康德 哲学
主体的感性直观能力:经验直观、先验直 观
感性的直观形式:空间与时间
“形而上学的阐明”
“先验的阐明”
•不是由外部经验得来的经验 的概念 •是一切外部直观之中必然的 先天表象 •不是经验的概念而是纯粹的 直观 •是一个无限的所予量
三、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分析论
作用 感性 接受经验质料 特点 接受性 先天认识形式 时间和空间
判断力:把特殊包含在普遍之下进行思想的能力
规定的判断力 形式的合目的性 (主观目的性) 审美 判断 力批 判
普遍法则给定
判 断 力
反思的判断力 合目的性原理
质料的合目的性 (客观目的性)
目的论
目的: 一事物的概念(本质)中包含 着它自己的内在可能性的根据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康德是西方美学史上开宗立派的大师,从 他之后美学才真正成为独立的学科
三、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辩证论
认识活动: 感觉经验
知性范畴的综合 统一形成知识
知性
先天认识形式
依靠理性使知 识成为体系 理性
灵魂 宇宙 上帝
感性
先天认识形式
先天认识形式
空间与时间
范畴
理念
三、纯粹理性批判
三、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辩证论
康德把他对理性之理念的考察称为“关于 幻相的逻辑”,目的就是揭示以往形而上 学陷入众说纷纭莫衷一是困境的原因。 理性二律背反(最重要的是自由与必然的 二律背反)
四、实践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独立于经验且对经验 具有法则意义的先天的认识形式 《实践理性批判》:有限理性存在的人有 无自由
存在条件
自由
认识条件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意志可以按照两种方式决定自己的行动:
主观准则:意志对自己的规定仅对个人有效
客观准则:意志规定对一切有理性的存在都 普遍有效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演绎:关于范畴用于经验之客观有效性的证 明。分为主观演绎与客观演绎
主观演绎:通过说明形成知识的主观条件揭示知 识的先天条件。
知识以判断为基本单位,而判断就是以某种形式把不 同的表象或概念联结(综合)在一起。 综合的三重作用:直观中把握性的综合;想象中再现 性的综合;概念中认知性的综合 认识的对象只是表象,即把不同的表象结合于一身的 同一性(对象概念)→意识的同一性→自我的同一性 为其基础和前提→一切认识之最高的根据就是先验主 体的自我同一性。
事物
感性
杂多表象
知性范畴
综合统一功能
经验对象
事物
感性三、纯粹理性批判 知性范畴 杂多表象 自然
综合统一功能
经验对象
先验分析论
先验演绎→“知性为自然立法” 自然:一切可能经验之表象的总和,“现象 界” 知识的法则:连接表象的法则,即范畴的 作用 一方面,科学知识的对象为现象→普遍必 然性,另一方面认识限制在现象→以往知 识类型的形而上学的不可能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休谟的怀疑论使唯理论和经验论的理 想陷入困境
关于观念之间关系的知识 知识 关于外在事实的知识
必须建立在感觉经 验之上,只能是或 然的 只要符合自己的 法则不矛盾就是 普遍必然的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法国思想家卢梭将自然与文明、道德与科 学对立起来 康德认为,形而上学虽然作为科学是不可 能的,但形而上学却体现了人类精神终极u 关怀的最高理想,就是企图超越自身的有 限性,通达至高无上的自由境界 通过批判,为形而上学寻找出路
主体先天
认识形式
知识
认识之外的物自体、事 物自身、自在之物
不可 认识
三、纯粹理性批判
“批判”不是批评或驳斥,而是分析
《纯粹理性批判》:理性的认识能力
《实践理性批判》:理性的实践能力,或
意志能力
《判断力批判》:判断力
三、纯粹理性批判
知识的基本单位不是概念而是判断 分析判断:宾词蕴含于主词中 综合判断:宾词是后天 经验加在主词之上
经验论与唯理论在认识论方面的争论僵局 科学理性与自由的冲突
形而上学名存实亡
一、康德及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Immanuel Kant,1724-1804)
1770年论文《论感觉世界与理智世界的形 式和原则》为标志,将其哲学划分为“前 批判时期”和“批判时期”两阶段 康德哲学被称为“批判哲学”
先天的,无新 知识
后天的综合判断 先天的综合判断
先天性来源
先验哲学
主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三、纯粹理性批判
《纯粹理性批判》
考察理 性认识 能力
先验感性论:感性的先天认识形式
真理的逻辑:知识范畴 先验逻辑
对于经验的立法作用
幻相的逻辑:理性之理
念超越经验的界限造成 先验幻相,“辩证法”
三、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感性论
“有两样东西,我们愈经常愈持久地加 以思索,它们就愈使心灵充满始终新 鲜不断增长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 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则”。
现代西方哲学
曲阜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知性
