州肥乡(今属河北)人。

北宋时期名相、政治家、诗人。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李沆登进士第,任将作监丞、通判潭州,召直史馆。

累迁至礼部侍郎兼太子宾客,辅导太子赵恒(宋真宗)。

至道三年(997年),真宗即位,拜户部侍郎、参知政事。

咸平元年(998年),拜平章事、监修国史。

咸平二年(999年),改中书侍郎,拜东京留守。

咸平四年(1001年),加门下侍郎。

咸平五年(1002年),加尚书右仆射。

景德元年(1004年)卒,年五十八,赠太尉、中书令,谥号文靖。

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康熙六十一年(1722年),从祀历代帝王庙。

李沆以清静无为治国,注重吏事,尤为注意戒除人主骄奢之心。

有“圣相”之美誉,史称其为相“光明正大”,王夫之称其为“宋一代柱石之臣”。

《全宋诗》录其诗三首。

王旦(北宋真宗时期名相)王旦(957年—1017年10月2日),字子明。

大名莘县(今属山东)人。

北宋名相,兵部侍郎王祜之子。

太平兴国五年(980年)王旦登进士第,以著作郎预编《文苑英华》。

累官同知枢密院事、参知政事。

景德元年(1003年),澶渊之战时,从真宗至澶州,因东京留守、雍王赵元份暴疾,驰还权留守事。

景德三年(1006年)拜相,监修《两朝国史》。

他善知人,多荐用厚重之士,劝真宗行祖宗之法,慎所改变。

掌权十八载,为相十二年,颇受真宗信赖。

但受王钦若说服,未能阻止真宗的天书封禅之事。

王旦晚年屡请逊位,天禧元年(1017年),因病罢相,以太尉掌领玉清昭应宫使。

同年九月卒,赠太师、尚书令兼中书令、魏国公,谥号文正,故后世称其为“王文正”。

乾兴元年(1022年),配享真宗庙庭。

至和二年(1055年),宋仁宗题其碑首为“全德元老” 。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有文集二十卷,已佚。

《全宋诗》录其诗3首,《全宋文》收录有其文。

李继隆(北宋名将)李继隆(950年—1005年3月17日),字霸图。

祖籍上党(今山西长治)。

北宋名将,枢密副使李处耘长子,太宗明德皇后长兄,以荫补供奉官。

善骑射,晓音律,好读《春秋左氏传》,以礼待儒士,多智谋,谦虚谨慎。

参与平定后蜀、江南,有军功。

李继迁扰边,与田仁朗等率兵击败。

从曹彬征幽州,破契丹兵。

雍熙三年(986年),迁侍卫马军都虞侯,为沧州都部署。

淳化四年(993年),以河西行营都部署,破李继迁,擒赵保忠(李继捧)。

至道初,任灵、环十州都部署。

真宗即位,加同中书门下平章事,解兵权。

景德二年(1005年)卒,赠中书令,谥忠武。

王曾(北宋仁宗时期名相)王曾(978年—1038年12月21日),字孝先,青州益都(今山东青州)人,北宋仁宗时名相。

王曾少年孤苦,善为文辞。

咸平年间,王曾连中三元(解试、省试、殿试皆第一),以将作监丞通判济州。

累官吏部侍郎,两拜参知政事。

曾规谏真宗造天书、修宫殿之事。

宋仁宗即位后,拜中书侍郎、同中书门下平章事,以计智逐丁谓,朝廷倚以为重。

后罢知青州。

景祐元年(1034年),召入为枢密使,次年再次拜相,封沂国公。

因与吕夷简不和,一同被罢免,王曾出判郓州。

宝元元年(1038年)卒于郓州,年六十一,赠侍中,谥文正。

有《王文正公笔录》。

吕夷简吕夷简(978年-1044年10月3日),字坦夫,寿州(治今安徽凤台)人。

祖籍莱州(今属山东),后移家寿州(治今安徽凤台)。

北宋著名政治家,司空吕蒙正之侄,光禄寺丞吕蒙亨之子。

咸平三年(1000年),吕夷简登进士第,初补绛州军事推官。

后以刑部郎中权知开封府。

宋仁宗即位,进右谏议大夫,以给事中职参知政事。

天圣六年(1028年),拜同平章事、集贤殿大学士。

明道二年(1033年)罢相,不久复职。

景祐二年(1035年),加右仆射,封申国公。

次年,因与王曾争事,二人同时罢相。

康定元年(1040年),由判天雄军复入相。

庆历元年(1041年),徙封许国公,判枢密院,改兼枢密使。

次年,因病以太尉致仕。

庆历四年(1044年)卒,年六十六。

赠太师、中书令,谥文靖。

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

宝庆二年(1226年),理宗图其像于昭勋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吕夷简辅佐年幼的仁宗,在太后临朝听政的情况下,正确处理北宋国内国外诸多矛盾,保证了北宋社会安定,经济发展,为宋代名相之一。

