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引水隧洞三维渗流场分析研究

引水隧洞三维渗流场分析研究

科研管理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年第4期 
引水隧洞三维渗流场分析研究 
王连广 刘 阳 
(吉林省水利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 吉林长春 130021) 
【摘 要】 根据工程水文地质条件,建立引水隧洞渗流有限元计算模型。确定数值模拟边界条件,结 
合区域内的抽水和压水试验数据,采用反演分析算法计算初始渗流场,分析了引水隧洞开挖前后各区域 
段的初始渗流场分布规律并进行初步分析。 
【关键词】 隧洞 三维渗流场 有限元计算 分析 
【DOI编码】 10.3969 ̄.issn.1672—2469.2014.04.016 
【中图分类号】 Tv139.14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1672.2469(2014)04.0052.03 

1 工程概况 
某引水隧洞工程工作区位于松辽平原东南 
侧,是平原和山区过渡地带,中部为北东向分布 
的伊兰一伊通盆地。区内地势总体上为两侧高, 
中间低,东北高,西南低。 
地貌单元主要有河谷堆积地形(漫滩阶地)、 
剥蚀堆积地形(波状台地)和构造剥蚀地形(中低 
山丘陵1。区内海拔高度一般为200--400m,最高 
峰海拔934.2m。河谷海拔一般200m左右,在山 
区和丘陵区,山脊以浑圆状或宽缓状无较大起伏 
为主要特征。区内自然植被不发育,多为次生林 
及人工林。 
2 地质条件 
2.1 地形地貌 
地貌为丘陵与沟谷相间,本段洞长15km。 
区内地势总体上为南高北低,灰岩段地势东北高, 
西南低。本段线路走向南西。地貌单元属低山丘 
陵和河谷漫滩。高低起伏,山顶见基岩裸露,沟 
谷中为耕地。最高峰海拔484m,河谷海拔200m, 
相对高差270m。一般山峰海拔200 ̄410m。植 
被相对不发育。在山区和丘陵区,山脊以浑圆状 
或宽缓状无较大起伏为主要特征。区内自然植被 
不发育,多为次生林及人工林。穿越沟谷处水量 

・52・ 

随季节变化大。隧洞埋深44-186m。本段线路穿 
越的地层出露较齐全,上古生界、中生界、新生 
界均有出露。岩性主要为石炭系与泥盆系灰岩、 
石炭系凝灰岩、三叠系凝灰岩、侏罗系凝灰岩等。 
工程区地下水的类型为松散岩类孔隙水、碳酸盐 
岩类岩溶裂隙水和基岩裂隙水。 
2.2地下水补、径、排条件 
工程区地下水主要靠大气降水补给,枯水期 
地表径流接受地下水补给,丰水期河水短时补给 
地下水,地下水以浅循环为主。受地形切割影响, 
地下水往往以短途径流为主,且常以泉的形式排 
出地表,补给河水,抽水试验成果见表1,岩体 
透水性成果见表2。 
根据压水试验结果分析,一般岩体(非构造 
破碎带、节理密集带、溶蚀带)地表浅部岩体的 
透水性较强,基本为弱透水~中等透水,分析认 
为这主要是表部岩体受风化卸荷节理裂隙的影 
响;深部岩体透水性以弱透水为主,说明岩体透 
水性有随深度增加而变弱的趋势。洞室部位岩体 
透水性以弱透水为主。构造破碎带及节理密集带 
压水表明,其透水性也是中等透水为主,这也符 
合实际规律。 

作者简介:王连广(1982年一)男,工程师。 
科研管理 水利规划与设计 2014年第4期 
4 计算边界条件及计算参数 
4.1 边界条件 
假定模型垂直于上下游面的两侧面、高程 
203.8m的水平底面均为不透水面;上游边界位 
于某水库附近,上游边界地下水位以下按第一类 
边界计算,取位置水头为水库附近实测水位303m: 
下游边界位于河道附近,地下水位以下同样按第 

类边界计算,取位置水头为河道附近实测地下 
水位227.2m。地表面按地下水和实测的井、泉 
水位监测数据作为反演目标;河流、水库按第一 
类已知水头边界考虑;上游边界的地下水位和下 
游边界地下水位之间的地表面为渗流可能的溢 
出面,实际溢出点由迭代计算最终确定。 
计算的主要工况包括: 
(1)引水隧洞开挖前的初始渗流场; 
(2)引水隧洞开挖后的渗流场分析。 
4.2 初始渗流场计算结果分析 
可以看出,压力水头等值线分布均匀,该区 
域地势起伏变化较小,位置水头范围为229.1m 
至355.9m,其水头随山体地势起伏变化。 

表4渗流场反演井、泉监测点拟合情况表 
序号 编号 观测水头 计算水头 计算观测 差值/观测 
1 C08 280.18 285.97 5.79 2.07% 
2 MJ26 302.8l 314.58 11.77 3.89% 
3 MJ37 247.46 251.30 3.84 1.55% 
4 Q19 257.O0 247.07 —9.93 —3.86% 
5 MJ36 249.02 249.53 O.51 0.20% 
6 MJ34 239.22 246.93 7.7l 3.22% 
注:上表中拟合误差为水位计算值减去水位监测值:所有水头及误差单位为m。 

5 引水隧洞开挖后三维渗流场 
引水隧洞开挖后,将隧洞内边界作为溢出边 
界处理,重新计算开挖后区域内的渗流场分布。 
隧洞开挖后的渗流场计算结果具体分析如下: 
由图2可以看出,隧洞开挖后隧洞附近区域 
压力水头和位置水头等值线相比初始渗流场变 
化较大,隧洞顶部水面下降明显,形成一定范围 
的“漏斗区”。此断面隧洞局部部位压力水头和 
位置水头变化均较大,见图3、图4。由于隧洞 
开挖后的强排水作用,隧洞外围位置水头等势线 
分布密集,水头势较大,隧洞周围大约20~40m 

・54・ 

范围,洞室上部一定范围内压力水头降低极为明 
显,40m以外地下水面线逐渐变得平缓。 

6 结语 
(1)区域内初始渗流场分布较好,地下水 
面随山体起伏有变化明显,位置水头势较大的地 
方主要分布在水面变化较大的范围。 
(2)从初始渗流场反演拟合的井、泉测点 
误差来看,误差总体较小,除少数测点的误差较 
大,达到8~12m外,其余测点误差均很小。选 
用井、泉测点的最大误差为11.77m,最小误差 
为0.890m。由此可知,反演拟合程度接近,拟 
合较好,反演所得初始渗流场较好地反应了初始 
地下水、井、泉测点的分布规律。 
(3)隧洞开挖后,区域内渗流场分布规律 
随着隧道开挖分布规律有一定变化。受隧洞开挖 
的强排水影响,隧洞附近一定范围内地下水面有 

定下降,压力水头和位置水头等值线分布规律 
和初始渗流场相比均有较大变化。隧洞局部部位 
下降特别明显,在隧洞上方一定范围内形成明显 
的“漏斗区”。隧洞局部部位水头势也较大,排 
水效果明显,影响较明显的范围主要分布在离隧 
洞10~40m范围内,大约在50~lOOm左右的范 
围以外影响逐渐减小,在较远处基本不受引水隧 
洞开挖的影响。 (下转第51页) 
一… ~… ………… “一 一… 

一 
0 ll 

■_√ 

鬻嚣 
/ 
一 
一 

l 
0 :z 鬟 0 r | 

一 ^ ^ 
0 
/ 叠 

} 

图3隧洞附近区域压力水头等值线分布图 

l } t: k 
图4隧洞附近区域位置水头等值线分布图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