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
以社会保险为例
王延中龙玉其江翠萍徐强内容提要:社会保障是调节收入分配的重要工具。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需要
在客观调查的基础上充分考察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2年在四川、黑龙江、湖南、山西、江苏、海南等省采用经验分层和非严格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城乡入户问卷调查,对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了宏观理论分析和实证分析,包括了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的客观测量与主观评价。本研究表明,我国社会保障收入已经成为城乡居民收入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保障在调节收入分配方面发挥的作用日益显著。从总体上看,社会保障制度是缩小收入差距的,但是的确存在一些扩大收入差距的制度安排。由于多方面的原因,我国社会保障制度调节收入分配方面的效果还存在若干急需解决的重要问题。关键词: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调节效应社会公平
*王延中,中国社会科学院民族学人类学研究所、劳动社会保障研究中心,邮政编码:100081,电子信箱:wangyanzhong01@163.com;龙玉其(通讯作者),首都师范大学管理学院,邮政编码:100089,电子信箱:lyqdy2008@163.com;江翠萍,中国人民公安大
学犯罪学学院,邮政编码:100038;徐强,华南农业大学公共管理学院,邮政编码:510642。本文受国家社科基金重点项目“我国少数民族地区的贫困与反贫困研究———基于社会保障反贫困的视角”(12AZD106)资助。感谢匿名审稿人的审稿意见。文责自负。
一、问题的提出与文献述评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已经成为我国社会各界普遍关注的重大问题。20世纪80年代中期我国的
基尼系数只有0.16,2000年上升到0.44,2008年高达0.49左右(李实,2011)。导致收入分配差距持续扩大并日益恶化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既有一定的合理性因素,也有诸多不合理的因素;既有初次分配方面的原因,也有再分配方面的原因,有专家认为,社会保障制度不健全与不公平是导致居民收入差距扩大的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郑功成,2010)。社会保障是居民收入再分配的重要工具,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实践均充分体现了社会保障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重要作用。从以往的研究来看,社会保障的再分配效应在很多国家已经得到了证实。Jesuit&Mahler(2004)根据LIS数据对13个发达国家从1980—2000年的财政再分配进行对比研究后,发现发达
国家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差距的作用要大于税收。作为福利国家的瑞典,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所起的作用高达80%以上,而税收所起的作用只占10%左右。美国的基尼系数下降的过程中,社会保障的贡献高达40%以上(Ervik,1998)。日本的社会保障制度对调节收入分配差距发挥了关键作用,经过社会保障调节后的基尼系数大体上比再分配前的基尼系数低0.02—0.07,再分配率在4%以上(刘乐山,2008)。2004年,英国再次分配后,基尼系数由0.52下降到0.38,降幅达到
36.8%,其中各项直接的社会保障措施贡献最大,使基尼系数减少了15个百分点(Conde-Ruiz&Profeta,2007)。我们通过对来自OECD数据的整理发现,2010年部分国家通过税收和转移支付调
4
王延中等:中国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效应研究节后的基尼系数变化非常明显,通过税收与转移支付(主要是社会保障)调节后基尼系数平均下降
了0.2左右,其中奥地利、比利时、芬兰、法国、德国、斯洛文尼亚等国基尼系数下降0.2以上。在我国,社会保障是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社会救助等在内的综合体系。近些年来,一些专家学者围绕社会保障与收入分配的话题从不同的角度进行了研究,由于对现实国情的把握程度不同、数据来源的不同、研究视角的不同和研究方法的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对我国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具体作用存在较大分歧、争议,甚至相互矛盾。较多的学者认为,目前我国社会保障调节收入分配的效果不理想,甚至出现了对收入分配的“逆向调节”作用,存在着大量的累退效应(宋晓梧,2010;香伶,2006)。有学者认为,社会保障转移
支付拉大了农村居民之间和城镇居民之间的收入差距,社会保障转移支付后,低收入户与中收入户、中高收入户和高收入的差距比转移支付前还要大(王茂福和谢勇才,2012)。由于我国城乡分割的社会保障制度,社会保障进一步加剧了城乡的不平等,2000年城镇居民人均社会保障转移性收入为农村居民的10.04倍,2003年这一比例为15.45倍,2005年为13.37倍(陶纪坤,2008),
若
再将“暗补”给城镇职工的各种福利计入,城乡居民的实际收入差距将扩大到5—6倍(谷成和李俊
毅,2004)。目前我国的基本养老和医疗保险给中高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好处大于给低收入阶层居民带来的好处,反而扩大了收入差距(王小鲁和樊纲,2005)。在2005年改革方案下,2002年时,40岁以上的群体中存在较明显的逆向收入转移倾向(何立新,2007)。与原养老保险制度相比,新
养老保险制度明显减弱了代内再分配效应,并且可能会引起严重的代际不公平(彭浩然和申曙光,2007)。我国目前的医疗保障制度在收入再分配方面缺乏调节机制,没有发挥其调节收入再分配的功
能(金彩虹,2005)。在“低保费、高共付率”模式下,合作医疗受益存在着不公平性(汪宏等,2005)。也有不少学者认为,尽管我国社会保障在制度设计方面还存在诸多问题与不足,但是我国的最低生活保障、养老保障、医疗保障、失业保障和教育保障对于我国收入分配均发挥着一定的积极作用(王延中和龙玉其,2013)。一项基于陕西省宝鸡市的研究发现,社会保障转移性收入使城乡居民收入的基尼系数下降了4.53%,其中使城镇居民基尼系数下降了22.76%,使农村居民收入差距下降了1.82%(高文书,2012)。我国现行的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安排存在明显的收入再分配作用(王晓军和康博威,2009)。养老金财产对中国城镇地区企业职工家庭的财产分布产生了较大的再
