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扼要叙述视觉文化的涵义、发展的历史范型以及研究价值
涵义:我们将以图像符号为构成元素、以视知觉可以感知的样式为外在表现形态的文化统称为视觉文化。
换言之,视觉文化不只是艺术,凡是人们可以通过视知觉感受而直接获取信息与解读意义的文化样式都可以纳入视觉文化的范畴。
历史范型:图腾、图像、仿像
图腾是视觉文化中最原始的范型,它靠各种图像和符号形成一种图腾的意识形态,是人类最原始的神性智慧,它不仅在原始社会发生着各种功能,而且孕育了不同的艺术形式。
图像:图像是人按美的规律来建造的一种造型,在一定的意义上来看,就是人创造想像及其外化的艺术作品。
仿像:仿像是复制或仿制所得的艺术成品,特点是模拟再现物或仿体。
研究价值:
(1)视觉文化研究——时代的要求
a、阅读对象
b、阅读方式
c、阅读性质
d、阅读心理
e、功能价值
(2)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生存环境
a、耳濡目染的视觉文化:视觉文化成为人们日常生活的生存环境,对人们耳濡目染,影响持久。
人们的思维方式也在悄悄地发生着不知不觉的变化。
b、视觉符号:事物与知觉之间的中介。
(3)研究视觉文化,改善我们的教育环境
a、视觉文化素养成为信息时代的大众基本素养
b、信息载体样式的演变与传播形式的变革
(4)研究视觉文化,将民族挑战转化为机遇
a、竞争话语权
b、克服语言传播的局限性
c、视觉传播之特殊性
2、概述网络文化的特性及其对人类学习的影响
特性:(1)全球化与多元化共存。
网络中,我们能够很真切地感受到超国家、超国界、全球性的力量在行动,全球性的问题在蔓延。
网络模糊了地域和空间的概念,提供了多元文化共存的虚拟载体造就了人类文化发展的一体化环境。
(2)大众化与个性化共存。
多媒体创作工具使每个人都可以成为视觉文化的创作者,极大地丰富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内容,强化了网络视觉文化的大众化和个性化特征。
(3)虚拟性和数字化共存。
以前人们一直生活在一个实体的物理空间中。
网络产生以后,网络技术为人们建立了一个新的虚拟生活空间。
网络中人们的言行、创造带有虚拟性质,使得网络视觉文化表现出其特有的虚拟性。
伴随从原子制造时代向比特传输时代的过渡,网络作为一种数字化媒体,为视觉文化的传承提供了新的平台,这种平台下的视觉文化同样也打上了数字化的烙印。
(4)读文化与视文化共存。
如今的网络资源不在仅限于文本,技术的突破和硬件的支持为资源的多样性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
网络资源展示的不只是“读”信息,读文化和视文化共同构成了网络文化。
(5)跟从性。
当下电子技术的发展可以逼真地再现人的想象,因此受众无需深思,只需跟随所呈现的视觉信息进行观察,从而变成了由他人引导的被动者。
网络媒体成为滋生从众心理的刺激物。
因此,从考察接受者的视角看,视觉文化具有跟从性。
(6)互动性、平等性。
网络传播提供了一种开放、双向的信息交流方式,使得使用者不再仅仅是信息资源的消费者,同时也是生产者和提供者,通过传播与接受实现人际互动。
网络视觉文化是没有屏障的开放型文化,也是一个自下而上的平民文化,是互动的、可以自由参与的文化。
影响:(1)阅读内容的转变。
首先是经历了从“图配文”到“文配图”的转变。
其次是出现了图文并茂的阅读景观。
(2)阅读主体的转变。
阅读主体不再受自身语言文字水平及相关文化知识的限制,进入阅读殿堂的门槛大大降低了,阅读因此成了一种全民性的大众文化活动。
阅读主体的转变还体现在阅读主体从前喻性像后喻性的转变。
(3)阅读方式的转变。
通过简单的鼠标点击和键盘操作就可以进入一个由丰富的色彩、生动的图像、逼真的声音相互辉映的立体互动的网络阅读境地。
这种非线性阅读正在成为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4)阅读空间的拓展。
网络媒体的漫游特性、下载功能、检索服务等大大拓展了阅读空间。
在传统的阅读过程中,读者必须遵循固有的阅读方式,在超文本的非线性阅读中一切变得轻而易举、随心所欲。
(5)链接深渊。
在无限自由享受超文本非线性阅读的惬意之余,有时可能会走进一种“链接深渊”,发生“迷航”。
(6)阅读视野的缩小。
