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加快新昌旧城改造的思考

加快新昌旧城改造的思考

加快新昌旧城改造的思考 改革开放以来,我县坚定不移推进城市化建设,城市面貌发生了很大变化,城市品位有了质的飞跃。

但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城市建设的不断推进,也相应地浮现出不少问题。

目前,新昌旧城的城市格局、发展模式和居住条件已不能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不能满足人民群众的期望。

本文结合新昌的实际,对新昌旧城改造工作作一浅探。

、看现状,旧城改造相对滞后新昌县城始建于后梁开平二年(公元908 年),迄今已有千余年历史,历经沧桑岁月、时代变迁,文化积淀深厚,人文景观颇多。

近三十年来,新昌顺应改革开放的春风,组团布局,开辟新城,突出亮点,初步建成了“以高新产业为依托、第三产业为重点、山水风光和宗教文化为特色”的生态型旅游名城。

尤其是七星新区桑田变新城,高楼林立,路网交织,功能完备,现代化城市格局基本形成。

但总体上说,我县旧城改造相对滞后,城市化落后于工业化的情况十分突出。

旧城核心区块改造迟迟未得到有效启动。

所谓旧城核心区块,主要是指环城西路以东、环城南路以北、里江西侧和环城北路以南这一范围,面积约1 平方公里。

经初步调查,有26个地块急需改造,占地面积约58万平方米,总建筑面积约100 万平方米,涉及单位约438 家、私房约6953 户。

该区域范围内的建筑多数年代久远,用地局促,路网不合理。

特别是岙桥里、老东街等地块,房屋破败,居住拥挤,出行不便,环境“脏、乱、差”,站在警钟山上俯瞰,斑驳陆离,不堪入目。

不仅容易引发消防、卫生、治安、交通等诸多社会问题,而且还严重影响了新昌的市容市貌和城市形象。

二、观大势,旧城改造正当其时旧城改造是打造宜居城市的根本之策,是历史发展的必然手段,是城市建设的永恒课题。

有破才有立,旧城改造也是目前解决民生之所需、提升城市品位的当务之急。

一)旧城改造是建设品质城市的题中之义。

建设山水品质之城,自然山水是前提和基础,品质即品位和质量是内涵与精华,山水为皮,品质为肉。

山水自然而成,得天独厚,不可改变,而品质靠人力所为,修炼而得。

本届县委、县政府提出建设“山水品质之城”的理念,符合新昌的特色,更对我县的城市建设作出了准确的定位,是十分睿智、高瞻远瞩的科学决策。

而旧城改造是提升城市品质的重要组成部分,通过旧城改造,对根本性、彻底解决城市病,完善城市功能,深化城市内涵等方面具有深远战略意义。

(二)旧城改造是改善百姓生活的迫切需要。

受客观条件制约,新昌老城区基础设施落后,基本功能不完备,整体环境形象较差,是新昌市民的切肤之痛,也是外来客人所诟病的地方。

人民群众通过人大建议、政协提案、向政府部门信访等,多渠道、多层次反映,呼吁尽早部署开展旧城改造工作。

笔者作为新昌市民的其中份子也颇有同感,曾多次深入社区、走进老街坊,深切感受市民之所痛、所思、所盼,发现城区现状已严重影响到市民的生活质量,甚至威胁到他们的生命财产安全。

