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大学生孤独感论文

编号 0808127

毕业(学位)论文

( 2012 届本科)

题 目: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

——以河西学院为例

学 院: 教师教育学院

专 业: 应用心理学

作者姓名: 牛芳龙

指导教师: 王欢

职称:

讲师

完成日期: 2012 年 6 月 5 日

二○一二 年 六 月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诚信声明

本人郑重声明:所呈交的本科毕业论文,是本人在指导老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成果不存在知识产权争议,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本科毕业论文(设计)作者签名:

年 月 日

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任务书

论文题目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

作者姓名 牛芳龙 所属学院、专业、年级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级1班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王欢 讲师 任务下达日期 2011-11-14

一、论文(设计)的基本要求

1.在学术道德上,必须单独完成并且原创,杜绝抄袭拼凑;

2.在写作程序上,按照学校及指导教师规定的毕业论文写作程序进行,逐步完成;

3.在写作格式上,要严格遵守河西学院本科生毕业论文(设计)撰写规范与要求,不得存在错误;

4.在问卷调查过程中,要严格注意实测过程及数据的统计过程,以确保最终结果的客观性和有效性;

5.在写作内容上,鼓励学术创新,但要求对大胆的假设予以细心的求证,注意观点的合理性、论证的逻辑性,避免论据与论点的脱节及结论的唐突。

二、论文(设计)中应该注意的其他问题

三.文献资料获取的方法和途径

1.通过中国知网(cnki)搜索相关文献资料。

2.在图书馆查阅相关学术专著。

3.通过优秀硕士论文库搜索、参阅优秀论文等资料。

4.通过指导教师查阅相关文献资料。

四.需要收集和参阅的文献资料

1岑国祯.心理学百科全书[M].杭州:浙江教育公版社,1996.

2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3周家华,王金凤.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4.

4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5刘晓新,毕爱萍.人际交往心理学[M].首都示范大学出版社,2003.

6高湘萍,崔丽莹.当代大学生人际关系行为模式研究[M].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8.

7桂世权.大学生人际交往指导[M].西安交通大学出版社,2007.

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河西学院本科毕业论文(设计)开题报告

论 文 题 目 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研究——以河西学院为例

作者姓名 牛芳龙 所属学院、专业、年级 教师教育学院应用心理学专业08班

指导教师姓名、职称 王欢 讲师 预计字数 6000字 开题日期 2011-12-10

一、国内外研究的基本现状

国外对孤独感进行过许多研究,有研究者明确了引起人们孤独感的两种特征。一是有孤独感的人倾向于在社交时对他人和自己给予严厉的、苛刻的评价;二是许多有孤独感的人缺乏一些基本的社交技能,从而使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持久的关系。Claudia和Larry(1999)在对老年人的社交与孤独感之间关系的研究中发现,己婚但是没有子女或者朋友的老年人拥有很高的孤独感。国内学者俞国良、辛自强等(2000)认为儿童孤独感与同伴群体家庭功能与孤独感的关系要通过社会能力和行为、同伴接受性等中介变量实现。邹弘(1998)考察了同伴地位和学校适应对儿童孤独感的影响,发现被同伴拒绝、没有朋友或虽有朋友却不能满足建立亲密关系的需要都与孤独感有关。周宗奎、范翠英(2003)研究了社交焦虑与孤独感的关系,发现焦虑程度是影响其孤独感的重要原因。研究表明,消极退缩的儿童往往因为社交焦虑而把自己从同伴群体中孤立出来,因此,与同龄人相比,消极退缩的儿童与同伴交往的次数较少,独处的时间更多,从而增加了他们体验孤立和孤独的机会。由此可看出人际关系问题仍是当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主要障碍。

二、研究意义与创新之处

目前关于孤独感和心理健康的研究己取得了不少的成绩,但在研究的深度和广度上还有待进一步加强,有关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的相关性研究并不多见,而现有的一些研究又多局限于定性分析,并且缺乏本土化的量表用于研究。针对以往研究中存在的不足,本研究采用孤独感问卷和本土化的社交能力量表、对大学生孤独感和社交能力之间的关系进行探讨,而探讨大学生的孤独感问题的理论意义有,为大学生孤独感的研究提供一定的理论支持,另一方面也丰富了已有研究中的结论,而其实践意义有,为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干预治疗提供一定的数据支持,帮助大学生提升自己的社会交往能力,不断提高综合素质,并且提高当代大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

三、研究的主要思路和方法

研究思路:

本研究的主要思路是采用《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进行调查研究,选取200名河西学院大学生作为被试进行调查,以此来研究河西学院大学生的孤独感情况和人际交往能力情况,进而探讨大学生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关系。

研究方法:

