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析信仰的性质及其在社会生活中的作用一、引言我们知道,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种族、一个家族,乃至一个人总是要有点信仰的。
因为良好的信仰可以使人变得更稳定、更少贪欲、更具幸福感、行为更趋规范,更有利于社会,这个道理再简单不过。
信仰是人类精神生活的一种状态,它表现为人们对其认定的、体现着其最高生活价值的某种对象的由衷依赖和执著不渝的追求。
它统摄指导着人的整个精神世界,是人的精神支柱和行动指南。
信仰是人生的定向机制。
人生的奋斗也不过几十年的时间,人只有沿着明确的正确的方向去努力,才能把自己的努力连为一体,取得事业的成功。
信仰属意识形态范畴,它在社会发展进程中,无时不在起着作用。
在一个真正的民主与法制社会里,没有哪个统治阶级去排斥它。
因为在治理国家的过程中,它就像人两条腿其中的一条那样,自觉地充当着与政府互动的角色。
我们且莫以为拥有健全的法制、民主甚至庞大的国家机器就可以把这个社会治理得井井有条,且百姓愉悦。
那是个极其愚蠢的想法。
政府、法律在治理国家中并非万能,更多的社会问题要靠一个民族的普遍自律去解决。
而这普遍自律的背后,就是要靠良好的信仰来支撑。
当今世界没有哪个国家、哪个民族的人无自己的信仰。
而且这些信仰正在净化着他们的灵魂、稳定着社会与政府互动着。
二、信仰的概念与存在条件(一)什么是信仰通常的理解是,信仰就是指某种宗教信仰,信仰与宗教同义,不同的宗教就是不同的信仰。
从物质和意识的领域来理解,信仰就是一种意识,是人类的言行表达,是一种人对事实存在的确信。
信仰是一个社会在特定时期占统治地位、由社会统治者强力贯彻的一套价值规定,用以统治成员的精神、获得成员的认同、引导成员的行为。
(二)信仰存在的条件及对其的认识物质决定意识,所以,一个脱离了生存危机的人的崇高信仰,不是天生俱来的,而是从优良的教育中学来的,是从爱的熏陶中萌发的,是在适合环境中培养出来的。
因为人是时代的产物,因为物质决定意识,因为每个人所处的环境不尽相同,所以,人与人的信仰是不尽相同的。
当你幼小熏陶于清真教的教化中,那么你的信仰就是真主了;当你幼小受教于天主教的感化里,那么,你的信仰就是上帝了了;如果你幼小污染于金钱铜臭之环境,那么,金钱就是你的上帝了。
物质决定意识,所以我们的信仰应当服从于客观规律。
要认识信仰,要做到五个基本点:1信仰是建立于理性之上,与迷信完全是两回事;2信仰不一定就是宗教的,它包含宗教信仰,且远大于其;3信仰是一种向导,高于理想,具有最高性与永恒性;4信仰是心灵的归宿,建立积极信仰对个人、社会有着积极的意义;5信仰有真伪、高低、积极、消极之分。
三、信仰的种类及其性质(一)宗教信仰综观古今中外,宗教种类繁多,若从历史发展的角度看,可分为原始宗教、古代宗教、历史宗教和世界宗教。
宗教是一种社会行为,它包括信仰,宗教组织,祭礼,文化(宗教建筑,宗教绘画,宗教音乐)等等方面的内容。
一种成功的宗教能够为广大民众所接受,并且对某一时代人类的社会发展形成较大的影响。
宗教是一种对社群所认知的主宰的崇拜和文化风俗的教化,是一种社会历史现象,多数宗教是对超自然力量、宇宙创造者和控制者的相信或尊敬,它给人以灵魂并延续至死后的信仰体系。
对宗教进行研究的学科是宗教学。
宗教可以大致分为自发宗教和人为宗教两大类。
自发宗教是非常原始的宗教,一般是原始社会时期的宗教。
而现代的宗教基本上都是人为宗教。
历史唯物主义者对于宗教的性质、作用和演变规律作了科学的说明。
马克思和恩格斯把辩证唯物主义观点用于社会历史的研究领域,对于宗教问题研究做出了重大贡献。
恩格斯说:“一切宗教都不过是支配着人们日常生活的外部力量在人们头脑中的幻想的反映,在这种反映中,人间力量采取了超人间的力量的形式。