有集二十卷,已佚。

《全宋诗》录其诗十一首。

曹玮(北宋名将)曹玮(973年7月22日—1030年2月21日),字宝臣。

真定灵寿(今属河北)人。

北宋真宗、仁宗时名将,宋初名将曹彬第四子。

曹玮出身将门,沉勇有谋,喜读书,通晓《春秋三传》。

少年时便随父亲在外任职。

真宗即位后,任内殿崇班、渭州知州。

他驭军严明,赏罚立决。

知镇戎军时,招降外族、袭破李继迁,并据地形修筑工事、巩固边防。

李继迁死后,曹玮上疏请趁机攻灭李氏政权,但未获准许。

他亲自率军带回归降的河西大族,使李德明不敢轻举妄动。

此后与秦翰破章埋族于武延川,分兵灭拨臧于平凉,屡立战功。

大中祥符九年(1016年),吐蕃李立遵部侵宋,曹玮于三都谷大破其军,斩获颇多。

此后累迁至宣徽北院使、镇国军节度观察留后、签书枢密院事。

天禧四年(1020年),因宰相丁谓诬陷,接连降至左卫大将军、容州观察使、莱州知州。

天圣元年(1023年),复职华州观察使、知青州,此后历知天雄、永兴、河阳军,官终彰武节度使,封武威郡开国公。

天圣八年(1030年),曹玮去世,年五十八。

获赠侍中,谥号“武穆”,后世遂称其为“曹武穆”。

嘉祐八年(1063年),配享仁宗庙庭。

宝庆二年(1226年),绘像昭勋崇德阁,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曹玮为将四十年,未曾失利。

他治军严整,史称其“平居甚闲暇,及师出,多奇计,出入神速不可测”。

自三都谷之战后“威震四海”,唃厮啰每闻其名,即以手加额。

韩琦(北宋宰相、词人)韩琦(1008年—1075年),字稚圭,自号赣叟,相州安阳(今河南安阳)人。

北宋政治家、词人,仁宗天圣年间进士。

他与范仲淹率军防御西夏,在军中享有很高的威望,人称“韩范”。

当时,边疆传颂一首歌谣:军中有一韩,西贼闻之心骨寒;军中有一范,西贼闻之惊破胆。

韩琦一生,历经北宋仁宗、英宗和神宗三朝,亲身经历和参加了许多重大历史事件,如抵御西夏、庆历新政等。

在仕途上,韩琦曾有为相十载、辅佐三朝的辉煌时期,也有被贬在外前后长达十几年的地方任职生涯。

但无论在朝中贵为宰相,还是任职在外,韩琦始终替朝廷着想,忠心报国。

在他的仕途生涯中,无论在朝中为相,或在地方任职,都为北宋的繁荣发展做出了贡献。

在朝中,他运筹帷幄,使"朝迁清明,天下乐业";在地方,他忠于职守,勤政爱民。

是封建社会的官僚楷模。

熙宁八年(1075)六月,韩琦在相州溘然长逝,享年68岁。

宋神宗为他“素服哭苑中”御撰墓碑:“两朝顾命定策元勋”。

谥忠献,赠尚书令,配享宋英宗庙庭,备极衰荣。

曾公亮曾公亮(999年-1078年2月27日),字明仲,号乐正,汉族,泉州晋江(今福建泉州市)人。

北宋著名政治家、文学家。

出身晋江曾氏。

仁宗天圣二年进士,仕仁宗、英宗、神宗三朝,历官知县、知州,知府、知制诰、翰林学士、端明殿学士,参知政事,枢密使和同中书门下平章事等。

封兖国公,鲁国公,卒赠太师、中书令,配享英宗庙廷,赐谥宣靖。

为昭勋阁二十四功臣之一。

曾公亮与丁度承旨编撰《武经总要》,为中国古代第一部官方编纂的军事科学百科全书。

富弼富弼(1004年2月13日—1083年),字彦国,洛阳人,北宋名相。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