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页 共6页 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 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也是国内学术界研究的热点问题,研究论著比较多,可谓是成果丰硕。现将研究现状和有关史料加以介绍。
一、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现状 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综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已经60年,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相关研究至今仍是国际史学界的热点。据不完全统计,这方面的著作约有3万余种。在我国,早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结束前夜,就已有这方面的著作问世。 1944年6月,湖南群社出版了文元钰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新中国成立后特别是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受到了我国学术界的空前关注,相关研究成果百花竞放。 建立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形成鲜明的中国特色。 半个多世纪以来,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建立了自己的理论体系和话语系统,表现出了鲜明的中国特色。 充分掌握历史文献资料,努力提出一些有说服力的新观点。比如,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性质,朱贵生、王振德、张椿年等编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一书,在充分掌握和分析研究历史文献资料的基础上,提出了有别于传统认识的一些观点:战争开始阶段的帝国主义战争性质为时很短,只是在苏德战争爆发前,1940年4月德国进犯丹麦、挪威时期;到了6月,戴高乐领导的“自由法国”开始活动,这时战争已具有了反法西斯战争的性质。 本着“博采众长,刻意求真”的精神,对于一些重大理论问题作出自己的判断。比如,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编著的5卷本《第二次世界大战史》(军事科学出版社1995—1999年版)中,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问题,强调“帝国主义制度全面危机的加剧,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爆发的根本原因”;“法西斯主义国家的崛起,是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直接根源”;“西方民主制国家的绥靖政策,是促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到来的加速剂”。关于引起广泛争鸣的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点问题,针对“1931年说”、“1937年说”、“1939年说”和“1940年说”等多种说法,该书基于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战争发动者不同的情况和战争发展轨迹的差异提出:第二次世界大战是分别在东方和西方先后爆发的。1931年9月,日本在中国挑起“九一八”事变、在东方揭开大战序幕后,又于1937年7月发动了全面侵华战争,大战由此在东方爆发。1935年10月,意大利在西方最早挑起入侵阿比西尼亚的战争。以后,又经过德意联合武装干涉西班牙、德国对奥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的不流血征服,到1939年9月德国大举进攻波兰,大战由此在西方爆发。应该说,这些分析多有新意,较为符合历史 第2页 共6页
事实。 坚持以唯物史观为指导。这是我国从事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的大多数学者的共同特点。具体来说就是,尊重历史,一切从实际出发;从政治、经济、军事、外交等方面对第二次世界大战史进行综合研究,而不是仅仅作为军事史来写;在实证研究的基础上,自觉清除“欧洲中心论的影响”,重视探求和揭示大战发生和发展的规律,从理论与实践的结合上总结第二次世界大战的经验教训和世界影响。 肯定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阐述抗日战争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 经过我国学者的多年研究,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中国共产党是抗日战争的中流砥柱;抗日战争具有重大的世界影响和国际意义,已经为越来越多的人所认识和接受。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比如,胡德坤、罗志刚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纲》(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专章阐述“中国开辟了世界上第一个反法西斯战场”。正如毛泽东同志所指出的:“我们的敌人是世界性的敌人,中国的抗战是世界性的抗战”;“伟大的中国抗战,不但是中国的事,东方的事,也是世界的事。”该书指出,以“九一八”事变为起点的中国抗日战争,揭开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序幕;以“七七”事变为起点的中国全面抗战,开辟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第一个战场。中国是世界上最早拿起武器同法西斯战斗的国家,中国抗日战争代表了这一时期人类历史发展进步的方向。 中国抗日战场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东方反法西斯的主要战场。比如,王振德著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中的中国战场》(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1995年版)一书指出:中国6年的局部战争、8年的长期抗战,迫使日本的一切军政施策均以解决侵华战争为中心,无力与德军呼应,致使德意日三国军事条约形同废纸。这样,同盟国无后顾之忧,才顺利执行了“先欧后亚”的战略方针,取得大战的完全胜利。如果低估了中国战场在大战中的战略地位,就不可能写出科学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史。 以中国共产党为中流砥柱的抗日战争极大地推动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的进程。