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口老龄化对我国劳动力供给影响目次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 (3)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4)2.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 (4)2.2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 (4)2.3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 错误!未定义书签。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 (5)3.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及发展速度快 (5)3.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先于经济发展水平 (6)3.3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老龄化分布不平均 (6)4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供给的影响 (7)4.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的影响 (7)4.2人口老龄化对劳动力供给质量的影响 (7)4.3人口老龄化对家庭劳动供给决策的影响 (8)5我国应采取的对策 (9)5.1调整我国现行的人口政策,采取弹性的计划生育政策 (9)5.2调整我国现行退休制度,适当延长退休年龄 (9)5.3鼓励老年人参加劳动 (9)5.4加大对教育的投资和研究的投入 (10)参考文献 (10)【摘要】本文从我国现状出发,分析了人口老龄化的现状及其它的特点,并且还阐述了人口老龄化趋势将对我国劳动力供给产生的影响,并在劳动力的供给数量,劳动力供给质量以及家庭劳动供给决策三个方面作了具体说明。
最后提出了有效应对人口老龄化的对策。
【关键词】人口老龄化、劳动力供给、对策1人口老龄化及度量指标应该如何定义人口老龄化,目前尚未有统一明确的标准。
根据1986年我国出版的《人口学词典》将人口老龄化定义为:人口中老年人比重日益提高的现象,尤指已达年老状态的人口中老年人比重继续提高的过程。
由以上定义可知,人口老龄化概念有三层含义:人口老龄化是一个动态过程。
人口老龄化是指整个人口年龄结构的动态变动。
人口老龄化是指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不断提高的动态过程。
按照国际标准,一个国家60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超过10%,或者65岁以上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总人口的7%以上,说明该国已经进入人口老龄化社会。
我国一般将60岁作为衡量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但是近几年,也开始逐渐将65岁作为界定人口老龄化的年龄值。
通常来说,衡量人口老龄化的指标大致可以划分为三大类:程度指标:(l)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又称“老年系数”):即指60岁或65岁及以上人口所占总人口的比重。
(2)人口年龄中位数(又称“中位年龄”):是指将全体人口按年龄大小的顺序依次排列,处于中间位置的人口的年龄值。
(3)老少比(又称“老龄化系数”):指60岁或者65岁以上人口与0-14岁人口的比值,反映人口年龄结构中最两端的人口变动趋势。
社会经济影响指标:(1)少儿人口抚养比:指的是O-14岁少儿人口与15-64岁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用%表示。
(2)老年人口抚养比:指的是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与15-64岁的劳动年龄人口的比值,以%表示。
(3)总人口抚养比(又称抚养系数):人口中非劳动年龄人口(即少年儿童人口和老年人口之和)与劳动年龄人口比值,以%表示,说明每100名劳动年龄人口应该负担的非劳动年龄人口数量。
速度指标:老年人口比例的年平均增长率、老年人口比例达到某一水平是所需花费的年数。
2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2.1我国的人口老龄化现状按照国际人口组织的标准,0-14岁少年儿童在总人口的比重低于30%,65岁老年人口比重高于7%,老少比在30%以上。
年龄中位数超过30岁即为老年型社会结构。
通过分析我国64年以来几次人口普查中的有关数据。
可以直观的了解到我国社会人口结构的发展过程和现阶段我国人口的老龄化程度。
如表1所示:从表1可以看出,我国在1964年第二次人口普查时还属于典型的年轻型社会,1982年就开始步入成年型社会,而到了200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就从4.89%上升到了6.96%,仅仅只花了20年的时间,我国就进入了老年型社会,完成了西方国家需要50至100年的人口结构转型,其转型速度实属世界罕见。
年份0-14岁(%)15-64岁(%)65岁以上(%)年龄中位数老少比1964 40.70 55.70 3.60 20.2 8.81982 33.45 61.66 4.89 22.91 14.61990 22.89 66.89 5.50 25.25 19.92000 22.89 70.15 6.96 30.08 30.4表1 我国几次人口年龄普查结构情况表2.2人口老龄化产生的原因一方面,生育率的快速下降是中国人口老龄化形成的主要原因。
毕竟,人口老龄化是人口年龄结构变动的结果。
由于我国实行计划生育政策之后,生育率的快速下降,使得0-14岁少年儿童占总人口比重以及人口数量逐年下降,并且导致老年人口所占总人口比重随之上升,导致人口年龄结构趋于老龄化。
20世纪70年代末,国家面临人口总量庞大数量的巨大压力,以及落后的国家经济发展水平和有限的物质资源,不得不做出的控制人口增长的人口政策。
