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

情感教育的主要方法

一、将情感教育融入素质教育中
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现有的教学模式及设计往往缺乏情感性目标和内容。

教师运用教学设计理论主要是为了实现认知和技能目标。

这些教学设计和模式主要着眼于学生对应于知识的理解和交际能力的培养,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过多的强调教师、学生作为在教学过程中“物”的作用,而忽视它们作为人的价值与情感。

尽管目前教学的模式很多,但其实质还是围绕课本进行“传道、授业、解惑”,其教学程序也还是固定化的理论体系和系统化的方法体系,而对学生身心的全面发展包括学生的情感发展、意志锤炼等重视不够。

教师更为注重升学率、过级率为目标,至于如何在获得知识的过程中进行各种情感活动和情感培养则很少涉及,从而导致了课堂教学中师生情感上不能沟通,难以融洽,不易接触的现象。

正常的教学生活应是由知识活动和情感活动双方组成的,如果缺乏后者而一味的强调前者,那么,这种教学将是畸形的,主要表现为死记硬背和题海战术,不可避免地导致部分学生厌学。

情感教育使学校教育使命扩大,这是素质教育的必然。

美国学校的情感教育有两种方式,一是显露的情感教育,即通过设置课程,教导学生认识自我与人际关系的种种感受,并掌握情感技能。

二是隐藏的情感教育,也就是不单独新开一门课,而是把其自然地融入阅读写作、健康教育等课程之中。

或者渗透进整个学校生活之中。

进行情感教育的任课老师的素质最为重要。

不是每个老师的性格都适合承担该课的,因为老师怎样与学生打交道,本身就是一个榜样,就是有无情感能力的实际范例,因此任课教师要经过培训达到较高素质。

同时学校情感教育应与家庭、社会相结合,以形成三者相结合的络,这样,在遇到真正的人生挑战时,学生便能印证在校学到的情感技能知识,并逐渐活学活用,而不是离校后就还给老师。

二、将情感教育渗透于教学中
情感教学与认知教学具有辩证统一的关系。

对于学生的身心发展和素质的提高有着同等的价值和意义。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与学生不仅进行着传递知识与训练交际能力的认知活动,而且也进行着各种情感交流活动。

教学实践表明,教师的情感具有高度的感染力,能对学生的情感产生潜移默化的影响。


此,教师在教学中应与学生建立亲密和谐的关系,以情言情,以情感人,用真挚的情感、赤诚的爱心唤醒学生的情感。

虽然学生的情感世界很丰富,内心深处有许多“白茉莉花”一般纯洁美好的东西,却也需要多参加一些由学生自己或社区组织的活动,从多种多样的活动中进一步丰富其情感世界,加深其体验,最终达到以文化教育人的目的。

通过到过敬老院,到过工厂企业、行政机关进行调查等,加深对民俗民情的了解。

一次帮助鳏寡孤独的老人之后,有学生写道:
“从身边拿一个橘子,慢慢剥去橘子皮,把汁水挤在碗里,小心翼翼地用汤匙送到老人的唇边,橙色的汁水却沿着老人因中风而合不拢的嘴角溢出。

用面纸轻轻为老人擦去汁水,看着老人被岁月折磨的艰难和孤独,禁不住潸然泪下。

”这是感伤之泪,同情之泪,更是成长的泪水,有这样的情感经历才能写出这样动人的文字。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要充分利用“情感”这条无形的线,使之受到美的熏陶,以此产生共鸣。

当代情感教育理论指出:
情感并不是附属于其他心理活动的“副现象”,它是心理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类生存的适应机制、认识发生的动力机制、行为选择的评价机制、生命的享用机制”。

因此,情感除了能动性功能外,更重要的是它本身就是个体心理健康的核心内容和重要标志,有着其它心理素质所不能替代的作用。

三、教学中情感教育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教师的情感效能主要依靠遵循情感教育规律的各项实践活动来发挥。

教师情感教育的途径和方法很广,从课堂教学到课外活动,从讲授到各种实践活动,从教材到各种教具,从借助实体因素到依随非实体因素等等。

其具体途径依靠教学的各环节来实现。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