比如,韩永利著的《战时美国大战略与中国抗日战场》(武汉大学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通过对抗日战争对战时美国大战略的作用与影响的研究,论证了中国战场承担了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大战略责任,有效地支持了世界反法西斯其他主要战场。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中美战略关系是一种相互支持的互动关系,而非美国的单向支持。 既注重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和史料发掘,又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在不断深化对第二次世界大战的起源、起点、性质、分期以及绥靖政策、法西斯主义、大战中的中国战场、大战的影响等问题研究的同时,我国多数学者努力做到历史与现实相结合,使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表现出鲜明的时代精神。 揭示法西斯专政的本质及其规律。研究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离不开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中国史学界早就把法西斯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上个世纪80年代以来,朱庭光主 第3页 共6页
编的《法西斯主义与第二次世界大战》(华夏出版社1988年版)、《法西斯新论》(重庆出版社1991年版)、《法西斯体制研究》(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年版)三部专著先后问世。《法西斯新论》分析了种种法西斯主义现象,并进行了新的理论解释;《法西斯体制研究》分别探讨了德、意、日的法西斯体制。陈祥超著的《墨索里尼与意大利法西斯》(中国华侨出版社2019年版)一书,着力研究了意大利法西斯主义的历史与现状。这些研究在一定程度上揭示了法西斯专政和二战期间许多历史现象的本质及其规律。 致力于防止法西斯势力再起,维护世界和平。在现实生活中,法西斯政权虽然早已覆灭,但法西斯思想并未根除。半个多世纪以来,新老法西斯分子一直企图卷土重来。在日本,军国主义思想尚未肃清,军国主义分子依然在活动。他们公然篡改历史,美化侵略战争,试图为日本军国主义翻案。这在历史研究中也有突出表现,出现了以为日本法西斯主义翻案为主要目的的“修正学派”,即“翻案学派”。我国学者对法西斯主义的研究,对于防止法西斯势力再起,维护世界和平,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在历史文献的收集整理以及史料发掘等方面取得进展。比如,王捷、杨玉文等主编的《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华夏出版社2019年版),是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社会科学院和军事科学院等单位近百名中青年学者花费10余年时间编纂而成的。全书共收集涉及第二次世界大战的国际关系、外交事件、战略战役、军事组织、军队编制、武器装备和历史人物等1万余词条。在纪念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60周年之际,一些出版社也出版或修订再版了一批著作。如《中国抗日战争纪实丛书》22种(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19年第2版)、军事科学院外国军事研究部编著的《日本侵略军在中国的暴行》(解放军出版社2019年第4版)、军事科学院军事历史研究部著的《中国抗日战争史》(解放军出版社2019年第2版)、刘启安著的《叫魂-侵华日军常德细菌战首次独家揭秘》(二十一世纪出版社2019年版)和李蓉著的《中华民族抗日战争史》(中央文献出版社2019年版)等。这些都推动了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研究和学科建设。(作者于沛为中国社会科学院世界历史研究所所长。于沛:《以史为鉴 面向未来-我国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研究综述》,载《人民日报》2019年6月24日,第15版。)
二、关于第二次世界大战史的史料 1、大西洋宪章,1941年8月14日 美利坚合众国总统罗斯福和联合王国国王陛下政府代表首相丘吉尔经过会晤,认为他们两国国策某些共同原则应该予以宣布。他们对于世界所抱有的一个美好未来局面的希望是以此项政策为根据。 1、两国并不追求领土或其他方面的扩张。 2、凡未经有关民族自由意志所同意的领土改变,两国不愿其实现。 3、尊重各民族自由选择其所赖以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各民族中的主权和自治权有 第4页 共6页
遭剥夺者,两国俱以欲设法予以恢复。 4、两国在尊重它们的现有义务的同时,力使一切国家,不论大小,胜败,对于为了它们的经济繁荣所必需的世界贸易及其原料的取得享有平等待遇。 5、两国愿意促成一切国家在经济方面最全面的合作,以便向大家保证改进劳动标准,经济进步与社会安全。 6、待纳粹暴政被最后毁灭后,两国希望可以重建和平,使各国俱能在其疆土以内安居乐业,并使全世界所有人类悉有自由生活,无所恐惧,亦不虞匮乏的保证。 7、这样一个自由,应使一切人类可以横渡公海大洋,不受阻碍。 8、两国相信世界所有各国,无论为实际上或精神上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武力。倘国际间仍有国家继续使用陆海空军军备,致使边境以外实施侵略威胁,或有此可能,则和平势难保持。两国相信,在广泛而永久的普遍安全制度未建立之前,此等国家军备的解除,实属必要。同时,两国当赞助与鼓励其他一切实际可行的措施,以减轻爱好和平人民对于军备的沉重负担。 富兰克林·罗斯福 温斯顿·丘吉尔 -《国际条约集》(1934-1944),世界知识出版社,1961年版,第337-338页 2、美国罗斯福总统致国会请对日宣战咨文,1941年12月8日(节录) 副总统,议长,及参议院与众议院诸君: 昨日,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永世不名誉之一日-美国遭受日本帝国海军突然及蓄谋攻击。 美国与该国和平相处,并应日本之请,与该国政府及其天皇谈判,以求维持太平洋和平。 日航空队开始于美属欧胡岛轰炸后一小时,日本驻美大使及其同僚仍向我国务院提出对美国最近文件之复文,此复文虽谓继续现行外交谈判,似属无益,但其内容并未全有威胁或战争或武装攻击之暗示。 ………… 昨日对檀香山群岛之攻击,使美国海陆军遭受严重损失。多数美国人生命已不幸丧失。…… 日本已在整个太平洋区域内从事袭击。昨今两日之事实,无庸赘言,美国民众已决定其意见,并深悉其对我国家之生存及安全之关系。 ………… 余兹请国会宣布于一九四一年十二月七日遭受日本蓄谋非法袭击后,合众国与日本帝国间,已有战争状态存在。 -《中国近代对外关系史资料选辑(1840—1949)》(下卷第二分册),上海人民出版社,1977年版,第161—162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