分配效应,它使得家庭财产分布的基尼系数下降了8个百分点,使得家庭财产分布的不平等程度下降了20%(杨震林和王亚柯,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补偿后,不公平程度有所缓解(任苒和金凤,2007)。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的补偿更倾向于患病群体,且收入低的群体获得的补偿高于收入高的群体(谭晓婷和钟甫宁,2010)。低保政策能改善部分低收入人群的生活状况,对缓解城市贫困发挥一定的有效作用(李实、杨穗,2009);
低保制度确实对城镇内部和农村内部的收入差距有一定
的抑制作用(陈建东等,2011)。可见,目前我国对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研究还不是很成熟,如何估价社会保障制度在调解收入差距方面的作用存在较大的争议与分歧。一些研究仅是从理论上或运用简单的统计数据论述了我国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作用,甚至只凭借观察从主观上对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作用做出定性的判断与结论,对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作用的定量研究相对缺乏,对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观评价缺乏调查依据。由于数据来源不同、调查时间不同、研究视角不同,得出了不同的研究结论。社会保障整体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与不同社会保障项目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不同,导致一些相互对立的结论。这一状况不利于准确认识和把握我国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作用。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作用是比较复杂的,很难以用一个绝对的标准进行衡量,需要充分考虑经济社会的现实国情和居民的价值判断,在对其收入再分配效应进行客观测量的同时,充分考察社会公众的主观评价。本研究希望基于目前研究的基础上,考察社会保障在居民收入分配中的重要地位;运用问卷调5
2016年第2
期查数据定量分析社会保障的收入分配作用现状,并以社会保险为例分析不同居民对社会保障收入分配作用的现实评价,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全面分析和把握我国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中国社会科学院课题组2012年在四川、黑龙江、湖南、山西、江苏、海南6个省采用经验分层和非严格随机抽样的方法进行了城乡入户问卷调查,共回收有效问卷3417份。问卷调查中涉及到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方的内容主要包括调查对象基本情况、社会保障(包括社会保险、社会福利与社会救助)的现状、对社会保障及其收入分配作用的主观评价情况、相关问题及建议等内容。本文主要分为五个部分:一是问题的提出与文献述评;二是从总体上考察中国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三是社会保障(社会保险)收入再分配作用的客观测量;四是社会保障收入再分配作用的主观评价;五是结论与建议。
二、我国积极重视发挥社会保障在收入再分配中的作用(一)我国积极重视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
进入21世纪之后,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积极采取多种措施缩小收入
差距,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更加重视解决收入差距过大的问题,在全面深化改革的过程中深化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改革,更加重视发挥社会保障的收入再分配作用。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五中全会均提出要进一步加大再分配调节力度,完善以税收、社会保障、转移支付为主要手段的再分配调节机制。社会保障的本质是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具有国民收入分配与再分配功能。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国民的社会保障需求日益增长,各项社会保障制度不断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覆盖范围不断扩大,社会保障的资金规模不断增长,社会保障在国民收入分配格局中占据重要地位,社会保障对于调节居民收入分配的重要性日益凸显。近些年来,我国逐步建立和完善各项社会保障制度。在养老保障方面,先后建立了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积极推进城乡居民养老保险制度的整合,多层次养老保险体系建设;在注重资金保障的同时,越来越重视老年服务保障。尤其值得指出的是,2015年,中央决定实施机关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改革,有利于缓解“待遇差”、促进社会公平。在医疗保障方面,城镇居民基本
医疗保险门诊统筹基本建立,探索建立重特大疾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疗保险制度逐步趋于整合。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制度建设也迈出重要步伐。在最低生活保障方面,覆盖人数趋于稳定,城乡低保标准动态调整机制建立,最低生活保障的监管、服务不断完善。随着各项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健全,覆盖城乡居民的社会保障体系基本形成,实现了制度全覆盖。医疗保险制度率先实现覆盖全民,编制了世界上最大的医疗保障网络。截至2015年9月,全国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失业、工伤、生育保险参保人数分别为8.52亿人、6.58亿人、1.71亿人、2.11亿人、1.78亿人。在社会救助方面,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稳定在2000万人左右,农村
居民最低生活保障人数稳定在5300万人左右,农村五保供养老人数稳定在500万人左右。①随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