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数列的全章复习与巩固
【学习目标】
1.系统掌握数列的有关概念和公式;
2.掌握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概念、性质、通项公式与前n项和公式,并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
3.了解数列的通项公式na与前n项和公式nS的关系,能通过前n项和公式nS求出数列的通项公式na;
4.掌握常见的几种数列求和方法.
【知识网络】
【要点梳理】
要点一:数列的通项公式
数列的通项公式
一个数列{}na的第n项na与项数n之间的函数关系,如果可以用一个公式()nafn来表示,我们就把这个公式叫做这个数列的通项公式。
要点诠释:
①不是每个数列都能写出它的通项公式。如数列1,2,3,―1,4,―2,就写不出通项公式;
②有的数列虽然有通项公式,但在形式上又不一定是唯一的。如:数列―1,1,―1,1,…的通项公式可以写成(1)nna,也可以写成cosnan;
③仅仅知道一个数列的前面的有限项,无其他说明,数列是不能确定的。
通项na与前n项和nS的关系: 数列的通项11,(1),(2)nnnSnaSSn
通项公式
等差中项
前n项和公式 等差数列 性质
通项公式
等比中项
前n项和公式 等比数列 性质 数列
数列前n项和 数列的递推公式
应
用
2 任意数列{}na的前n项和12nnSaaa;
11(1)(2)nnnSnaSSn
要点诠释:
由前n项和nS求数列通项时,要分三步进行:
(1)求11aS,
(2)求出当n≥2时的na,
(3)如果令n≥2时得出的na中的n=1时有11aS成立,则最后的通项公式可以统一写成一个形式,否则就只能写成分段的形式。
数列的递推式:
如果已知数列的第一项或前若干项,且任一项na与它的前一项1na或前若干项间的关系可以用一个公式来表示,那么这个公式就叫做这个数列的递推公式,简称递推式。
要点诠释:
利用递推关系表示数列时,需要有相应个数的初始值,可用凑配法、换元法等.
要点二:等差数列
判定一个数列为等差数列的常用方法
①定义法:1nnaad(常数){}na是等差数列;
②中项公式法:122(*){}nnnnaaanNa是等差数列;
③通项公式法:napnq(p,q为常数){}na是等差数列;
④前n项和公式法:2nSAnBn(A,B为常数){}na是等差数列。
要点诠释:对于探索性较强的问题,则应注意从特例入手,归纳猜想一般特性。
等差数列的有关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nmaanmd-
(2)若*()mnpqmnpqN、、、,则mnpqaaaa;
特别,若2mnp,则2mnpaaa
(3)等差数列na中,若*mnpmnpN、、(、、)成等差数列,则mnpaaa、、成等差数列.
3 (4)公差为d的等差数列中,连续k项和232,,kkkkkSSSSS,… 组成新的等差数列。
(5)等差数列{}na,前n项和为nS
①当n为奇数时,12nnSna;12nSSa奇偶;11SnSn奇偶;
②当n为偶数时,122()2nnnaaSn;12SSdn偶奇;212nnaSSa奇偶。
(6)等差数列{}na,前n项和为nS,则mnmnSSSmnmn(m、n∈N*,且m≠n)。
(7)等差数列{}na中,若m+n=p+q(m、n、p、q∈N*,且m≠n,p≠q),则pqmnSSSSmnpq。
(8)等差数列{}na中,公差d,依次每k项和:kS,2kkSS,32kkSS成等差数列,新公差2'dkd.
等差数列前n项和nS的最值问题:
等差数列{}na中
① 若a1>0,d<0,nS有最大值,可由不等式组100nnaa来确定n;
② 若a1<0,d>0,nS有最小值,可由不等式组100nnaa来确定n,也可由前n项和公式21()22nddSnan来确定n.
要点诠释:等差数列的求和中的函数思想是解决最值问题的基本方法.
要点三 :等比数列
判定一个数列是等比数列的常用方法
(1)定义法:1nnaqa(q是不为0的常数,n∈N*){}na是等比数列;
(2)通项公式法:nnacq(c、q均是不为0的常数n∈N*){}na是等比数列;
(3)中项公式法:212nnnaaa(120nnnaaa,*nN){}na是等比数列.
等比数列的主要性质:
(1)通项公式的推广:nmnmaaq
4 (2)若*()mnpqmnpqN、、、,则mnpqaaaa.
特别,若2mnp,则2mnpaaa
(3)等比数列na中,若*mnpmnpN、、(、、)成等差数列,则mnpaaa、、成等比数列.
