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安徽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的分析与思考党的十六大指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必须大力发展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
发展文化产业是市场经济条件下繁荣社会主义文化、满足人民群众精神文化需要的重要途径。
完善文化产业政策,支持文化产业发展,增强我国文化产业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
”为解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科学制定文化产业发展总体规划、完善文化产业政策、促进文化产业发展。
省统计局在省委宣传部和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下,研究并确定了《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及《安徽省文化产业统计调查方案实施细则》,于今年上半年在全省范围内组织了文化产业统计调查。
通过这次全面调查,初步摸清了我省文化产业发展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理清了发展的思路。
现根据调查资料,对我省文化产业发展情况做如下初步分析。
一、文化产业的内涵及包括范围文化产业活动与人们的社会生活、经济生活密切相关。
它是涉及多行业、跨部门的一个交叉集合体。
目前,文化产业的内涵与外延还处在一个比较模糊状态,国内专家、学者对此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认识。
文化产业的范畴之所以存在不确定因素,是由于文化的辐射力和市场的互渗性、共生性所决定的。
当今世界,文化与经济相互渗透,产业与产业之间相互渗透,文化消费拉动物质消费,物质消费包含文化消费,你中有我,我中有你,致使文化产业范畴的界定困难,给文化产业的统计带来了一定的难度。
对文化产业范围的界定现存在着三种观点。
一是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即各文化系统的文化产业活动单位的集合,包括新闻出版、文化艺术、广播电影电视、体育等,称之为“窄派”,也就是通常意义上的“小文化”概念;二是在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的基础上,增加教育,称之为“中派”;三是既包括传统概念上的文化事业,还包括教育、文化、娱乐、博览、摄影、广告装潢设计、园林绿化等以及与此相关的物质性生产活动的集合,称之为“宽派”,也即通常意义上的“大文化”的概念。
我省此次文化产业调查,其内涵是按“大文化”的概念来界定的,将文化产业定义为:从事文化产品的生产、流通和提供文化服务的经营性活动的行业总称。
其特征是以产业作为手段来发展文化事业,以文化为资源来进行生产经营,向社会提供文化产品和服务,以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生活需要。
但在文化服务业中不包括作为政府部门的生产活动,如文化厅、出版局、宣传部等。
具体包括范围见附后说明。
二、文化产业的发展现状长期以来,文化在人们的认识中一直是事业性质,只有社会属性,而没有商品属性,作为一个产业来发展是近几年的事。
安徽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特别是1996年以来,多次召开文化产业工作会议,组织文化产业调研,并出台了一系列加快文化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文化产业有了较大的发展。
到目前为止,我省文化产业门类齐全、初具规模,在国民经济发展中的地位日渐重要,成为新的经济增长点。
1.文化产业发展迅速,总量不断增加据调查,2002年全省文化产业增加值达到137亿元(大文化口径,下同),按可比价计算,比上年同期增长16.9%,比同期国内生产总值增长快8个百分点;占GDP比重为3.8%,比上年提高0.2个百分点,接近发达省份水平。
其中,文化用品制造业实现增加值19.2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7.6%,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14%;文化用品贸易业实现增加值10.83亿元,比上年同期下降5.6%,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9%;文化服务业,包括广播电影电视、文化艺术、教育、体育等,实现增加值106.97亿元,比上年同期增长18.3%,占文化产业增加值的比重为78.1%。
分产业看,在文化用品制造业中,印刷业增加值5.64亿元,占文化产业的4.1%;体育用品制造业增加值1.4亿元,占1%;玩具制造业增加值2.5亿元,占2.1%;其他类文体用品制造业增加值5.64亿元,占4.1%;工艺美术品制造业增加值2.45亿元,占3.9%,这些构成了文化用品制造业的主体,除此之外,文化用品制造业还包括记录媒介的复制、文化用品制造(仅指文具、本册、笔制造、教学标本和模型及其他文化用品如各种棋牌等生产)、手工纸制造等。
在文化用品贸易业中,文化用品批零业增加值1.16亿元,占文化产业的1.8%;图书报刊批零业增加值5.81亿元,占9.2%;计算机软件及办公设备零售业增加值2.78亿元,占4.4%;其他类主要是指古玩字画、音像制品、集邮商店及花店等,实现增加值0.88亿元,占1.4%。
在文化服务业中,教育业是“大哥大”,创造增加值74.09亿元,占文化产业的54.1%;旅游业(仅指直接为游客提供服务的各类旅行社和旅游公司等行业的生产)增加值7.49亿元,占5.5%;广告业增加值6.21亿元,占4.5%;文化艺术业,包括艺术、出版、文物保护、图书馆、档案馆、群众文化和新闻等,创造增加值6.92亿元,占5.1%;广播电影电视业增加值3.58亿元,占2.6%;体育业,仅指各种室内、外体育活动以及对进行这些活动场所和实施的管理等,实现增加值2.7亿元,占1.97%;园林绿化业,主要指公园、动物园和植物园等活动,实现增加值2.38亿元,占1.7%;自然保护区和风景名胜区管理业增加值1.27亿元,占0.9%。
