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理121区域分析与区域规划重点(考试类型:名词解释、简答、论述)第一章1、区域分析:区域分析主要是对区域发展的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背景特征及其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影响进行分析,探讨区域内部各自然条件及人文因素和区域间相互联系的规律。
2、区域分析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条件分析②区域发展状况评价及存在问题诊断③区域发展方向及策略研究3、区域规划:区域规划是指在一定地域范围内对未来一定时期的经济社会发展和建设以及土地利用的总体部署。
4、区域规划的主要内容:①区域发展定位与发展目标②经济结构与产业布局③城镇体系和乡村居民点体系规划④基础设施规划⑤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与保护规划⑥环境治理和保护规划○7区域空间管治⑧区域发展政策。
5、gis在区域规划中的作用:Gis在城市和区域规划研究中的应用,在很大程度上并将在更大程度上改变规划领域传统的空间信息获取和处理的方法。
第二章1、自然资源:自然资源是指存在于自然界,能被人类利用并能产生经济或社会价值的自然条件(或自然环境要素)2、自然资源对区域发展的影响:(1)自然资源是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基础;(2)自然资源对区域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①自然资源的数量多少影响区域生产发展的规模大小;②自然资源的质量及开发利用条件影响区域生产活动的经济效益;③自然资源的地域组合影响区域产业结构;3、生态环境质量评价的内容:(1)生态环境调查:①生态环境影响因素调查②生态环境状况与特征调查③生态环境效应分析(2)生态环境质量现状调查:①评价单元的确定②评价因子筛选与指标体系构建③评价标准与方法的确定④生态环境现状评价的分级、分类与分区(3)生态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①建设项目生态环境影响评价②区域生态环境趋势分析与评价③规划环境影响分析与评价4、生态环境补偿:生态环境补偿是一种使外部成本内部化的环境经济手段,是指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利用的受益者支付代价,向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的保护者提供补偿的一类社会经济活动。
第三章1、区域经济特色的形成原因:区域经济特色是由区际差异、区域优势、产业布局指向、劳动地域分工规律和区域利益所决定的。
2、区域文化对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作用:①区域文化中有利于经济发展的潜在因素,决定着经济发展道路的选择;②区域文化发展与经济变革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区域经济发展的速度;③区域文化与社会现代化相适应的程度,决定着经济发展的水平。
3、人口结构(按人群的自然特征和社会特征分类):(1)性别构成:男性人口与女性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即人口的性别构成(2)年龄构成:指各年龄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3)职业构成:是指区域人口中,劳动人口在各个社会部门分配的比例,即各部门劳动职工或工作人员占在职人员总数的比例(4)民族构成:指不同民族的人口数量在总人口中的比例关系第四章1、技术进步:技术进步是指科学技术通过对客观世界认识的扩大与深化来改造自然,使之更好地满足人类社会的物质和精神需求所取得的进化与革命。
2、技术进步对区域发展的影响①技术进步与区域自然资源开发利用;a. 技术改变自然资源的经济意义b. 技术的进步有利于减少区域发展对非地产资源的依赖程度②技术进步与区域经济发展;技术的进步推动了区域经济结构多样化③技术进步与区域劳动就业技术进步还为区域劳动就业开辟了广阔的出路第五章1、GDP:即国内生产总值,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范围内反映所有常驻单位生产活动成果的指标;2、绿色GDP:广义理解:绿色GDP=传统GDP-自然资源部分的虚数-人文部分的虚数狭义理解:扣除自然资产(包括资源环境)损失之后的新创造真实国民财富总量的核算指标3、人类发展指数:是测算人类发展水平的概要指标,它衡量了一个国家在三个人类发展的基础方面的发展水平,这三个方面包括:①健康状况,以平均寿命为标准;②受教育程度,包括两个分指标:成人受教育的比率(占2/3的权重)和各级教育入学率(占1/3的权重);③生活标准,以人均GDP为尺度。
计算:HDI=1/3(寿命预期指数)+1/3(教育指数)+1/3(GDP指数)寿命预期指数和教育指数采用下面的公式计算:指数值=(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
GDP指数为实际数值取对数后计算,计算公式为:GDP指数=(㏒实际数值—㏒最小值)/(㏒最大值—㏒最小值)计算出分指标指数后,再计算三个分指数的加权平均数,就可以得出人类发展指数(0~1之间),作为衡量人类发展的综合尺度。
根据人类发展指数,可以把世界上的国家、地区、城市分成低水平(HDI值为0.500及其以下);中等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500~0.799));高水平的人类发展(HDI值为0.800及其以上)。
