婚姻中的政治经济学
我的一个发小,大专毕业后回到山西祁县某电信运营商做柜员,早就到了适婚年龄却一直单着,父母为此焦虑了好多年。
她自身条件不差,甚至可以说很好。
父亲在铁路局供职,两个姐姐已出嫁。
三姐妹中她最漂亮。
谈过两个,都不合适。
人们议论,她眼界太高。
我曾经拜托朋友张青请她帮忙物色一个有缘人给我的
发小。
她在政府机关工作,人脉广一些。
了解基本情况之后,张青问,“这个姑娘有正式工作吗?”
所谓正式工作,在我老家人看来就是能一辈子吃财政饭,要么在事业单位,要么当公务员。
张青告诉我实情,现在男方家庭对女方也有要求,公务员和教师最受欢迎。
如果女方没有正式工作,按照平等交易原则,自然你也很难拥有选择相当条件的权利。
所以,我的这位漂亮发小,在太原读完大专,托关系在运营商那里谋到一份合同制差事,但是在找对象这件事情上仍然毫无优势可言。
如果是公务员,相亲就会一路被开绿灯吗?也不一定。
李军大学毕业后回到县城,考进统计局当公务员。
统计
局业务量有限,想升个科长,都要挤破头。
它不是关系政经命脉的部门,缺乏想象空间。
对一个男生而言,平淡无奇的一生很可能就此注定。
刚参加工作的头两年,有人给李军介绍女朋友。
有一姑娘在他面前停下脚步,态度暧昧又语焉不详。
他明白了。
对方在犹豫。
虽然他有稳定工作,但父母都是农民,短时间无力在县城买房。
对于姑娘们来说,“美国梦”在县城不仅没有样本,甚至难得听说,有的只是继承、延续家族亨运。
就在姑娘举棋不定的片刻,李军的工作发生了变动。
他靠自己的努力考进了当地的工商系统。
虽然上任地点是某个镇上而不是县城,但相比统计局,工商所听起来更有魅力。
这回姑娘乐了,婚后不久他们便为人父母。
李军羡慕的是张青两口子那样的生活。
同在一座县城,张青与老公婚前是同学,而且两人都是公务员,双方父母家庭小康。
所以房子是男方置办的,他们基本负责小家开支即可。
结婚当年俩人就买了辆非常耗油的二手越野车,每年有一次跨省旅游计划。
在李军眼中,这就是理想中的县城生活。
但是张青却跟我诉苦,因为两口子都是公务员,背负了太多双方家庭关系链的负担。
俗称托关系办事。
为此,俩人时而爆发口角,原因就是张青的家族比较庞大,总有亲戚上门要求办事。
一个远房亲戚家孩子要领证结婚,因为排队人太多,等
不及,托张青父亲来说情,希望她找关系帮忙可以快点领证。
她跟爱人帮助过真正遇到困难的亲友。
更多时候却收到类似令人语塞的要求。
但是那又怎样,她和爱人每次都硬着头皮笑脸相迎。
因为谁也没法保证,哪一天自己就遇到难事,说不定也需要找别人托关系。
每念及此,她就觉得自己对县城生存法则了然于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