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作人、茅盾、鲁迅与早期乡土文学理论的形成 【内容提要】 有关乡土文学理论的分歧,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 的不同理解,而在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的整体性把握上。中国文学传统中有 浓厚的乡土意识,但没有乡土文学的概念和理论。新文学初期,对于美国 local colour小说理论如何与中国文论对接与转换,在茅盾与周作人之间初步
形成了中国乡土文学发展的两个向度。这两个向度后来被鲁迅整合成相对完整 的乡土文学理论,即寓乡土思念、民生关怀和乡土批判于一体的乡土文学观。
【关键词】乡土文学理论;鲁迅;周作人;茅盾
在对于中国现代“乡土文学”这一理论概念的理解上,一直存在较大的分歧。就 目前的研究现状而言,颇有各家自说自话的趋势。分歧的根本点不在于对“乡土 文学”这一概念中的“乡土”内涵的不同理解,而在于对“乡土文学”这一概念 的整体性把握上。历史上的分歧和政治语境的变化,使“乡土文学”这一融合了 中国本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复杂概念显得迷雾重重,本文试图追溯乡土文学理论 从酝酿到形成的历史,缕析乡土文学的内涵,从而为被泛化、模糊化和狭义化而 令人莫衷一是的乡土文学寻找理论支点。 对于中国本土文化和文学而言,“乡土”是人们司空见惯的语汇,其基本含义是 明确的,其一是指“家乡”或“故乡”,《列子•天瑞》“有人去乡土,离六亲” 中“乡土”,指的就是“家乡”、“故乡”;其二是指“地方”,曹操《土不同》 “乡土不同,河朔隆寒”中“乡土”即指“地方”,直接与地域特色、气候景物
相联系。乡土的这两个基本含义在中国文学传统中形成了悠久的乡土意识,不同 于社会思想史研究中对乡土意识的理解:“把以农民为主体的,在乡里社会大多 数成员中普遍流行的民众意识”称为乡土意识…’,中国文学中的乡土意识是指 基于第一层含义的思乡情怀,和基于第二层含义的对地方景物的追怀,以及由这 两者生发的对有关特定地域的风俗人情的抒写。历史上我们高度发达、幅员辽 阔的农业社会形成了安土重迁的民族文化心理,而落后的交通条件,特定的考试、 取士、游宦制度,又使许多人不得不离开故乡,因此思乡主题成为中国文学传统 的鲜明特色。士子们经过十年寒窗苦读,考得秀才资格之后,就踏上了漫长的赶 考、游宦之路,往往“只说是三四月,又谁知五六年”。长时间离开家庭、离开 故土,隔断了与亲人的信息沟通,年轻的妻子、年迈的慈母,还有手足情谊,构成 了思乡的主要内涵。由对人的思念过渡到对地方景物的追怀,其源头可以追溯到 《诗经•采薇》中的“昔我往矣,杨柳依依;今我来思,雨雪霏霏”。思乡主题在 怀人念物中自然渗透到对能给人带来高度快乐的节日、风俗的怀恋中,如韦应物 《寒食寄京师诸弟》、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这些诗歌,就记述了寒食节 不生火、重阳节佩插茱萸等风俗。虽然我们可以感觉、体会、领悟到古典文学 传统中浓郁的乡土意识,但在西方文学与中国文学发生大规模的碰撞之前,我们 的古典文论一直没有对之进行理论的梳理和概念的提炼。换言之,乡土文学理论 是中国文学现代转型的产物,是中国现代文学的宝贵成果之一。 与重感悟重印象的中国文学批评习惯有所不同,西方文学批评往往重视理论归纳、 重视提炼概念术语。因此,西方许多国家都有较为成熟的关于乡土文学的理论。 