(4)公比为q的等比数列中,连续k项和232,,kkkkkSSSSS,… 组成新的等比数列。
(5)等比数列{}na,前n项和为nS,当n为偶数时,SSq偶奇。
(6)等比数列{}na中,公比为q,依次每k项和:kS,2kkSS,32kkSS…成公比为qk的等比数列。
(7)若{}na为正项等比数列,则{log}ana(a>0且a≠1)为等差数列;反之,若{}na为等差数列,则{}naa(a>0且a≠1)为等比数列。
(8)等比数列{}na前n项积为nV,则(1)21(*)nnnnVaqnN
等比数列的通项公式与函数:
11nnaaq
①方程观点:知二求一;
②函数观点:111nnnaaaqqq
01qq且时,是关于n的指数型函数;
1q 时,是常数函数;
要点诠释:
当1q时,若10a,等比数列{}na是递增数列;若10a,等比数列{}na是递减数列;
当01q时,若10a,等比数列{}na是递减数列;若10a,等比数列{}na是递增数列;
当0q时,等比数列{}na是摆动数列;
当1q时,等比数列{}na是非零常数列。
要点四:常见的数列求和方法
公式法:
如果一个数列是等差数列或者等比数列,直接用其前n项和公式求和。
5 分组求和法:
将通项拆开成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相加或相减的形式,然后分别对等差数列和等比数列求和.如:an=2n+3n.
裂项相消求和法:
把数列的通项拆成两项之差,正负相消,剩下首尾若干项的方法.一般通项的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
若1()()naAnBAnC,分子为非零常数,分母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的两项积的形式,
则)11(1))((1CAnBAnBCCAnBAnan,如an= 1(1)nn111nn
错位相减求和法:
通项为非常数列的等差数列与等比数列的对应项的积的形式:nnncba, 其中 nb是公差d≠0等差数列,nc是公比q≠1等比数列,如an=(2n-1)2n.
一般步骤:
nnnnncbcbcbcbS112211,则
1211nnnnnqSbcbcbc
所以有13211)()1(nnnncbdccccbSq
要点诠释:求和中观察数列的类型,选择合适的变形手段,注意错位相减中变形的要点.
要点五:数列应用问题
数列应用问题是中学数学教学与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解答数学应用问题的核心是建立数学模型,有关平均增长率、利率(复利)以及等值增减等实际问题,需利用数列知识建立数学模型.
建立数学模型的一般方法步骤.
①认真审题,准确理解题意,达到如下要求:
⑴明确问题属于哪类应用问题;
⑵弄清题目中的主要已知事项;
⑶明确所求的结论是什么.
②抓住数量关系,联想数学知识和数学方法,恰当引入参数变量或适当建立坐标系,将文字语言翻译成数学语言,将数量关系用数学式子表达.
③将实际问题抽象为数学问题,将已知与所求联系起来,据题意列出满足题意的数学关系式(如函数关系、方程、不等式).
要点诠释:数列的建模过程是解决数列应用题的重点,要正确理解题意,恰当设出数列的基本量.
【典型例题】
6 类型一:数列的概念与通项
例1.写出数列:15,103,517,267,……的一个通项公式.
【思路点拨】从各项符号看,负正相间,可用符号(1)n表示;数列各项的分子:1,3,5,7,……是个奇数列,可用21n表示;数列各项的分母:5,10,17,26,……恰是221,231, 241,251,…可用2(1)1n表示;
【解析】通项公式为:221(1)(1)1nnnan.
【总结升华】
①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求数列中第n项与项数n之间的数学关系式。如果把数列的第1,2,3,…项分别记作(1)f,(2)f,(3)f,…,那么求数列的通项公式就是求以正整数n(项数)为自变量的函数()fn的表达式;
②通项公式若不要求写多种形式,一般只写出一个常见的公式即可;
③给出数列的构造为分式时,可从各项的符号、分子、分母三方面去分析归纳,还可联想常见数列的通项公式,以此参照进行比较.
举一反三:
【变式1】数列:1,58,157,924,……的一个通项公式是( )
A.2(1)21nnnnan B.(3)(1)21nnnnan
C.2(1)1(1)21nnnan D.(2)(1)21nnnnan
【答案】采用验证排除法,令1n,则A、B、C皆被排除,故选D.
【变式2】给出数表:
1
2 3
4 5 6
7 8 9 10
… … … …
(1)前m行共有几个数?
(2)第m行的第一个数和最后一个数各是多少?
(3)求第m行的各数之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