超文本阅读在拓展阅读空间的同时却可能带来阅读视野的缩小。
一般来说,读者一次所能阅读到的信息取决于电脑屏幕的大小,而这部分内容只相当于印刷作品上的一小部分内容,造成某种程度上阅读视野的缩小。
(7)视觉消费欲望的膨胀。
网络中视觉形象的不断冲击,产生了网络中的视觉消费,这种心理鼓励着这种消费迁移到现实,让消费欲望在现实世界中得到实现和满足。
(8)逻辑思维的转变。
网络中的信息传播方式形成了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培养了网上读者与传统三大媒介读者有着截然不同的逻辑思维方式和阅读理念。
(9)审美观念的转变。
首先,网络使得每一个审美主体不再仅仅局限于艺术作品的本身,而是深入到审美的创造过程中。
其次,网络上的视觉形象形成了受众新的时空观。
最后,审美韵味的消失。
3、谈谈视觉艺术与信息技术是怎样融合的,在教育中又是怎样发挥作用的
“图像时代”正在降临,信息技术作为时代的先锋当然不会无视与漠然,相反它将这种时代的发展需要作为自己前进的契机,在与视觉艺术的高度融合中,以“视觉冲击”赢得了广阔的市场和发展空间,取得了划时代的成功。
本质上,视觉艺术和信息技术的发展是互相融合、相辅相成、相互促进的,信息技术在视觉上的突破给自身的发展带来了突破性的成功。
与此同时,视觉文化在新的信息技术环境中又产生出更多更有潜力的新价值。
(1)视觉艺术与Windows操作系统。
图像符号是意象符号,是极具“肖似性”的接近事物真是的视觉语言,其“能指”和“所指”具有高度的一致性,而结构则没有文字语言那样繁冗的语法规范,图像直接调到了使用者的感性经验和视知觉思维,较少受到文化水平的局限。
因此,Windows图形符号的意象表达创造了一个近乎完美的视觉系统,突破了字符指令操作的局限,更易为人们理解和接受。
(2)视觉艺术与多媒体技术。
多媒体技术是数字化、多元化、交互性的影视语言,是虚拟环境下的视觉造型艺术,综合了多种符号功能与传播效能其极大自由度的瞬间获取、丰富的个性化选择、时空的完全突破等在现代信息技术发展中呈现出无比的生命力。
多媒体技术承载起可视化地应用,将视觉文化变成财富。
(3)视觉艺术与网络通信技术。
互联网上大量的图像数据库和搜索引擎的建立,为不同领域、不同时空、不同语言文字、不同文化社会背景者检索到所需的视像信息提供了便利。
网络通信技术就这样带领着视觉艺术飞入了寻常百姓家。
4、举例说明“能指”与“所指”的意义,并简要阐述它与话语符号的二元对立图像符号的“能指”与“所指”,也即图像符号的形象与对象。
图像正是“借助自身和对象酷似的一些特征作为符号发挥作用”。
例如画面中一棵树的具体形象(即能指),要表达的一棵树的概念或主题(即所指)。
图像符号与话语符号的二元对立:
(1)核心中介的对立
(2)文化形态的对立图像符号是一种感性文化形态,话语符号是一种理性文化符号。
(3)思维方式的对立图像符号:感官依赖和情绪依赖话语符号:理性依赖(4)沟通距离的对立图像符号的阅读:主体和对象之间的零距离接触话语符号的阅读:主体和审美对象一定心理距离的观照和欣赏。
5、简述信息文化的特征及其带来的社会文化影响
特征:(1)全球性。
全球化是信息文化发展的必然趋势,以前任何形态的文化都是区域性的,因地理障碍造成的交流障碍是不可克服的。
互联网环境下,地理障碍已经不再成为交流的障碍,人们可以通过互联网足不出户的了解到世界各地的文化,信息文化将是全球性的,或具有全球性的。
(2)数字化。
数字化是信息文化的根本特征, 网络上的一切信息(包括各种图片声音游戏虚拟现实技术等)无论采用的是哪种编程语言最终都是以二进制代码0和1存储在计算机中的。
这意味着,所有的信息,不管从前多么千差万别,现在,都可以按照一种的简单的统一的机器“语言”被组织起来。
(3)交互性。
互联网作为一种崭新的传播工具, 区别于其他传统传播工具的最本质的特征, 就是交互性。
互联网用户不但可以实现一对一的信息双向流动, 而且还可以达到一对多、多对多的互动关系。
总而言之,互联网具有实时、互动的特点。
影响:
(1)对语言本体的影响
(2)“数字鸿沟”的扩大
(3)同一文字体系中不同语言所代表的文化,在互联网状态下的交流和影响,尤其值得注意。
(4)同一语言环境下不同文化群体在互联网时代可能发生的变化,也值得注意。
(5)更有趣的是,同一个人在信息社会环境的变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