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第三节 上古音简说 目 录 一 上古韵部 一 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二 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 (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二 上古声母声调 一上古声母 (一) 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二) 上古声母系统 (三 )上古声母小结 二 上古声调 三 上古音知识运用 一判断古音相同相近的意义 二 判定上古字音相同相近的方法2
一 上古韵部 一 研究上古语音的材料方法 1 研究上古韵母的材料方法 (1)先秦韵文《诗经》、《楚辞》等;系联法归纳 (2)《说文》谐声字;通过谐声系统印证《诗经》分部并扩大每一部的归字
2 研究上古声母的材料方法 (1) 材料 更为零散:先秦两汉古籍中的异文(异体字)、声训、注音(直音法注音材料)、重文(说文收录的古籀别体)、通假字、联绵字等。 (2) 方法 通过这些材料反映的事实证明中古的声母在上古是否存在,然后从中古声母中去掉那些被证明在上古不存在的声母,剩下的便是上古的声母。 二、上古韵部 (一)概念含义 两汉以前的语音依照能否在一起押韵的情况而分成的若干组。 (二)上古韵部研究的历史进程 1 唐宋时代的“叶音” 说 没有古今音不同的观念,用当时语音读《诗经》,遇押韵不和谐处,就临时改读成自认为合适的读音。 盛行于宋代,代表作:吴棫《毛诗补音》(已佚),朱熹《诗集传》注音可窥见其大致情形(一说朱氏《诗集传》叶音完全采自吴氏《毛诗补音》)。
2 陈第的古今语音不同说 (1)陈氏学说概括:“时有古今,地有南北, 字有更革,音有转移。” (2)陈氏著作:《读诗拙言》——总述古音学见解; 《毛诗古音》、《屈宋古音义》 ——古音学说的实践。 详细考查了《诗经》、《楚辞》的每个押韵字,凡是认为古今读音不同的,都标出古音,并注出证据。但只是随字注音,没有做古韵分部工作。
3 古音学的奠基者——顾炎武 分古韵10部,初步确定了古韵分部的规模。 顾氏对古韵研究的贡献可以概括为三点: 其一,高度评价陈氏古今语音不同的学说,继续举起批判叶音说的旗帜,进一步廓清叶音说的流毒,同时比较全面地论述了古音学的有关问题,初步建立了古音学理论。 其二,运用离析唐韵的方法归纳古韵,不再把《广韵》的每一个韵当作不可分割的整体,而是按《诗经》押韵的实际情况仔细地审宣定每一个韵字的归部,从而使古韵分部符合当时的语音实际。顾氏所做的离析工作,直到今天仍然被音韵学者所称道。 其三,入声配阴声。顾氏认为中古音以入声配阳声是配错了,但却同意他的上古韵入声配阴声见解,因为在《诗经》中常常有入声与阴声通押的事实。直到今天,人们仍然认为上古入声配阴声是合理的。 3
4 清代以后学者的推进 江永——分古韵13部。深通等韵学,精于审音,批顾氏“考古之功多,审音之功浅。” 段玉裁——分古韵17部。入声配阴声。提出“同谐声必同部”的理论。 孔广森——分古韵18部,提出阴阳对转理论。 王念孙——分古韵21部,晚年为22部。 江有诰——最初分古韵20部,为21部。 章炳麟——分古韵23部。 王力——早年分古韵23部,与章氏23部稍有不同。 以上各家都是阴阳两分法。 戴震、黄侃:阴阳入三分法,主元音相同的阴声韵、阳声韵和入声韵相配,称为一类。 戴氏——分古韵9类25部 黄氏——分古韵11类28部。 王力在黄氏28部的基础上,又做了一番改易增补工作,确定周代《诗经》韵29部,战国《楚辞》韵30部。 4
(三)王力《汉语语音史》所定周秦古韵30部及其拟音 阴 声 入 声 阳 声
无 韵 尾 之部ə 韵 尾 -k 职部ək 韵 尾 -り
蒸部əり 支部e 锡部ek 耕部eり 鱼部a 铎部ak 阳部aり 侯部ɔ 屋部ɔk 东部ɔり 宵部o 沃部ok 幽部u 觉部uk [冬部]uり
韵 尾 -i
微部əi 韵 尾 -t 物部ət 韵 尾 -n 文部ən 脂部ei 质部et 真部en 歌部ai 月部at 元部an 韵尾 -p 缉部əp 韵尾-m 侵部əm 盍部ap 谈部am
(四)几个与上古韵部有关的概念 (1)对转 主要指阴阳对转——阴声韵与阳声韵之间相互转变。 现代语音学分析——韵尾的增加或失落。 [-əり][-ən][-əm] →失落韵尾[-り][-n][-m →[ə]; [a] →增加韵尾[-り][-n][-m] →[-aり][-an][-am]。 多数学者把上古入声归并在上古阴声韵中,所以入声韵与阳声韵、入声韵与阴声韵之间的相互转变,也泛称阴阳对转。 如,“礙”、“凝”、“嶷”三字谐声偏旁同,依“同声必同部”原理,三字最初读音应相同或相近。但到了《诗经》里,它们已经起了变化,分属三个不同韵部了。 “礙”在“之”部,念[りə];“凝”在阳声韵“蒸”部,念[りjəり]; “嶷”在入声韵“职”部,念[りjək]。因为“之”、“蒸”、“职”三部的主要元音相同,可以发生阴、阳、入对转的变化。 再如: “负”、“背”——“之”、“职”对转; “耐”、“能”——“之”、“蒸”对转; “陟”、“登”——“职”、“蒸”对转。 (2)旁转 旁转指一个阴声韵变成另一个阴声韵、一个阳声韵变成另一个阳韵、一个入声韵变成另一个入声韵的情况。 5
