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反应如何处置
一、常见反应:
1.发热反应:是最常见一种反应,主要表现为发热、发冷、寒战,
轻者在38℃左右,重者达40℃以上,停止输液后数小时可自行恢复正常,并伴有头痛、恶心、呕吐、心率增快等全身症状,常因输入致热原物质引起。
2.血清样反应:通常于用药7—10小时(速发型1—0.5小时)发生,
其症状有发热、关节疼痛、皮肤荨麻疹和其他皮疹,全身淋巴结肿大,血中嗜酸性粒细胞增多,短暂性蛋白尿等,严重者可发生血管神经性水肿、脑水肿、肺水肿、喉头水肿。
3.过敏性休克:通常在用药后数秒钟即可发生,亦有在数分钟至半
小时发生,此为速发型变态反应,多发生于重复用药者,亦有发生于连续用药过程中,表现大汗淋漓,四肢厥冷,呼吸困难,发绀,血压下降,甚至昏迷等。
此型过敏多发生在高敏患者身上,抢救不及时易导致死亡,从而发生严重的医疗纠纷。
4.循环负荷过重(心衰、肺水肿)反应:由于输液过快或短时间内
输入过多液体所致。
主要表现为呼吸困难、气急、胸闷、心悸、咳嗽、咳泡沫样痰,双肺听诊出现湿啰音等。
5.血管迷走性晕厥:俗称晕针,主要发生在体虚、精神紧张、焦虑
等患者身上,因周围血管扩张,阻力突然降低,脑血流量减少所致。
表现有突然出现头昏、眼前发黑、面色苍白、出冷汗、恶心、继而晕厥,意识模糊或丧失,血压下降,脉搏缓慢。
此型反应易
和过敏性休克相混淆,但此反应愈后良好,短时间内可自行恢复。
与过敏性休克不同,后者如不及时处理呈进行行加重。
6.双硫仑样反应:用药期间饮酒或酒后用药导致。
相关药物有头孢
类、咪唑类、喹喏酮类、酮康唑、呋喃唑酮、氯霉素及甲苯磺丁脉、格列本,笨乙双胍等降糖药。
临床表现有:胸闷、气短、喉头水肿、口唇发绀、呼吸困难、心率增快、血压下降、四肢乏力、面部潮红、多汗、失眠、头痛、恶心呕吐、眼花、嗜睡、幻觉、意识恍惚、甚至休克,血压下降至60-70/30-40mmHg,甚至意识丧失,导致死亡。
此反应易误诊为普通的药物过敏性休克、急性冠脉综合症、心衰等,其反应严重程度与应用药物的剂量、饮酒量呈正比。
其作用机制:双硫仑与乙醇联用时可抑制肝脏中的乙醛脱氢酶,使乙醇在体内氧化为乙醛后,不能再继续分解氧化,导致体内乙醛蓄积而产生上述一系列反应。
而上述的许多药物具有与双硫仑相似的作用,故称之为双硫仑样反应,近年来因双硫仑样反应导致的死亡案例时有发生,值得警惕。
二、原因:
1、药物因素:微粒进入人体后可引起热原反应、过敏反应,特别是中药制剂,微粒较多。
多种药物混合静点,不合理配伍,导致药物有沉淀物出现,成为致热原,过敏原。
2、微生物污染:由于装药器具破损等因素。
3、操作因素:消毒不严密,致微生物等污染药物、液体及注射部
位。
4、个体差异:有过敏体质、免疫功能紊乱,导致对多种药物过敏。
5、室温过冷:导致输入体内液体过凉,引起血管壁痉挛所致。
6、询问病史不详:对患者以往用药过敏史、饮酒史等不详。
三、预防:
1、尽量减少输液中多种药物配伍,特别是中西药混用,多种药物配伍易造成微粒形成,热原叠加,增加输液反应机率。
注意配伍禁忌。
2、严格执行操作流程,执行查对制度。
3、选择合适的液体,掌握输液速度,特别是高龄、原有心肺病变者,药液应现用现配。
4、仔细询问以前药物过敏史,特别是对高敏体质病人。
5、注意室内温度,如液体过凉,应加温再用。
6、有无饮酒史,包括含酒饮料。
四、处置:
1、立即停止原药液输入,更换输液器及液体但不能拔针,以免再次静脉穿刺有困难,给下一步治疗造成困难。
2、对发热反应及血清样反应,立即用地塞米松0.3~0.5mg/kg静脉滴注,异丙嗪0.5~1mg/kg肌注,然后应用10%葡萄酸钙20ml加维生素C5.0静点。
3、过敏性休克,立即肌注肾上腺素0.01~0.03mg/kg并每隔15~30分钟反复用药,根据血压,心率情况决定用药剂量、次数。
给予吸氧,同时静点或静推地塞米松10~20mg,或氢化考的松200~300mg,病情
不稳可连续静点,血压过低时快速补充胶体及晶体液扩容,同时给予多巴胺,胺联合静点。
4、气管持续痉挛,呼吸困难,给予氨茶碱0.25~0.5静点、喉头水肿应紧急行气管切开。
5、急性肺水肿;停止输液,取半卧位,吸入酒精湿化氧气,氨茶碱0.25~0.5,缓慢静点,或速尿40~60mg静注,西地兰0.2~0.4mg静推。
6、如属晕针性反应,让患者平卧、保暖、喝热水。
7、双硫仑样反应;①首选地塞米松10~20mg静推,然后持续静点;②纳洛酮肌注或静点;③血压下降可用多巴胺静点;④静点葡萄糖及维生素C以利酒精排出。
⑤有水肿可适当用利尿剂及强心药。
⑥吸氧。
⑦喉头水肿及时气管切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