伴随着人口政策的有效执行,使得我国的生育水平迅速下降,导致我国人口年龄结构短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动,生育率逐年降低,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逐年上升。
根据我国2010年全国第六次人口普查数据显示,我国总和生育率仅为1.18,这意味着,一个妇女一生生育的孩子数量仅为1.18个,远远低于更替水平值2。
这就意味着,如果我国继续保持这种低生育率水平,总有一天将会导致人口总量的减少,这将对国家的经济发展以及社会稳定带来不利影响。
另一方面,根据我国《2013年国家统计年鉴》可知,我国人口的预期寿命从1982年的67.77岁增长至2010年的74.83岁。
随着我国实行改革开放制度以来,经济水平得到大幅度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得到良好的改善,相应的带动了社会福利、医疗卫生体系的提升,医疗水平的提高使得人们的健康水平得到改善,疑难杂症的治愈率越来越高,物质和精神水平都得到了有效提升。
从而使得我国的人口预期寿命从1982年的67.77岁,到1990年的70.47岁,再到2000年的73.33岁,最后增长到2010年的74.83岁,男性的预期寿命为72.38岁,女性的预期寿命为77.37岁。
并且伴随着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人口的预期寿命还将有望继续提升。
2.3我国人口老龄化趋势根据“五普”结果,2000年,我国总人口数为12.9533亿,其中60岁以上的人口数为1.3亿,占总人口的10%。
而上世纪五六十年代生育高峰期出生的人,到本世纪20年代前后也将陆续步入老年,将使我国老年人口比例在短时间内进一步提高"到2020年,我国65岁以上的老年人口比重将从6.96%增加到11.8%,而到本世纪中期,我国老年人口的高龄化程度也将相当严重,老年人口年龄中位数将从65岁提高到71岁,高龄老年人口,的比重将由10%上升到20%,增加到8800万人。
3我国人口老龄化的特点3.1老年人口绝对数量大及发展速度快根据第六次全国人口普查数据指出,我国现有总人口数为1,332,81万人,65岁及以上人口为118,93万人,占总人口的占总人口比重为8.92%。
由此可见,我国不仅拥有庞大人口总量,而且也具有庞大的老年人口数量。
2000岁8827万人民的65岁及以上的人数,6.96%的总人口。
由此可见,我国不仅人口基数大,而且老年人口的增长速度也非常快,仅用了十年的时间就增长了3066万人。
据预测,我国2020年时,65岁以上老年人口达到17,923万人,占总人口的12.65%;2050年达到35,488万人,占总人口25.36%,该数值占总人口的四分之一。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发展速度,不仅在发展中国家是最快的,而且超过许多发达国家。
例如,通过计算一个国家的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从65岁以上的7%增长至一番的14%时所用的时间,来分析该国家的人口老龄化发展速度。
法国115年(1865至1980年),瑞典用了85年(1890-1975),英国用了45年(1930-1975),日本用了26年(1970-1996),而我国预计用24年(2000-2024),略少于日本。
3.2人口老龄化的发展水平先于经济发展水平“未富先老”是描述我国现阶段的人口老龄化水平及其经济发展水平之间的关系。
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进程是远远超出速度的经济发展,发达国家老龄化的人口和经济增长的同时,伴随着城市化与工业化而产生的,因此有良好的物质基础面对老龄化的到来。
而我国的人口老龄化是在我国社会经济发展上不完善、人均国民收入较低的情况下出现的。
当我国在2000年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占7%时,虽然进入人口老龄化阶段,但是我国的人均GDP仅为840多美元,并且没有健全的养老保障体系以及应对老龄化的相关配套措施,属于在经济水平不发达的情况下面临前所未有的老年人口大爆发。
如何应对经济水平薄弱情况下快速发展的老龄化,是社会需要认真考虑的问题。
3.3地区之间、城乡之间老龄化分布不平均我国的国土辽阔、人口总数庞大、地区间的差异较为明显,并且受到经济条件和计划生育政策的影响,使得人口老龄化的发展过程具有明显的地区不平衡现象。
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与我国的经济发展水平呈正相关,即经济发展状况良好的地区,人口老龄化的水平也会相应很高,反之亦然。
并且这种关系在地理位置上充分的表现出来,东部沿海地区的人口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在我国于2000年进入老龄化社会时,东部等沿海地区的老龄化水平已经告知11.46%,上海更是早于1979年进入老龄化社会。
而与此同时,西部的大部分地区还仍处于典型的年轻型人口结构中,其老龄化水平处于5%以下。
按省份划分是,上海人口老龄化水平依然居于全国榜首,起步早、发展速度快、老年人口占总人口占总人口比重高为其主要特点。
北京、天津等地属于中高度人口老龄化程度。
山东、湖南等地属于中度人口老龄化程度。
内蒙、甘肃、青海等地仍处于成年型社会向老年型社会转变的过程中,并且为人口转变的初期阶段。
从时间跨度来看,上海最早进入老龄化水,而距离最晚进入老龄化社会的宁夏,时间相差足有33年之久。
同时,大部分老年人口处于经济不发达的地区,使得农村老龄化程度远高于城市。
大量的农村劳动力进入城市务工,造成农村老龄化水平低于城市老龄化水平。
相关预测报告显示,我国农村老龄化水平高于城市老龄化水平,相差 1.24个百分点。
并且由于我国农村务工人员进入城市的趋势不会减弱,所以这种农村与城市间的老龄化水平差异将继续延伸到2040年。
4人口老龄化趋势对劳动供给的影响人口老龄化对人口年龄结构的影响直接波及到社会的劳动就业状况,并将对劳动供给造成一定影响。
4.1人口老龄化对劳动供给数量的影响从人口学上来看,我国将15-59岁的人口称之为劳动年龄人口,劳动力供给数量一般则是由劳动年龄人口的多少来决定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