旧城改造已刻不容缓。

(三)旧城改造是完善城市功能的有效途径。

现代城市功能必须具备路网合理、停车便捷、居住适宜、环境优美、有休闲场地等基本特点。

而老城区对照上述要求,差距甚大,主要体现在几个方面:一是交通组织亟待改善。

道路交通不成系统,主要干道如环城南路和环城北路均为“断头路”,部分道路交通压力过大,机动车数量剧增,停车难的矛盾日益突出。

二是配套功能亟待完善。

教育、文化、医疗等设施严重不足,建筑风格杂乱,居住环境不佳。

三是历史遗产亟待保护。

老城区拥有丰富的历史遗产,但现状不容乐观,大量古宅破旧损坏,缺乏必要保护,古城墙维护不善,破败失修,杂草丛生,自然面貌破损严重。

这些问题唯有通过保护性旧城改造方可得到根本改观。

、析难点,旧城改造压力颇大一)改造体量大,要素保障难。

根据建设部门提供的初步调查数据,旧城改造征收房屋总建筑面积约100 万平方米,征收对象以私房为主,兼有国有事业单位、集体单位房屋和私营企业房屋。

规模体量大,情况错综复杂,征收要素保障问题是对政府的一大考验。

一是资金压力大。

老城区按目前市场价估算,住宅房屋价格每平方米在8000 元左右,加上征收政策鼓励和补助,势将突破每平方米10000 元,旧城改造框算总资金必须确保100 亿元。

二是安置房源筹措难。

根据征收法律规定,房屋被征收人在安置方式上有选择产权调换的权利。

政府有义务确保足量提供安置房源,以充分保障人民群众的合法正当权益。

而新昌可提供建设的安置用地极为有限,若房屋被征收人要求政府现房安置,征收部门除向市场回购部分商品房外,自建安置房足量提供恐难做到。

三是集体自建房诉求高。

旧城区域范围尚存有大量集体土地房屋,按新昌集体土地房屋征收的传统习惯做法,安置方式多数倾向有土迁建安置。

如该区域集体土地上自建房户主极力主张要求迁建安置,政府根本无力满足,这是征收政策设计的一大难点。

(二)因素制约多,规划布局难。

长期来,由于我县城市建设侧重点不同,又基于先易后难的传统思维,重新区开发,轻老城改造,以致老城区建设历史欠账较多,城市综合病日益加重,规划布局难度越来越大。

从目前现状分析,在规划' 上,有三对矛盾必须化解和处理。

一是控规与修规的矛盾。

容积率、建筑密度、日照标准、绿化率等指标,控规都要有硬性具体规定。

而修规强调操作性、可行性、平衡性,两规内容互有冲突,较难兼容。

二是规划与开发的矛盾。

规划注重定位、理念和导向,起点要高,眼光要远,并适度超前。

而开发侧重于当前利益与速度,讲究“性价比”,需权衡利弊得失,追求开发利益最大化。

在老城区这一弹丸之地,如何做到社会效益、公众权益和商业利益三者有机、完美结合,规划空间很小,操作难度较大。

三是建设与保护的矛盾。

老城区有多处历史遗存,是我县宝贵的文化资源,如明古城墙、天主教堂、岙桥遗址、清代古街、横铺石板、三重台门、弥陀寺等。

建筑构件精美绝伦,雕梁画栋,形神兼备,具有很高的文化价值。

在旧城开发建设中,要做好古建筑的保护结合文章,使之与现代建筑融为一体,须具备较高的规划水平。

(三)群众期望高,征收工作难。

随着城市化的加速推进, 房屋征收任务越趋艰巨。

在一期期、一批批房屋被征收人得到征收实惠后,也吊起了部分群众对房屋征收的胃口,欲望空前膨胀。

主要表现在:一是漫天要价。

因公益事业需要, 政府下定决心启动实施房屋征收工作,部分房屋被征收人心理由原先期盼转变为要挟,寻找各种理由,要求抬高补偿价格,否则以上京信访、走极端相威胁。

二是相互攀比。

面积小的眼红面积大的,无装修的攀比装修好的,地段差的盯牢地段好的。

在补偿安置中,不管是否合法合理,总有一部分人心理不平衡,思想工作做尽,就是不配合、不支持。

三是抢建成风。

在征收巨大利益的诱导下,致使征收范围内的房屋被征收人集体合谋抢建行为,造成“法不责众”的被动局面, 绑架政府不得不让步,破坏公平、合理的征收机制,造成极坏影响。

另外,政府层面一定程度也存在政绩冲动,一些项目为赶抢进度,层层施压,对被征收人的不合理诉求,姑息迁就,花钱买平安,使征收部门在征收谈判中少数人私欲膨胀推波助澜。

四、谋良策,旧城改造应有可为旧城改造涉及面广,制约因素多,是一项“利益再整合、布局再调整、功能再完善”的浩大社会系统工程。

县委、县政府决策部署须科学谋划、合理布局、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充分考虑必要性与可能性相统一,政府推动与群众自愿相一致,改造力度与经济条件相协调。