”任何有组织的宗教都是社会实体,是在一定的经济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上层建筑。
尽管宗教这种上层建筑处在“更高的即更远离物质经济基础”的地位,但它还是这些经济基础的曲折的反映。
宗教的根源只能到宗教的每个发展阶段的现成物质世界中去寻找,即从人们生产关系所形成的社会关系去说明宗教的内容和作用。
(二)思想学说与宗教信仰不同的是,宗教信仰是以肯定坚信的态度去实行宗教中指导人们生活向善的方法。
思想学说则是从研究,以及怀疑的角度去看待问题,企求解答人类无法理解的问题。
思想可以表现为通过概念的联系,概括地说明现象的本质和规律的理论原理,也可以表现为观点的综合的理论体系。
思想是在实践的基础上对客观存在的反映,这种反映是否正确又要通过实践检验。
凡是经过实践检验证明符合客观实际的思想是正确的思想,不符合实际的思想是错误的思想。
思想对客观现实的发展有强大的反作用,正确的思想一旦为群众所掌握,就会变成改造世界的巨大物质力量。
(三)传播传播指社会信息的传递或社会信息系统的运行。
信息是传播的内容。
传播的根本目的是传递信息,是人与人之间、人与社会之间,通过有意义的符号进行信息传递、信息接受或信息反馈活动的总称。
当信息被歪曲或只是被部分解释、传播,信息传递被掩盖了其真实的完整的意义,即便构成了虚假传播。
虚假传播主要有谣言、虚构、逻辑谬论、骗局、传奇。
传播是对信息的认同,无论是正确的信息或是虚假的信息。
如果没有传播,当然就仅仅是个人的事情,得不到认同,也就无从信仰。
(四)民间信仰民间信仰是指民众自发地对具有超自然力的精神体的信奉与尊重。
它包括原始宗教在民间的传承、人为宗教在民间的渗透、民间普遍的俗信以及一般的民众迷信。
民间信仰是一个笼统的概念,将民间信仰单独作为一个概念,考虑到它对应于一个官方宗教而存在,而且也因为它有别于制度化的宗教,这一文化体系包括信仰、仪式和象征3个不可分开的体系。
从意识形态上讲,它是非官方的文化;从文化形态上讲,它重在实践、较少利用文本并以地方的方言形式传承;从社会力量上讲,它受社会中的多数(即农民)的支撑并与民间的生活密不可分。
在长期的历史过程中,传统的信仰、仪式和象征不仅影响着占中国社会大多数的一般民众的思维方式、生产实践、社会关系和政治行为,还与上层建筑和象征体系的构造形成微妙的冲突和互补关系。
因而,民间的信仰、仪式和象征的研究,不仅可以提供一个考察社会文化的基层的角度,而且对于理解社会文化全貌有重要的意义。
(五)占卜它通过研究观察各种征兆所得到的不完全的依据来判断未知事物或预测将来。
在许多社会里,占卜仅仅是操作者在将行某事时,由于没有把握而借助某些器具或现象寻求信息或解答,由此满足心理需求的行为。
占卜流行于全世界各个时代的文化中,而且方法多种多样。
早期的占卜和宗教密切相关,其发展受到宇宙观和民族心理的影响。
常见的占卜方式有询问性占卜(如中国民间的求签)、鸡卜、鸟卜、鸟占、水占、星占、纸牌占卜等。
科学研究已经可以成功预言一些未来会发生的事情,比如说日食、天气预告与火山爆发等,然而这些并不算是占卜。
严格来说,占卜缺省了某种超自然力量或命运会造成的影响,而科学预测则是出自于机械化、无感情的世界观,并且仰赖自然的经验法则和可重复验证的操作方式。
因此,从操作的定义上而言,所有采用科学研究不认为有效的方法去进行预言的活动,都可以说是占卜。
除了奇闻轶事这种简单的解释外,也有一些严肃的理论在探讨占卜是如何运作的。
其中一个带有经验主义科学基础的理论,是立基于潜意识之上。
根据这个理论,占卜是一种对潜意识中带有的讯息进行解码的过程。
而相信这些讯息的来源是超自然或神秘力量,则是这个理论和科学解释之间的差异所在。