其中创作和理论成果最为突出的是肇始于南北战争时期的美国乡土文学,它成为 战后美国文坛唯一延续近30年的文学形式。美国文学批评称之local colour 或local coolrism,直译就是“地方色彩”文学。在引入“乡土文学”这一概 念之初,当时两位重要的文艺批评家周作人和茅盾对其本土化的方向就存在不同 的见解。周作人是五四文坛举足轻重的批评家,茅盾则在较长时间里执掌新文学 的重要刊物《小说月报》。由于周氏的名望与地位,茅盾非常倚重周的文章,经 常以显要位置予以发表,以至于发生过曾因周作人的译文未能及时交稿而将预定 1921年3月出的“俄国文学专号”挪后之事,但两人对文学与社会、人生关系
的理解殊异,周氏后来愈演愈烈的那套“炉火纯青的趣味主义”。文学观与茅盾 的“为人生”的艺术观相距甚远,因而两人关系非常微妙。从他们当时的通信来 看,茅盾对周氏是很敬重的,随着在文坛的影响日益扩大,周氏附逆之前,茅盾也 从未有过与其针锋相对的驳难。但从1920年代开始,两人公开发表的文章就颇 耐人寻味,明斗没有,暗争却是存在的。后来茅盾回忆说:“自己与大多数文学研 究会同人并不赞同”周氏的意见,“步调并不相同”,还是可信的。 在乡土文学理论本土化的方向上,茅、周两人的“步调”就“不相同”。新文学 初期,我们虽然没有关于乡土文学的理论,但出现了以鲁迅为代表的思念故乡、 描摹地方景物风俗、反映民生疾苦的作品。而且,值得重视的是,与美国 local colour不一样,中国作者群在深重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寻求新的思
想资源,无论是作者本人的思想还是作品流露的倾向都明显受到西方现代思想的 影响。茅、周对这类作品都很关注,但对于如何为这类作品“正名”,它们该往 哪个方向发展,是致力子“地方特色”还是反映民生疾苦,两人意见可谓大相径 庭。 迄今为止,我们发现最早提出“乡土文学”概念的是周作人。1910年,在为自己 翻译的匈牙利作家约卡伊•莫尔(周译:匈加利,育珂摩耳)的中篇小说《黄蔷薇》 撰写的序里,周氏在两重意义上肯定《黄蔷薇》为“近世乡土文学之杰作”,其 一为“多思乡怀古之情”,周氏这里所说的“思乡”与后来鲁迅概括的“乡愁” 有所不同,而与古典文学中的“思乡”有更多的渊源;其二为“风俗物色,皆极瑰 异,……诸平原为状,各各殊异。或皆田圃,植大麦烟草,荏粟成林,成为平芜下隰, 间以池塘,且时或茂密,时或荒寒,时或苍凉,时或艳美”。这就是周氏后来所说 的“特殊的土味和空气”、“乡土的色彩”、“乡土趣味”。在为刘大白的诗 集《旧梦》撰写的序文里,周氏是这样解释“乡土趣味”的:写出“真的今昔的 梦影,更明白的写出平水的山光,白马湖的水色,以及大路的市声”。 周作人有关乡土文学的言论,虽然没有形成完善的理论,但对乡土文学的理论建 构却有重要意义。他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找到“乡土”文学来对应于 local colour, local colour 的另一个英文名称是 re-gional novel,这两者都
强调作品的地方性,站在当时文艺批评前沿的周作人当然不会简单地从字面意思 来理解、介绍和倡导中国的乡土文学。他推崇《黄蔷薇》为乡土文学的杰作,首 先强调的乃是思乡怀古之情,其次才是风俗物色。在这里,周氏涉及到故乡之思、 地方景物、风俗人情,深合古典文学传统中的乡土意识,这说明周氏对 local colour的文体特点与中国古典文学传统中的乡土意识是了然丁•心的。然