(一)注重宣传,营造氛围。

开戏先要锣鼓响。

旧城改造工作面对的群体是广大人民群众,宣传引导工作十分紧迫和重要。

要加大宣传力度,充分利用电视、广播、报刊、网络等宣传阵地,通过多层次、多视角、全方位、高密度的新闻报道,广泛宣传旧城改造工作的重要意义和动态进展,营造广大人民群众“大力支持、人人关心、热心参与”的良好氛围。

要注意宣传方法,注重正反典型的宣传报道,弘扬正气,打击投机取巧,对在旧城改造工作中涌现出的先进事迹和先进人物,要予以充分的挖掘和宣传。

对弄虚作假、乱搭乱建、鼓动造谣的反面事例和人物,要大胆坚定的予以曝光,刹住歪风邪气,绝不让势利者得利,老实人吃亏。

要把握宣传重点,对县委、县政府的决策思路、征收法律法规和安置补偿政策等内容要重点予以报道宣传、正面解读,真正使人民群众对决策部署衷心拥护,对政策掌握入脑归心,对征收工作配合支持。

(二)加强领导,健全机制。

参考周边县市成功经验,旧城改造之所以能得到顺利推进,领导重视是关键,机制健全是要加强组织领导。

针对旧城改造工作涉及参与部门多、面对征收群体构成复杂的特点,建议成立旧城改造工作指挥部,由县主职领导亲自挂帅,总揽全局,协调各方,把各类积极因素充分发挥好,带领各部门打好旧城改造工作大会战。

二要配强工作队伍。

征收工作天下第一难,要把群众经验最丰富、工作能力最突出、冲锋陷阵最坚决的干部职工充实到房屋征收队伍中来,举全县之力,集众人之智,确保旧城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三要建立协调机制。

建议成立推进旧城改造建设工作联席会议制度,由县政府分管领导为召集人,由监察、发改、财政、建设、规划、国土、公安等相关部门为成员单位,负责重大事项决策、疑难问题化解协调及督查工作。

四是建立考核机制。

鉴于房屋征收工作的特殊性和艰巨性,建议建立旧城改造考评考核制度,将旧城改造建设工作纳入年度目标绩效考核,并对旧城改造项目建设实行动态跟踪监督管理。

通过一系列机制的完善,充分调动项目建设单位和个人的工作积极性,确保旧城改造工作顺利推进。

(三)规划引领,分步推进。

一是规划理念要高瞻远瞩。

规划部门对旧城改造问题要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围绕建设“山水品质之城”的总目标,科学定位,合理布局,协调解决好空间布局、用地调整、基础配套、公建设施、文物保护等内容。

牢固树立“科学规划、特色规划”的思想,在规划中,体现前瞻性、长远性。

二是规划内容要以人为本。

城市是人类聚集、产业聚集的载体,应着力完善人居功能、发展功能和服务功能。

三是规划风格要彰显特色。

特色是城市发展的灵魂,是城市的魅力和精华所在。

规划风格应结合我县山、水、城自然一体的特征,力争做深、做细、做精,切忌千城面。

四是规划原则要保护与建设并举。

旧城改造不是一切推倒重建,而是要正确处理好新建与保留的关系。

建议制订保护性旧城改造专项规划,对古老建筑街巷要妥善保护,精心修缮,划定严格的保护控制红线,确保文化底蕴的充分挖掘。

五是规划实施要体现操作性。

要辩证处理好社会效益、公众权益和商业利益三者关系。

同时考虑我县财力、物力、人力的客观限制,建议我县旧城改造工作按照“政府主导、市场运作、量力而行、分步推进”的原则稳步开展。

(四)创新思路,把握主动。

旧城改造关乎民生、事关稳定,改与不改、先改后改,取决于城市发展的需要,决定于广大市民的配合支持,理应通过向广大群众、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征求意见的方式进行决策,以充分尊重民意,转变工作思路,改原先的政府主导型为群众意愿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