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因为一首长诗《长恨歌》,扬贵妃在日本家喻户晓。
那么在日本人眼里的杨贵妃形象是怎样的呢?一、日本民间传说中的杨贵妃杨贵妃是中国唐朝时代唐玄宗皇帝的妃子,天生丽质,被称为是中国古代四大美人之一,她的故事,在中国可谓是家喻户晓。
说的是杨贵妃由于她的倾国倾城之美貌,得到唐玄宗皇帝的专宠,皇帝终日沉湎于作乐玩耍不思朝政,以致引起&dquo;安史之乱”,唐朝也因此而由盛转衰。
在中国的史书记载中,安史之乱时,杨贵妃已在马嵬驿馆被缢死。
唐朝时期中日两国来往频繁,这个时期也是日本在努力学习中国文化的时期,中国文化在日本有着压倒性的影响,唐诗在日本大放异彩,唐朝诗人白居易的诗更是深受欢迎,是日本贵族争想传诵的作品,白居易根据玄宗皇帝与杨贵妃的故事而写成的著名的长诗《长恨歌》在日本更是影响广泛,也是由于这首《长恨歌》,杨贵妃同样也是家喻户晓的一个人物。
杨贵妃死后,民间中有关杨贵妃的死有着各种各样的传说,最为有名的应该是缘于自居易的《长恨歌》里的一句诗&dquo;昭阳殿里恩爱绝,蓬莱宫中日月长”,而认为杨贵妃当时并没死于马嵬驿,而是到了蓬莱仙岛。
这个蓬莱仙岛到底是哪里呢?在中国它通常被解读成是个浪漫主义的描写方式,指的是理想中的不老不死的仙境。
但是在日本,蓬莱常被看作是日本本土。
直至今日,在日本的民间和学术界仍有这样一种看法:安史之乱时,在马嵬驿被缢死的,乃是一个侍女,而杨贵妃则逃亡至日本,最后在日本死去。
早在十九世纪二十年代,著名“红学家”俞平泊先生在《长恨歌》和《长恨歌传》的质疑等文章中也曾指出,杨贵妃可能并没有死在马嵬坡,而是去了日本定居。
在日本的民间,关于杨贵妃在日本的传说很多,主要有以下两种说法:1、杨贵妃之乡的传说日本的山口县长门市油谷町以&dquo;杨贵妃之乡”而闻名,那里有个叫做二尊院的寺院,院里有尊杨贵妃像,院中留存着两本古书,书中记载着―个有关杨贵妃漂流到日本的传说:“ 相传在日本的奈良朝,中国唐朝天宝15 年(756 年)7 月的一天,有一只空舻舟漂流到向津具半岛海湾西侧的唐渡口,舟上躺着一位绝色女子,在旁的仕女流着泪说:“ 这位是唐朝天子玄宗皇帝的爱妃杨贵妃,因为安禄山的反叛而被处死,但是侍卫队队长不忍心看到皇帝哀伤,而秘密地将她救下,并造了这只空舻舟让其逃生,故此漂流到此。
” 村里人把奄奄一息的杨贵妃救下,殷勤地看护起来,不过,没过多久,贵妃就没了气息。
村里人特意把她葬在能看得见大海的面西的久津的山丘上。
这就是今天在二尊院内的相传为杨贵妃墓的五轮塔。
后来,人们相传说“ 参拜杨贵妃墓愿望就会达成” ,来参拜的人很多。
据传,另一方面,玄宗皇帝因为难舍对杨贵妃的爱恋,终日闷闷不乐,悲伤不已,一天,皇帝做了个奇怪的梦,梦见杨贵妃对他说:“ 我已漂流到了日本,这里的人对我很好,但是我因为身体已很虚弱,所以已不在人世。
虽然与您天地相隔,但我相信终有一在能与您相逢。
”根据梦中杨贵妃所言,玄宗皇帝命令白马将军陈安拿着秘藏的两尊灵佛:阿弥陀佛和释迦如来佛,另有一尊十三层高的大宝塔前往日本拜祭杨贵妃的亡灵。
到达日本的陈安,各地探访,却没能找到杨贵妃的漂流地,只好把佛像和塔寄存于京都的清凉寺,而回了国。
不久,来清凉寺参拜佛像的人日渐增多。
而此时,朝廷也探知杨贵妃的墓在长门久津的天请寺,于是命人把两尊佛像移至天请寺。