对经验质料进 行综合统一以 构成知识
构成性
知性纯概念—— 范畴
三、纯粹理性批判 先验分析论
知性两功能:
逻辑功能:在知识的基础上规定着思维的判断形 式,形式逻辑的范围 认识功能:提供新的知识,是先验逻辑领域 形式逻辑与先验逻辑是对应的,每一个判断形式 的背后都有某种先验的要素(范畴)作为其基础 形式逻辑整理建立由量、质、关系和样式四组十 二个判断形式所组成的判断表,并对应建立先验 逻辑的范畴表。
对现象领域的规定
四、实践理性批判
理论理性:认识功能 人类 理性
自然法则
不得不服从
人
实践理性:意志功能
应该遵从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康德是把实践范畴引入哲学的第一人,其实 践仅限于伦理学范围 自然法则体现为以“是”为系词的叙述式, 理性法则乃是由“应该”联结的命令式 康德的伦理学是典型的动机论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经验论与唯理 论的困境 “哥白尼式的 革命”
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 而是对象必须符合认识主 体的先天认识形式 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 主体为知识提供形式
“调和”经验论和唯理论
知识就内容而言是经验的, “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 就形式而言是先天的
二、“哥白尼式的革命”
康德“哥白尼式革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 遍必然性,突出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 用和能动性 为自由开辟道路 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 事物对我们的“表现” 事物
五、判断力批判 审美判断力分析:
质:美是无利害无功利的 量:美是一种没有概念的普遍性。审美判 断是单称判断且要求普遍的赞同 关系:美是没有目的的目的性(单纯形式 上的目的性) 样式:美是没有概念的必然性(来自某种 共通感的形式上的必然性)
五、判断力批判 目的论:
人的文化是自然的最高目的 自然“最高目的”中的“终极目的”是人 类理性的“至善”
一、康德及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历史背景
1618-1648“三十年战争”(第一次欧洲战 争),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落后
文化领域的建树:莫扎特、贝多芬、莱辛、 歌德、席勒、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 尔„„
世界大事:北美独立战争、法国大革命、拿 破仑统治欧洲及战败
一、康德及德国古典哲学 德国古典哲学的哲学背景
先验分析论 三、纯粹理性批判
客观演绎:从自我的先验同一性出发,通 过自我意识与对象意识之间的关系说明范 畴对经验的客观有效性
自我的先验同一性:我思伴随着我的一切表象 自我意识还必须以对象之综合的统一性为前提 范畴作为先验自我之综合统一功能的体现乃是 自我与对象之间的“中介” 知性范畴是形成经验对象的先天条件
四、实践理性批判
二元论是康德哲学的基本性质,康德自觉地 以二元论作为其哲学的基础和前提 表现与物自体
现象界与本体界
自然法则与道德法则
必然与自由
理智世界与感觉世界
五、判断力批判
理论理性功能为自然立法
自然概念的领域 理性 实践理性功能为理性自身立法
判断力 中介?
自由概念的领域
五、判断力批判
现代西方哲学
康德 哲学
曲阜师范大学 信息技术与传播学院
Contents
3 1
康德及德国古典哲学
“哥白尼式的革命” 纯粹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批判 判断力批判
2
3 4 3 5
一、康德及德国古典哲学
康德
费希特
谢林
黑格尔
18世纪末至19世纪初,以康德、费希特、谢 林、黑格尔为代表的德国哲学对西方哲学进行了 集大成式的概括总结,建立一个个庞大的哲学体 系,将古典哲学推向最高也是最后的发展阶段。
康德的美学贡献与其审美经验无关,完全 是出于其哲学理论需要的纯粹理论思辨的 结果。
五、判断力批判 美学 审美判断不同于逻辑判断,它基于美 感而不是范畴 审美判断关涉的是主体对事物的纯粹 形式的把握,与被把握的对象没有直 接关系(事物之美与事物本身的性质 无关,而是因为它符合了主体的某种 形式,引想主观上愉快的美感)
当理性迫使范畴作超验的使用时,由于没有经验的依 据,所以对同一个对象就可能形成两种相互对立的理 论,而它们各自又都是自圆其说的。
三、纯粹理性批判
自由与必然的二律背反
指物自体的领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正题:仅仅用自然因果律是无法说明自然 的,有必要假定自然有一个自由因 反题:没有自由,世界上的一切都服从于 自然因果律
理性自身的法则 自由意志
自由即自律
四、实践理性批判
假言命令:有条件的命令 (如果„„就„„) 命令式 定言命令:无条件的命令
道德法则
四、实践理性批判 实践理性的三个公设:由道德法则而成立的 “至善”所必不可少的理论假设 意志自由:摆脱感觉世界的限制而依据道 德法则决定自己意志的能力 灵魂不朽:由于人类理性的有限性,必须 假设灵魂不朽,“至善”才有实践上的可 能性 上帝存在:有上帝协调感觉世界与理智世 界,以保证德性在感觉世界有相应效果, 保证德性与幸福都能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