4、城市竞争力:是指一个城市在竞争和发展过程中与其他城市相比所具有的吸引、争夺、拥有、控制和转换资源,争夺、占领和控制市场,以创造价值,为其居民提供福利的能力。
第六章1、区域分工的模式:①垂直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在同一个生产过程的不同生产阶段进行专业化生产,彼此联系而产生的区域分工。
②水平分工:是指相关区域发展不同的经济部门、或者生产具有差异的同类产品形成的分工。
③混合分工:垂直分工和水平分工同时存在。
第七章1、产业结构:产业结构是指国民经济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相互组合关系。
2、产业结构变化的原因:①国家产业政策的影响;②区域主导专业化部门市场容量和市场寿命;③主导专业化部门的技术生命周期;④区域资源供应状况的变化;3、主导产业:主导产业是具有一定规模,能够充分发挥经济技术优势,以技术优势改变生产函数并对经济发展和产业结构演进有强大的促进和带动作用的产业,是产业结构的核心内容和产业结构演化的中心。
4、主导产业的判定标准:(1)对区域发展目标的贡献:对相关产业的带动影响、对区域资源的有效利用、对区域就业的作用、增加价值、出口潜力、环境影响;(2)竞争能力:技术先进程度、产业质量水平、劳动生产率、市场占有率、利税效果;5、产业结构优化的原则:(1)产业结构合理配置与调整优化必须从区域实际情况出发,与区域经济发展所处的阶段相适应;(2)必须有利于技术进步和经济效益的提高;(3)有利于加速出口产业的技术进步,提高产品的质量,开拓国际市场,增加出口创汇,并为进口结构高级化创造条件;(4)有助于区域优势的发挥,在优势产业基础上向地区专门化方向发展;(5)有利于充分发挥劳动力资源优势,减轻劳动人口的就业压力;(6)有利于环境保护和区域环境质量的提高;第八章(与第一章区域规划部分相同)第九章1、制定区域发展战略目标要注意的问题:(1)目标要适中;(2)定性与定量相结合;(3)各时期各部门目标相互衔接;(4)突出重点,不包罗万象;2、区域发展战略:是指对区域整体发展的分析、判断而做出的重大的、具有决定全局意义的谋划,它的核心是要解决区域在一定时期的基本发展目标和实现这一目标的途径;主要内容包括:制定战略的依据、战略目标、战略重点、战略措施等;第十章1、增长极概念:增长极是指在城市区配置不断扩大的工业综合体,并在其影响范围内引导经济活动的进一步发展。
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条目:2、3、4、3、4)(1)、点---轴渐进扩散理论的核心:社会经济客体大都在点上聚集,通过线状基础设施而联成一个有机的空间结构体系。
该理论的主要依据:①生产力地域组织的演变过程与生产力发展水平相关②事物相互引力和扩散方式的普遍性(2)、点---轴渐进扩散理论开发步骤:①在区域范围内确定若干具有有利发展条件和开发潜力的线状基础设施经过的地带,作为发展轴,予以重点开发②在各条发展轴线上,确定若干个点,作为重点发展的城镇,并且要明确各个重点发展城镇的地位、性质、发展方向和主要功能,以及他们的服务、吸引区域。
③确定点和轴线的等级体系,形成不同等级的点轴系统。
(3)、怎样选择发展轴线:①最好由经济核心区域和发达的城市工业带组成②有水陆交通运输干线为依托③自然条件优越,建设用地条件好,农业生产发展水平较高的地带④矿产资源和水资源丰富的地带,或者是水源可供给性良好的地带(4)、怎样选择发展点:①城镇发展的条件及其在区域中的地位②城镇的发展规模③城镇空间分布的状况(5)、点---轴开发模式对区域发展的意义①有利于发挥集聚经济的效果②能够充分发挥各级中心城镇的作用③有利于把经济开发活动结合为有机整体④有利于区域开放式的发展第十一章1、土地利用分区:又可称为土地用途分区,是指以土地利用现状和土地资源的适应性为基础,结合社会发展、国民经济和环境保护的需要,按土地利用方向的不同,将规划地区划分出不同的用地区域;2、土地分区类型四种类型:都会区、市镇密集区、开敞区、生态敏感区第十二章1、加工制造工业的布局特点:首先可以使某一类型的企业摆脱地方原料的局限,可根据区域经济发展需要进行布局;其次,使另一类型企业的布局与原料基地的关系更加紧密,使生产与原料在空间上得到最优结合;再次,扩大了区域间的地域分工,使各区域的优势发挥得更加充分。
2、加工制造工业的发展布局趋势:①全球集中生产型。
即生产集中在一个区域或国家,通过销售网络,将产品销往世界各地市场;②专业化生产型。
即按照制造业产品的专业化分工要求,将各零部件分散到各国家或地区,服务于区域或世界市场;③市场地生产型。
即在需求地建立制造企业,由于市场的局限,规模一般不大,而多生产适合需求的非标准产品;④跨国横向一体化生产型。
即按生产过程(阶段)在不同区位的区域进行专业化生产,每个区域各自生产原材料投入品、中间产品和最终产品,形成制造业的区域一体化生产格局。
3、高新技术园区的布局特点:①高技术园区的组成,以教育,研究与开发,生产企业三者为其核心。
在规划中应该在位置、规模、对外联系、环境等各方面首先满足生产功能的需要。
②高技术产业区还要满足服务功能的需求。
这些功能包括行政管理、社会服务(金融、信息、科技贸易、房地产等)、市政配套等方面。
③高技术产业区的另一个主要功能是生活功能,包括了居住、商业等方面,它们作为一种为生产和管理服务的基础职能,处于产业区布局的附属位置,它们的位置选择应该尽量避免与其它两种功能的冲突,而且自身应该相对集中,以便于组织生活,配置各种设施。
4、物流系统规划主要内容:(1)物流发展规划,确定物流发展目标方法、发展速度和发展规模;(2)根据物流发展规模规划确定物流建设用地布局;(3)按照“时间、成本、服务水平”的目标要求,规划确定物流的各个环节;选择物流链各环节的主体企业并制定物流链主体企业的横向和纵向联合协议、计划;确认物流链的动作模式和管理模式;(4)规划建立物流信息系统。
第十三章1、交通运输规划的内容:①客货运量及流量流向的预测;② 运输方式结构的确定;③提出交通运输网的基本方案;④ 选定重大交通工程项目(例如高速通道)和具体布局;⑤以及工程修建时间和造价估算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