但是,可能是因为两佛像很灵验,所以清凉寺不愿放手,而是恳请朝廷将它们留在清凉寺内。
为难的朝廷只好命令有名的佛像雕刻工匠天照春日再造了两尊一模一样的佛像,分开两寺各供两尊。
因为阿弥陀佛和释迦如来佛都是(佛教的)正尊佛,这也是久津“ 二尊院” 名称的由来。
”——译自:《畏朗市(旧・油谷町)①公式木一厶^一、丿》2、名古屋热田神宫热田大明神的传说(1)《溪岚拾叶集》中的传说《溪岚拾叶集》是十四世纪日本的天台宗僧人光宗的著作,本书通过收录与比睿山上天台宗有关的故事传说等,并加入自己的思想以及其它学说整理而成,书中不仅包含有佛教教义,大量故事传说,还有和歌等,堪称是中世思想、文学、历史的一大资料库,也被称为是天台宗的百科全书。
书中收录有日本名古屋热田神社的传说,对于杨贵妃的传说,书中有这样的记录:“ 唐朝玄宗皇帝和杨贵妃一起到达蓬莱宫。
那蓬莱宫就是我国现今的热田大明神。
蓬莱宫就是热田神社。
杨贵妃就是热田大明神。
”(原文:&Idquo;唐①玄宗皇帝、贵妃七七哲七蓬莱宫七至乞①蓬莱宫处我力、国①今①熟田明神是肚© ”蓬莱宫处熟田①社二指肚9。
贵妃处热田明神二指肚© ”)(2)《神社纪行・热田神宫》中的传说在日本“ 日本学习研究社” 出版的《神社纪行一热田神官》一书中,有这样关于名古屋热田神宫热田大神的神话传说:“ 在中国的唐朝时代,当时的玄宗皇帝想要攻打大和国(现日本),得知此事而忧虑的日本最高天神天照大神便秘令热田大神前往唐朝,化身为绝世美人杨贵妃,成为宠妃,用她的美貌迷惑了玄宗皇帝,最终令玄宗皇帝不思朝政,放弃了攻打大和国,而达到目的救了大和国的热田大神,在杨贵妃肉身在马嵬坡被处死的时候,灵魂则飞回了热田。
”(3)《曾我物语》中关于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传说《曾我物证语》是根据日本镰仓时代发生的曾我兄弟复仇的故事而写成的历史小说,完成于日本南北朝时代,是日本有名的三大复仇故事之一,深受民众喜爱。
在这部小说的卷二的部分,出现“ 玄宗皇帝之事” 这样的一部分插话内容:“ 玄宗皇帝自杨贵妃死后,思念不已,命方士寻找杨贵妃的灵魂所在。
方士通过法术探知在蓬莱宫中有个杨太真,遂上前叩问,等玉妃出来,一看那就是杨贵妃。
玉妃把一支发簪让方士带给皇帝,方士认为不足为据,玉妃便说:“ 天宝十四年七月七日曾与帝同誓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
方士遂回奏皇帝,而玉妃则坐上飞车,直落至我朝(指日本国)的尾张国,现身为八明神。
(原来)那杨贵妃就是热田明神。
蓬莱宫就是这里(热田神宫)。
”在日本,还有很多与杨贵妃有关的一些传说散落于各个地方,可见杨贵妃在日本不仅是家喻户晓,更是得到人们的普遍喜爱和尊崇。
二、日本文学作品中的杨贵妃除了在民间中广泛流传的有关杨贵妃的传说之外,在日本的文学作品中提到或以杨贵妃为题材的故事也是多不胜数,象《今昔物语》、《平家物语》、《十训抄》、《唐物语》等日本文学史上出名的作品中,都提到唐玄宗与杨贵妃的故事,其中给日本人精神生活影响最大的是小说《源氏物语》和能剧《杨贵妃》。
1、《源氏物语》《源氏物语》是日本的一部古典文学名著,是日本女作家紫式部的畏篇小,也是世界上最早的长篇小说,代表东亚(尤其指日本)古典文学的高峰,对于日本文学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