2.文化产业基础设施初具规模,积聚了进一步拓展的条件国民经济核算体系所依据的是宽泛的生产理论,该理论表明任何生产都离不开劳动和资本的投入。
文化产业尽管在多数年份是作为消费性事业单位来发展的,但经过建国五十多年的建设,已形成了一定的基础。
一是建立了一支数量可观的队伍。
2002年全省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的从业人员已近60万人,其中:专业技术人员达47.25万人。
若考虑从事文化用品制造和流通活动的从业人员,全省文化产业的从业将近百万人。
2002年全省普通高校专职教师2.11万人,普通中等学校专职教师20万人。
各类成人教育教职工人数达2.04万人,其中专职教师0.62万人。
文化事业从业人员1.28万人。
广播电影电视职工人数达到1.7万人。
发展势头较为迅猛的娱乐机构2001年已发展到5141个,从业人员2.09万人。
二是具备了一定规模的生产能力。
2002年全省普通高等学校62所,比上年增加10所,在校学生达到33万人以上。
普通中等学校4588所,比上年增加10所,在校学生达到464.32万人。
各类成人学校13804所,在校学生达到38.15万人。
全省文化事业机构有2255个,国有和集体剧团全年演出1.26万场,国内演出观众达到1160.8万人次。
各类群众艺术馆、文化馆站1893个,共举办展览2959个,组织文化活动5586次,举办训练班2518次,结业9.6万人次。
全省公共图书馆84个,总藏量791.8万册,书架总长度153千米。
各类博物馆、文物机构136个,藏品85820件,参观人数34.2万人次。
广播电台15座,发射台及转播台23座,发射功率527千瓦,广播人口覆盖率达到95.4%。
电视台17座,发射台及转播台230座,发射功率335.6千瓦,电视人口覆盖率达到94.9%。
广播节目制作时间为133256小时,其中服务性的为29388小时。
电视节目制作时间为44215小时,其中服务性的为17076小时。
全省图书总印数27822万册,总印张数140010万印张;杂志总印数6161万册,总印张数16696万印张;报纸总印数70819万份,总印张数144237万印张。
三是积累了相当的物质基础。
2002年全省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27.90亿元,占基本建设投资额的6.6%;当年新增固定资产20.31亿元,占6.8%。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基本建设投资完成额0.9亿元,当年新增固定资产0.76亿元。
2002年全省教育、文化艺术和广播电影电视业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4353万元,占更新改造投资额的0.2%。
印刷业、记录媒介的复制业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6099万元,占更新改造投资完成额的0.3%。
据文化主管部门的调查,2001年末全省文化演艺业资产总额达到10.66亿元,固定资产净值为8.8亿元;全省广播电影电视系统拥有净资产18.31亿元,其中事业基金2.93亿元、固定基金13.89亿元、专用基金1.16亿元。
截止2002年底全省共有图书出版社10家,资产总额达到6.6亿元;音像电子出版社6家,总资产2223万元;全省共有报社101家,固定资产达到6.57亿元;全省共有期刊社183家,固定资产达到1亿元。
2002年全省各类印刷企业6152家,年末资产总额达到59.7亿元。
3.城乡居民消费不断增加,成为拉动文化产业不断发展的强劲力量任何社会生产规模之所以能得以不断扩大都有赖于消费的不断扩张。
改革开放以来,人民生活水平不断提高,生活质量不断改善。
特别是近年来,在中国总体达到小康社会后,人民群众日益增长文化需求成为拉动经济增长的有生力量,也为文化产业化快速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2002年全省国内生产总值3569.1亿元,最终消费占到63.4%。
其中,城乡居民消费占到51.4%;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分别达到57.3%和37.8%,拉动经济增长的百分点分别为5.1和3.4,由此可以看出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三驾马车”之一的消费需求的巨大作用。
2002年全省城镇居民娱乐教育文化服务支出人均479.63元,中等以上收入户人均文化服务消费支出超过全省平均水平,最高收入户人均达到1038.24元。
全省农村居民人均文教娱乐用品及服务支出159.16元,比上年增长5.8%,在生活消费支出的份额占到10.8%,比上年提高0.1个百分点。
三、我省文化产业存在的问题虽然我省文化产业已具有一定的规模,也具备了进一步发展的基础。
但长期以来,我国一直把“文化”作为消费性事业来发展,只要一提起“文化”就是“投资”、就是“赔钱”。
由于文化事业的“非产业观”,大家只注重文化的社会效益,不重视它的经济效益。
受此传统观念的影响,实际工作当中更注重文化事业的发展,轻文化产业发展的倾向普遍存在;过分强调意识形态的特殊性,忽视其经济效益和产业属性,以及对经济的渗透和辐射功能。
因此,传统文化企业大多被视作行政机构的附属物,经费自给率低,市场化程度不高,积累有限,自我扩张能力差,导致机构分散,重复建设、效益低下,“小”、“散”、“乱”特征明显。
加之,我国传统的文化事业单位是建立在计划经济基础上,受到行政“条条”和“块块”约束,在经济转轨过程中,市场优化配置资源的作用不能得到有效发挥,资源重组困难重重,难以适应市场化运作。
这些因素,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
我省也不例外,除体制和观念上的因素外,其发展缓慢还与我省经济发展水平不高有着直接的关系。
现阶段,我省文化产业发展主要存在以下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