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乐居村

乐居村

前言

世界上有了人类便有了文化,文化是人类从适

应到利用、改造自然环境的过程中形成、发展的。在

一定的地域空间中,人、文化、环境共同构成人类活

动的地域文化系统,三者是三位一体的有机整体。

大乐居村是彝族聚落,在人、文化、环境相互作用中

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微地域文化系统。 ‘

大乐居村隶属昆明市西山区团结乡,位于昆明

市西部,距昆明市4JD多公里,是典型的彝族聚落

村。大乐居海拔2000-2400米,聚落分布于山地坝

子内的小山上,其相对高度为100米左右,地貌类

型属石灰岩山地,气候为暖温带,植被以次生林为

主,有少数滇青纲、栎、栲,属落叶阔叶林,土壤为黄

红壤。该区主要河流为豹子箐,民居建在山坳间小

坝的山地阳坡,居民为彝族,大约100多户,

600-700人。该村落呈东北——西南走向。

一大乐居文化景观

“文化景观是地球表面文化现象的复合体,它

反映了一个地区的地理特征”。它由物质文化景观

和非物质文化景观构成。

(一)大乐居物质文化景观

1.聚落布局

该村空间层次的划分,清楚地体现在聚落布局

上,以取得最好的环境对应和心理安慰。同时还要

满足生产生活需要以及防御械斗能力。“上面宜牧、

中间宜居、下面宜农”形成彝族聚落布局的显著特

点。这种布局充满着一种有机的自然主义色彩和精

神,充满一种内在的生命力。这种生命力源自它与

周围自然环境的融合、协调和统一,使聚落与自然

环境成为一个整体。大乐居村坐落在山区小坝的山

坡偏下之处,大致呈东北——西南走向,有一定的

相对高度,视野开阔,这种取中的布局有利于农业

和牧业的发展,同时离水源较近,符合彝族传统的

心理特点。大乐居村无寨门和中轴线,但是它有以

本主庙和西华寺为主的中心点,在此,值得注意的

一点就是:通往中心点的道路与本村其他路面相

比,显得较为平坦宽敞。

2.建筑风格

“一颗印”是大乐居彝族的显著建筑风格。它由

土掌房围合封闭的形式与坡顶建筑相结合,同时吸

收了一些汉族民居建筑特色。院落由正房及耳房组

成,瓦顶土墙,平面和外观方正如印,故称“一颗

印”。通常正房三间,两边为耳房,均为二层。正房对

面是大门,与耳房紧密相接,结构紧凑。院落正中是

段如婷,郭强:大乐居村地域文化系统浅析

·101·

天井,用石板结实的镶出来,形方正,约3平方米,

天井两侧有台阶直通正房。“一颗印”建筑平面紧

凑,属于我国最小的四合院,即山地四合院。此外,

“一颗印”民居的适应性较强,所使用的建筑材料全

是当地产的天然材料,如土、木、石、草、谷糠等,使

建筑成为自然环境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整个建筑

在拙扑中透出了顽强的生命力。

3.土地利用方式

大乐居彝族的土地利用,充分体现在聚落布局

的“上面宜牧,中间宜居,下面宜农”的特点。这样很

自然地将土地空间划分成三个层次:坝区临近水

源,聚热条件好,土壤肥沃,宜从事农业生产,大乐

居村民把坝区辟为农田,种植水稻、蔬菜;近坝山坡

为民居建筑;“上面”一般是果林地、玉米地,离村寨

较远的地方则辟为牧场。寺庙建在村顶中央,民居

以此为中心向两边排开。本村目前用的是自来水,

在没有装水管前,使用的是用石头砌成的的蓄水池

里的天然地下水,当地人称为箐箐水。

(二)非物质文化景观

1.生活方式

大乐居村民的饮食以米饭为主。无论男女老

少,都喜欢饮茶多以小罐烘烤至脆香,再人沸水,其

味香浓。大乐居彝族有一日三餐的习惯。在大乐居

村中的劳动分工似乎约定俗成,有男子、女子和老

少之分。成年男女一般吃过早饭便出外劳动,男子

进行重体力劳动,女子进行轻体力劳动,而老年和

少年进行辅助性劳动。

2.风俗习惯

大乐居村是以“一颗印”为中心的父系制大家

庭,家族姓氏以李姓为主,其他还有金、毕等,同时

又以大家庭为中心分为许多小家庭,即儿女结婚后,

在家庭内部不另立门户,但是经济独立,财产私有,

表现为一户多灶,分灶而食。

姻婚是一夫一妻制,婚恋自由,并且能与外族通

婚。解放前有抢婚习俗。在丧葬方面,一般为土葬。

大乐居村的节庆以春节、清明节、端午节、七月

半、中秋节、重阳节、冬至节等节日为主,根据对大

乐居村一位老人的调查得知,该村在节庆方面与其

它地方有不同之处,表现在,本村一年只在农历七

月半上一次坟,而清明节却是本村青年男女自发组

织各种娱乐活动,为青年的自由恋爱创造机会。 ’ 3.宗教信仰

大乐居彝族的宗教信仰,从总的方面来说基本

上处于原始宗教的发展阶段(本主教),但也深受汉

文化的影响而建有佛教寺庙(西华寺)。本主教是道

教的一种形式,不同的地区有不同的崇拜对象,本

村主要崇拜猪神、鸡神,此外也有图腾崇拜,表现为

各家大门上挂有山羊角,以示吉祥如意和辟邪,大

门门板上有阴阳八卦图以及“六畜兴旺、五谷丰登”