一般认为,日本的《源氏物语》是根据中国唐朝诗人自居易的长诗《长恨歌》而写成,或者说是受《长恨歌》巨大影响而写成的,书中多处引用《长恨歌》中有关唐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情的故事。
例如在《桐壶》卷中,写到被皇帝专宠的更农时有如下这样的描写:“ 背地里议论说:唐朝就有因为专宠杨家女而酿成大乱的事。
甚至(有人)说:现在这个女人就是天下的祸害。
也许有那么一天,马嵬坡(的悲剧)会重现也不一定。
”又例如,写到桐壶更衣死后,对(桐壶)帝的悲伤,也有这样的描写:“ 最近(桐壶)帝常常在看亭子院所画的,伊势及贯之等诗人题了诗的,以玄宗皇帝和杨贵妃的爱情故事为题材的白乐天的《长恨歌》画卷,此外,就是阅读那些日本文学上的或是中国的与恋人分别的悲伤故事。
”还有对更衣的容貌描写:“ 画卷上的杨贵妃,不管是出自多么有名的画匠,其在画里的样子也是有所局限,表现不出其绝色的容貌。
太液池的莲花也好,未央宫的柳影也好也许与她相似,唐朝服装也许华丽不凡,但是更衣的柔美娇艳与这些相比,则是无论什么样的花色什么样的鸟声也好都无法比拟的世上最好的(人)。
两人常常用‘ 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 这样的诗句来发誓要永远相爱,但是命运却让两人提早生离死别。
” 在《源氏物语》这部小说里,作者把受到桐壶皇帝专宠的更衣比作杨贵妃,更衣所生的儿子源氏则爱上了酷似其母亲更衣的自己的后母藤壶,做出不伦之事,源氏后来又爱上与藤壶相似的养女紫姬。
由于受到自居易《长恨歌》的影响,作品中着重描写的更衣、藤壶及紫姬她们都有着杨贵妃般的美貌,但是比起中国人所熟悉的杨贵妃多了多情、温顺和忍耐的性格,成了作者以及许多日本人心目中完美的女性形象。
2、能剧《杨贵妃》日本能剧作家金春禅竹的作品《杨贵妃》讲的是杨贵妃死后的事情,唐玄宗皇帝无法断绝对因为卷入安禄山之乱而被处死了的杨贵妃的思念,遂命方士探寻杨贵妃的灵魂所在。
方士在仙界的蓬莱官见到杨贵妃。
杨贵妃流着眼泪,带着爱恋讲起7 月7 日七夕节时与帝的誓言:“ 在天愿作比翼鸟。
在地愿为连理枝”,更跳起帝喜爱的舞曲&dquo;霓裳羽衣”,哀伤地目送着方士回到帝的身边,而自己则独自一人留在了寂寞的仙界。
“ 唐玄宗无法忘却被处死的杨贵妃,遂让懂仙术的方士四处探寻杨贵妃的灵魂所在。
终于方士发现了在太真殿上正在追思往昔的杨贵妃,为了要向皇帝禀报,方士求贵妃给样信物作为见了面的证据。
杨贵妃于是把插在头上的玉簪递给方士,跳起舞蹈,说出和玄宗帝的欢乐回忆中的秘密(注:指七月七日在长生殿上与玄宗帝相约在天愿为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的誓言),然后,凄楚地目送着要回到帝身边的方士。
”能剧《杨贵妃》通过日本人非常喜欢的能剧舞台,表演出极尽的幽玄之美,深深地感动了千千万万的日本人,杨贵妃的绝世之美,她与玄宗皇帝的凄美爱情故事也深深地烙在日本人的心中。
三、日本人心目中的杨贵妃形象在中国人的眼里,杨贵妃虽然是个绝色美人,也有着不凡的音乐舞蹈才能,但是因为她与唐朝的衰落紧紧相连,所以中国人眼里的杨贵妃更多的是代表着倾国的红颜祸水,更多的是承担着世人的骂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