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胶体金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

胶体金是一种常用的标记技术,是以胶体金作为示踪标志物应用于抗原抗体的一种新型的免
疫标记技术,有其独特的优点。近年已在各种生物学研究中广泛使用。在临床使用的免疫印
迹技术几乎都使用其标记。同时在流式、电镜、免疫、分子生物学以至生物芯片中都可能例
用到。
1971年Faulk 和Taytor将胶体金引入免疫化学,此后免疫胶体金技术作为一种新的
免疫学方法,在生物医学各领域得到了日益广泛的应用。目前在医学检验中的应用主要是免
疫层析法( immunochromatogra-phy)和快速免疫金渗滤法(Dot-immuogold filtration assay
DIGFA),用于检测 HBsAg、HCG 和抗双链DNA抗体等,具有简单、快速、准确和无污染
等优点。
免疫胶体金技术的基本原理
胶体金是由氯金酸(HAuCl4)在还原剂如白磷、抗坏血酸、枸橼酸钠、鞣酸等作用下,
可聚合成一定大小的金颗粒,并由于静电作用成为一种稳定的胶体状态,形成带负电的疏水
胶溶液,由于静电作用而成为稳定的胶体状态,故称胶体金。胶体金在弱碱环境下带负电荷,
可与蛋白质分子的正电荷基团形成牢固的结合,由于这种结合是静电结合,所以不影响蛋白
质的生物特性。
胶体金除了与蛋白质结合以外,还可以与许多其它生物大分子结合,如SPA、PHA、
ConA等。根据胶体金的一些物理性状,如高电子密度、颗粒大小、形状及颜色反应,加上
结合物的免疫和生物学特性,因而使胶体金广泛地应用于免疫学、组织学、病理学和细胞生
物学等领域。
胶体金标记,实质上是蛋白质等高分子被吸附到胶体金颗粒表面的包被过程。吸附
机理可能是胶体金颗粒表面负电荷,与蛋白质的正电荷基团因静电吸附而形成牢固结合。用
还原法可以方便地从氯金酸制备各种不同粒径、也就是不同颜色的胶体金颗粒。这种球形的
粒子对蛋白质有很强的吸附功能,可以与葡萄球菌A蛋白、免疫球蛋白、毒素、糖蛋白、酶、
抗生素、激素、牛血清白蛋白多肽缀合物等非共价结合,因而在基础研究和临床实验中成为
非常有用的工具。
免疫金标记技术(Immunogold labelling techique) 主要利用了金颗粒具有高电子密度
的特性,在金标蛋白结合处,在显微镜下可见黑褐色颗粒,当这些标记物在相应的配体处大
量聚集时,肉眼可见红色或粉红色斑点,因而用于定性或半定量的快速免疫检测方法中,这
一反应也可以通过银颗粒的沉积被放大,称之为免疫金银染色。
常用的免疫胶体金检测技术
(1)免疫胶体金光镜染色法
细胞悬液涂片或组织切片,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进行染色,也可在胶体金标记的
基础上,以银显影液增强标记,使被还原的银原子沉积于已标记的金颗粒表面,可明显增强
胶体金标记的敏感性。
免疫胶体金电镜染色法
可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或抗抗体与负染病毒样本或组织超薄切片结合,然后进行负
染。可用于病毒形态的观察和病毒检测。
(2)斑点免疫金渗滤法
应用微孔滤膜(如膜)作载体,先将抗原或抗体点于膜上,封闭后加待检样本,洗
涤后用胶体金标记的抗体检测相应的抗原或抗体。
(3)胶体金免疫层析法
将特异性的抗原或抗体以条带状固定在膜上,胶体金标记试剂(抗体或单克隆抗体)
吸附在结合垫上,当待检样本加到试纸条一端的样本垫上后,通过毛细作用向前移动,溶解
结合垫上的胶体金标记试剂后相互反应,再移动至固定的抗原或抗体的区域时,待检物与金
标试剂的结合物又与之发生特异性结合而被截留,聚集在检测带上,可通过肉眼观察到显色
结果。该法现已发展成为诊断试纸条,使用十分方便。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