(六)不可知论不可知论的定义否认认识世界或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最初由英国生物学家T.H.赫胥黎于1869年提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发展规律。
在现代西方哲学中,许多流派从不可知论出发来否定科学真理的客观性。
否认认识世界的可能性或者否认彻底认识世界的可能性的哲学理论。
不可知论断言人的认识能力不能超出感觉经验或现象的范围、不能认识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不可知论认为人类不能把握到感觉以外的东西,以此批判理性神学,曾在无神论史上起过积极的作用。
它还批判过机械论和独断论,揭露了认识过程中存在的本质和现象、有限与无限等矛盾,对认识论的发展也起过一定的作用。
但不可知论把感觉看作意识和外部世界隔绝的屏障,用人类认识界限的相对性论证人类认识能力的绝对界限,因而在根本上是错误的。
辩证唯物主义、自然科学和社会实践的发展不断地证明人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人的认识是可以与客观实际相符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认识的事物,而不存在不可认识的领域,从而彻底驳斥了不可知论。
(七)文化行为笼统地说,文化是一种社会现象,是人们长期创造形成的产物。
同时又是一种历史现象,是社会历史的积淀物。
确切地说,文化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
文化的内部结构包括下列几个层次:物态文化、制度文化、行为文化、心态文化。
物态文化层是人类的物质生产活动方式和产品的总和,是可触知的具有物质实体的文化事物。
制度文化层是人类在社会实践中组建的各种社会行为规范。
行为文化层是人际交往中约定俗成的以礼俗、民俗、风俗等形态表现出来的行为模式。
心态文化是人类在社会意识活动中孕育出来的价值观念、审美情趣、思维方式等主观因素,相当于通常所说的精神文化、社会意识等概念。
这是文化的核心。
四、信仰对于社会生活的作用。
(一)信仰对于政治的作用政治信仰是人们对理想的社会政治制度及其价值目标的信奉和追求,是人的最高价值理想在政治生活中的集中体现。
一种完整的政治信仰至少包括两个方面:一是政治活动所追求的最高理想目标,二是实现该理想目标的最佳途径。
政治信仰作为对于政治的最高价值理想目标及其实现方案的信奉,渗透到政治意识、政治制度、政治行为等方方面面,是政治的灵魂。
没有政治信仰的政治组织只能是一盘散沙,甚至可以说,没有共同的政治信仰就不可能形成真正的政治组织。
政治信仰是政治生活的灵魂,缺乏政治信仰的政治生活是盲目的,政治信仰错误必然导致社会政治生活的混乱,影响社会政治秩序的稳定。
政治文明离不开文明的政治信仰。
没有文明的政治信仰作指导,政治文明建设不仅缺乏正确的理想目标,而且迟早会失去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
(二)信仰对于社会稳定的作用一个拥有良好信仰的人,他会远离暴力、欺诈、贪腐、私欲、淫乱……的同时还要设法去回报社会。
有资料显示,我国和美国同样拥有100家慈善机构。
我国每年筹集的善款大体相当于我国GDP的0.05%。
就是这少得可怜的善款80%来源于海外华人的捐赠。
而美国的慈善机构,掌管着美国GDP 8—9%的巨大的善款。
有调查表明,我国目前的治安状况在持续恶化、贪污腐败,环境的破坏、造假贩假、贫富差距(日本现在的吉尼系数为0.24,比我们吃大锅饭时期的贫富差距还要小,而我们0.48的系数早已触及到联合国的警戒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