而1923年前后,周作人先后抛出《在希腊诸岛》、《地方与文艺》、《旧梦》, 大谈地方趣味和乡土趣味,而缄口不谈民生疾苦,就连乡土忧思也少见。因为在 当时的语境中,谈乡土忧思自然会带出乡土启蒙与乡土批判的思想。 周氏以上所有言论都发表在1924年之前。其后,随着以文学研究会作家为创作 主体的乡土小说越来越受到读者的欢迎和文坛的重视,尤其是鲁迅的乡土小说在 国内外影响日益扩大,有关“乡土艺术”的提法得到广泛回应。首先是朱湘、张 定璜在谈论鲁迅的《呐喊》时颇为推崇其“浓厚的地方色彩”、“满熏着中国 的土气”;后来徐碧晖、苏雪林、汪华、沈从文等在各自的评论性文字中基本承 袭了周说,但未能在理论上有所突破。值得一提的是,1931、1932连续两年都有 日本批评家向日本文坛介绍鲁迅的评论性文章,两文都很快译成中文发表,文章 或强调鲁迅作品的“田舍的情趣”、“地方色彩”,或称鲁迅为“优秀的乡土作 家”。由此足见鲁迅作为乡土小说大师的地位早己得到广泛认可,同时也可见周 氏的乡土文学理论影响很大,苏雪林甚至在1934年就断言周作人“一生以提倡 乡土文艺为职志”。 在这样的语境中来看茅盾对乡土文学的用语方式和阐释方向,茅、周之间的分歧 就昭然若揭了。由于周作人捷足先登,已按周氏的阐释方向形成了乡土文学的理 论批评思路,其关键词是:地方色彩、风俗人情。尽管茅盾对这类作品有很强的 理论兴趣,但他一直不愿落人周氏的窠白,基本不使用“乡土文学”这样的术语, 而以“农民小说”、“农村小说”、“农村生活的小说”言之。 与周氏不同,茅盾重视的不是“地方色彩”而是思想内涵。他一方面直接引用 local colour•,另一方面又强调“决不可误会‘地方色彩’即某地的风景之谓。
风景只可算是造成地方色彩的表而而不重要的一部分。地方色彩是一地方的自 然背景与社会背景之‘错综相’ ”。早在1921年,评论描写“农民生活”的小 说时,他就说:“因为有了一个赞美‘自然美’的成见放在胸中,所以进了乡村便 只见‘自然美’,不见农家苦了!我就不相信文学的使命是在赞美ft然!”。这里 对提倡“自然美”的指责应该不是针对周作人的,因为周作人把日本兼好法师的 《(徒然草)抄》第九节题为《自然之美》在《语丝》上发表的时候己经是1925 年了,但茅盾的文学观前后基本一致,所以当周作人及其追随者、呼应者大谈乡 土文学、地方色彩的时候,茅盾则采用了另一套话语:乡村生活、农村生活、农 民小说、农村小说、农家、田家、老中国的儿女们的灰色人生。于是,在批评同 一位作家甚至同一部作品时,如鲁迅及其作品,王鲁彦及其作品,出现了两套互不 相同的话语系统与评价体系。一方谈乡土、地方特色、风俗民情,另一方谈农民、 乡村生活、(工业文明)打碎了乡村经济。如果把这两套话语系统放入二三十年 代变化不居的文学主潮中加以考察,就不难看出茅、周之异趣。20年代乡土小 说从启蒙主义的立场出发,致力于在地方生活与风俗的描写中揭示农民精神上麻 木、愚昧、不觉醒的状态,其中又渗入了游子怀乡的温情,带有一定程度的乡土 抒情色彩。周氏等对其地方色彩、风俗人情的阐发,也确实抓住了乡土小说的主 要特色之一。但伴随着地方色彩、风俗人情的是无处不在的鲜明的启蒙意识与 乡土忧思,并且,作家们普遍的启蒙意识与乡土忧思是如此强烈,以至在相当程度 上遮蔽、挤压了幅员辽阔、民族众多的广袤国土上的无边风月和奇风异俗。鲁 迅后来将其总结为“隐现着乡愁,很难有异域情调来开拓读者的心胸,或者炫耀 他的眼界”,可以说是一语中的。茅盾20年代讨论这类小说的重要论文有《鲁 迅论》、《王鲁彦论》、《小说研究ABC》、《评四五六月的创作》、《波兰 的伟大农民小说家莱芒忒》,这一系列论文显示了其文艺思想的独特性和一贯性。 20年代乡土小说对农村和农民问题的思考方式和角度禀承了晚清自强运动以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