从现代语音学角度分析,一个音节的收尾音不变,主要元音的舌位高低发生了变化。如“叩”、“考”都有敲打义,语音上是旁转的关系,“叩”属“侯”[ɔ]部,“考”属“幽”[ɣ]部,二者可旁转。 (3)旁对转 有时对转和旁转同时发生,也就是说,既有韵尾的增加或失落,又有舌位高低的变化,通常称这种现象为旁对转。 附※: 清代小学家说阴阳对转的时候,并没有掌握上述严格的科学定义,把凡是阴声韵与阳声韵在一起押韵、谐声、通假等现象,统统称为阴阳对转。比如:《诗·小雅·无将大车》第一章的押韵字是“尘、疧”,“尘”在真部,“疧”在脂部,真部拟音为[en],脂部拟音为[ei],这两部字在一起押韵,清人认为发生了阴阳对转——真部字变成脂部字,或者脂部字变成真部字。清人说对转,往往包括了旁对转。 比如:《诗·小雅·谷风》第三章的押韵字是“嵬、萎、怨”,“嵬、萎”在古韵微部,“怨”在古韵元部,微部拟音为[əi],元部拟音为[an],微元两部主元音不同,韵尾也不同,用对转理论解释这种押韵现象,应该是旁对转,但清人把这种押韵现象也称作阴阳对转。 清人还常常使转语、转音、音之转、声之转、一声之转等术语,所指都相当阴阳对转或旁转、旁对转。章炳麟《成均图》又创造了正对转、近旁转、次旁转、交纽转等名目繁多的术语,其实质相当于对转和旁对转。 第二节 上古声母声调 一 上古声母 (一) 关于上古声母的重要论断 概念: 指两汉以前的声母系统。 成就: 研究晚,成就小。 原因: 可供声母研究的文献资料太少。 清钱大昕提出“古无轻唇”“古无舌上”,揭开了古声母研究的序幕。以后经过章炳麟、黄侃、曾运乾等人继续研究,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提出了一系列很有意义的见解,如“娘日归泥”,“照二归精、照三归知”,“喻三归匣,喻四归定”等。 这些重要论断为深入研究上古声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古无轻唇音 含义:两汉前没有唇擦音 提出者:钱大昕(清) 中古唇音:帮滂並明——重唇音 非敷奉微——轻唇音。 钱氏例证: “匍匐”又可作“扶服”; 地名“文水”即“门水”; “子贡方人”的“方人”即是“谤人”; 古书中的“毋”即是“莫”; “封”即是“邦”; “妃”读如“配”等等 其他例证: 春秋鲁国季氏封邑“费”今读。 秦阿房宫今音。 上古帝王伏羲氏,异文有作“包牺氏”、“庖牺氏”。 6
《春秋隐公八年》《左氏》:“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浮来。”《公羊》作: “九月辛卯,公及莒人盟于包来。” 《左传桓公二年》:“嘉耦曰妃,怨耦曰仇。”杨伯峻注:美好姻缘谓之妃,妃即配。孽缘谓之仇。 谐声字: 甫:捕 補 哺 逋 亡:氓 文:闵 凡:芃 负,《释名》:背也,置项背也。 微——昧 冯,凭也。 繁,姓po。 《史记天官书》:“星茀于河戍。”《索引》:“茀音佩,即孛星也。” 方音: 厦门、潮州、福州 (形声字例见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2)古无舌上音 含义:两汉以前没有舌面前塞音。 提出者:钱大昕(清) 中古舌音:端透定泥——舌头音 知彻澄娘——舌上音 钱氏认为上古没有舌上音知彻澄3母,中古读知彻澄3母的字,在上古分别读作舌头音端透定3母(“澄”以“登”为声,某些方言中今仍读dèng) 钱氏例证: “冲子”犹“童子”, “古音‘直’如‘特’”,(直堕其履圯下) “‘但’‘直’声相近”,(寡人直与客论耳;直不百步耳) “追琢”即“彫琢”,又写作“敦琢”, “古读‘枨’如‘棠’”, “古读‘池’如‘泥’”, “古读‘沈’如‘潭’”等等 其他例证: 《书》曰:“笃不忘。”《释文》云:“本又作竺。” 《后汉书杜笃传》:“摧天笃。”注:“即天竺国。” 《周礼甸祝》:“禂牲禂马。”禂,祷也。 《说文》:“田,陈也。”齐陈氏后称田氏,是古田、陈同音。 《左传僖公23》:“君子不重伤。”《春秋事语》作:“君子不童伤。” 適 之 ——到 造 走:陡 徒 適—嫡 首—头—道 寿:涛祷 队——坠; 隹:椎 骓 堆; 尊:蹲 屯:邨 萅 囤 顿 兆:逃桃洮鼗跳挑眺 尚:常 党 堂 奠:鄭 登:證 是:堤提鞮缇 单:禅戦惮殚 亶:颤澶膻 寺:诗侍特待等 周:绸稠雕调 耑:端湍喘遄 專:磚傳摶團 斥:诉柝 (形声字例另见三:上古音知识运用) (3)娘日归泥 含义:两汉前没有舌尖后鼻音和擦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