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推进我县产业转型升级的几点建议
产业经济是现代经济发展中颇具特色的经济组织形式,在发达国家,产业集群十分普遍和成熟。
前些年,产业集群的发展使得温州经济的资源配置优化,区域竞争优势十分明显,已形成了30多个轻工产业集群,极大地提高了产业竞争力,促进了温州区域经济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地价和劳动力成本提高等因素的影响,原有的价格优势不复存在,产业的转型升级问题已成为制约温州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温州赖以实现经济起飞的产业经济发展也遇到了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产业经济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1、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缺乏创新,行业过度竞争
温州企业大多缺乏自主创新能力,技术创新、管理创新、营销创新和品牌创新不够,产品质量档次低、技术含量低、附加值低,基本上属于传统产业领域,投资不多、技术简单、产品易于模仿,跟风投资和盲目生产频现。
不少行业生产能力过剩,缺乏差异化竞争的优势和集体行动的规则,呈现“千军万马过独木桥”的状况。
据经贸委调查表明,认为“行业过度竞争”是影响发展主要问题的占被调查企业的39.5%。
过度竞争导致的直接后果是企业生产经营困难和行业持续处于低利润率状态,影响企业的后续发展能力,严重时会导致其萎缩、消亡。
如温州灯具曾拥有生产企业近2000家、1万多个品种,工业总产值近30亿元,如今所剩无几。
2、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
温州许多产业集群属出口导向型,直接参与国际分工,基本上处于产业价值链的底端;不少劳动密集型产业虽然具有较强的国际竞争力,但主要以跑量为主,过多依靠低价竞争。
长期的低价竞争,既影响对外商的谈判力和出口效益,又屡遭国际贸易摩擦的压制,温州所遭受的国际贸易摩擦数量居全国之首。
另一方面,不少企业为争夺出口订单不惜相互倾轧价格,自食恶果。
出口导向战略的进一步实施,还受到劳动成本更低国家和地区的挤压。
人民币升值和美国金融风暴的影响,更是让许多艰难度日的温州外贸企业陷入利润低谷、资金困境和“赖账”风波中。
3、公共政策支持体系尚不完备
目前浙江省和温州市各级政府对产业的转型和升级都非常重视,研究采取了一些支持性的政策措施。
但政府部门对如何促进产业集群发展的研究还不够深,公共政策框架还不够清晰,扶持措施还不够到位。
温州迄今尚未有发展产业集群的专项规划,尚未形成可操作性强的法规保障和扶持政策体系,亟须取得实质性突破,以形成更完善的制度环境。
此外,还有一些产业集群时有环保和安全问题发生,如平阳水头的制革、苍南的再生棉等,因环保问题导致了产业的衰退。
4、受限于土地资源和人力资源短缺
温州目前人均耕地只有0.02公顷,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可用于工业发展的土地越来越少。
如今企业征地指标少、价格高,对中小企业的发展极为不利。
此外,温州众多中小企业是在家庭作坊、家庭工厂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许多企业老板的观念和管理水平跟不上经济发展要求,相当多的企业机制落后,引不进人才,留不住人才,招工难,“技工荒”成为许多企业的一大病痛。
二、推进产业转型升级的对策和建议
1、政府要转变职能,加强引导,加快创新、创业、创优,将传统产业向高新技术产业转变,以高新技术改造提升传统产业,将培育创新型产业集群作为促进产业结构转型升级的重要途径,积极发展装备制造业和先进临港重化工业,培育发展新能源、新一代移动通信、生物医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
通过招商引资联合世界500强企业,引进高新技术、高级人才和先进管理理念,改变温州单纯“走出去”的经济发展模式,积极探索“引进来”,进一步增强产业集群的实力和创新能力,提高区域经济的竞争力。
2、以强化自主创新能力为核心,以“特色产业化、产业特色化、特色产业规模化”为突破口,大力发展循环经济,着力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主导特色产业群,改造提升电气、合成革、服装、制鞋等传统特色产业,着力打造机械装备、石化、电气、汽摩配、鞋革、服装、泵阀、印刷包装等产业集群,推动产业科学化、集约化和可持续发展。
3、全力走由“数量经济”到“质量经济”再到“品牌经济”的扩张提升之路,鼓励企业加强同国际知名企业进行技术和品牌合作,走国际化道路。
在继续扶持企业品牌建设的同时,更加注重打造和提升城市品牌,只要城市品牌上去了,所有企业的品牌价值都能得到提升。
4、大力发展品总部经济,以正在启动的杨府山总部经济园和各地的总部基地为依托,吸引在外温州人和国内外知名企业把总部迁到温州;制定细化方案与配套政策,鼓励行业龙头企业整合重组;完善城市规划、制定政策体系、加快基础建设、优化配套服务等作为发展总部经济的重要保证。
品牌经济和总部经济作为现代产业链的制高点,不仅对优化产业结构、提升产业水平、加快工业化进程具有较强的推动作用,而且还会带动中介服务、商贸、旅游、会展等众多行业的发展,对完善城市功能,增强城市综合竞争力和区域辐射力具有重要意义。
5、大力引进和加快培育创新型企业人才,实施企院联姻,使科技成果最大程度、最快时速转化为生产力。
同时,要重视保护“新温州人”的合法权益,提高最低工资标准,解决企业的“技工荒”、招工难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