之类的字样,以求粮食丰收,牛羊兴旺。

宗教建筑坐落在村顶为本村的中心,分为上下

两层,上层为佛教寺庙,下层为本主教寺庙,逢初

一、十五村民们来此上香。庙周围有一片原始森林,

其中有一棵参天古树,被视为神树,以代表“龙”,树

下有“祭龙”的一块空地。

本村无“毕摩”和“苏业”,即专业的宗教职业者,

婚丧嫁娶的择日及吉凶的占卜,需到外村请巫师。

4.语言文字

该村老人、中年人在交流中基本用彝族话,而

青年、小孩大多说汉话写汉字,彝族文字遗留很少。

二大乐居文化生态 ’

“文化生态是应用生态学的观点研究人与自然

环境之间的相互关系,即研究自然地理环境在文化

发展中的作用,也研究人的文化对自然地理环境的

影响。” .

首先从环境对文化发展的作用来看,大乐居村

的土地利用方式和建筑风格就深刻的打上了当地

自然地理环境的烙印。具体来看,该村的坝区水热

条件较好,适合从事农业生产种植水稻,蔬菜;而海

拔较高的地方,受水热条件的限制,多开辟为牧场,

为了节约耕地,方便农牧,增强防御械斗的能力,村

落就集中布局在近河谷的向阳山坡。大乐居村彝族

“一颗印”的建筑受环境影响也相当明显,是彝族传

统的“土掌房”与汉族民居相结合的产物。这种建筑

形式小巧,适应性强,很适合云南的气候和农村生

产生活的需要。其表现如下:第一,该建筑所使用的

全是当地的天然材料,土、木、石、草、谷糠等,使建

筑成为自然景观的一个组成部分,建筑在拙朴中透

露出了顽强的生命力。第二,“一颗印”建筑平面紧

凑,占地面积小,适应性强。第三,“一颗印”民居墙

身高厚,挡住了高原的强光直射,有利于防风避暑。

接下来,我们就从文化活动对环境的作用人手

分析大乐居村的文化生态情况。根据观察我们发

现,该村除了其中心点——寺庙周围的森林保护的

较为完好之外,其他山地的森林均遭到了破坏,覆 盖率较低,多为一些人工次生林。这种现状说明当

地人民的经济活动已经深刻影响到了自然环境。此

外,大乐居村的经济文化活动对环境的另一个重要

影响就是当地的沙场剧增。根据调查得知,沙场作

为该村的集体副业之一,在各家各户的经济收入中

占有较大的比重。但是,沙场在给村民带来巨大财

富的同时,也带来了较大的环境问题。由于当地大

量挖沙,途经之路到处尘土飞扬,对农作物的生长

造成不利影响。总之,由于当地人民对植被的乱砍

滥伐和对沙石的过度开采,所造成的环境影响是不

可忽视的。因为它将会带来一系列的严重后果,如

土地质量下降,水土流失,环境污染等。这种短期的

经济行为应该在有关部门的指导下加以控制。

三大乐居文化扩散

大乐居村深处昆明远郊,群山阻隔形成一个相

对孤立的区域文化系统。为什么大乐居村会形成一

个孤立的不连续的文化系统呢?下面我们从该文化

系统的文化源地及文化扩散过程来分析。

(一)文化源地

据了解该村是从拓东城迁移而来。公元765年

第三任云南王阁罗凤派他的长子凤伽异,经过周密

的调查,认为今昆明市南边一带“山河可以作为屏

障,川陆可以养人民”。于是便用两年的时间,进行

规划和施工,筑起了拓东城,并以此为重镇统地爨

部诸蛮。当年拓东城的范围是:东至今五里多,西至

今得胜桥盘龙江岸。南至今天台,北至今东风东路。

(二)文化扩散过程

南诏统一云南后经济有了较大发展,其中重要

的原因是唐朝先进生产技术与文化的直接或间接的

影响,以及南诏采取大规模的移民措施。由于诸蛮部

落之间交错杂居,在相互的交流融汇中形成了新的

人群共同体,即今彝族。估计大乐居村的彝族先民就

是在南诏以后从拓东城滇池边迁移至此地的。

经过长期的历史发展,大乐居村很少受其他文

化的影响而保持了较为完整的地域文化系统。其主

要原因是受到自然环境的阻碍,但它并不是完全不

受其他文化扩散的影响,它在发展过程中与不同的

文化相接触(如白族文化、汉文化),经过一段时间

的相互采纳、适应,彼此发生改变,导致大乐居村成

为一个具有混合色彩的地域文化系统,主要表现在

宗教、建筑、礼俗、服饰等方面,具体情况将在文化

整合中作阐述。

’ 四大乐居文化整合

文化与社会文化环境的关系也就是地域文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