1.文献法:查阅相关文献,搜集和分析研究各种现存的有关文献资料,从中选取有关孤独感与社交能力的资料来完成本研究。

2.测量法:运用UCLA孤独量表和人际交往能力问卷对所选取的被试进行测量,问卷施测以个体测试的方式进行,时间大约为20分钟。

3.对所得的数据用spss17.0进行统计分析。

四、论文(设计)进度安排

阶段 论文(设计)各阶段名称 起止日期

1 收集资料并制定论文计划 2011年12月10日—2011年12月底

2 发放问卷、调查研究 2012年3月初—2012年3月中旬

3 收回问卷、数据统计分析 2012年3月中旬—2012年4月初

4 毕业论文一稿 2012年4月初—2012年4月底

5 毕业论文二稿 2012年5月初—2012年5月中旬

6 毕业论文定稿 2012年5月中旬—2012年5月底

7 论文答辩 2012年6月初

五、参考文献

1. 泰勒(Taylor),佩普劳(Peplau),希尔斯(Sears)著,谢晓菲等译.社会心理学.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4,9.

2. 俞国良,辛自强,罗晓路.学习不良儿童孤独感、同伴接受性的特点及其与家庭功能的关系.心理学报2000,32(l):59-64.

3. 邹乱.同伴关系的发展功能及其影响因素[J].心理发展与教育,1998,(2).

4. 周宗奎,赵冬梅,陈晶等,童年中期儿童社交地位、社交自我知觉与孤独感的关系研究.心理发展与教育,2003,32(4):70-80.

5. 黄希庭.简明心理学辞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2004.

6.骆光林,阮俊华,楼成礼等.大学生孤独心理的调查与分析.浙江大学学报(理学版),1999,(7):113.

7.张翔,常保瑞,赵燕.不同性别及科系大学、三年级学生孤独感与心理健康差异[J].中国临床康复,2006,10(42):34-60.

8.李韬,姚斌,汪勇.大学生网络使用与孤独、抑郁的关系研究 [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5(6):83-85.

9. 吴剑,蒋威宜.孤独感及我国小学儿童孤独感研究综述[J].思想理论教育,2006(8):105-110.

10. 王宏伟.浅析青少年的孤独感及其影响因素[J].北京市总工会职工大学学报,2003(1):19-22 .

11. 陈富国,陈红.当代青少年孤独感研究的现状与展望[J].淄博师专学报,2006(3):20-22.

六、指导教师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七、开题小组意见

签 名:

年 月 日 成绩

教研室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学院意见

负责人签名:

年 月 日

文献综述

伴随着社会的进步,交通工具和通讯工具的发展,人们之间的沟通和联系越来越方便。虽然人与人之间的物理距离在缩短,而心理距离却在加大,人们之间越来越缺少心灵的碰撞和感情的交流,因而对孤独的感受也在逐渐加深。孤独会给人们带来沮丧、无助、自卑、烦躁、抑郁等各种消极的体验。而大学生作为一个从校园向社会过渡的群体,正处于人生发展的重要时期,是个体发展出强烈而广泛的情感性需求的关键时期。随着大学生成人感的增多、年龄的增加、生活环境的改变,再加上竞争激烈,学习压力等因素的影响,使其需求常常无法满足或者仅仅只能低水平的满足,从而产生不同程度的孤独感。

1概念界定

1.1孤独感的定义

关于孤独的心理学研究已有几十年的历史,国外各种学派都从自己的角度给孤独下了定义,精神分析学派对孤独的关注最早。Sullivan(1953)在1953年将孤独定义为个体与人接触的需要不能满足而产生的一种负向体验。Peplau,Russel和Heim认为当个体的社会关系网比预期的更小或更不满意时,孤独就会出现。Schmit(1983)则认为孤独是由于个人感受到他所拥有的人际关系与希望的人际关系之间的不一致而导致的。Rook(1984)认为,不同类型的人际关系和人际情境都可能成为孤独产生的导火索,因而孤独的定义应是个体被他人疏远、误解或拒绝,或者缺乏亲密的社会同伴,或者缺少获得人际融合和情感亲密的活动时,体验到的一种持续的令人痛苦的情感。

我国学者也对孤独进行了描述,黄希庭(2004)认为孤独是一种负向的情绪体验,是个体渴望人际交往和亲密关系却又无法满足,而产生的一种不愉快的情绪。岑国祯(1996)将孤独定义为个体因在人际关系中未能满足自己的社会期望,在主观上产生自己被忽视、被遗忘、被他人认为是无足轻重的感受,从而引发的一种消极的心理状态。

在对孤独感的分类上,Weiss(1973)将孤独分为两类:情绪孤独感和社会孤独感。情绪孤独感是指人们依恋的需要得不到满足而产生的孤独感,表现为缺乏亲密感;社会孤独感是人们社会整合的需要得不到满足,或者缺乏社会感时产生的孤独感。Young和Beck(1979)曾将孤独区分为长期性孤独、情境性孤独和暂时性孤独。Gerson和Perlman(1979)及shaver(1985)也对孤独从时间上作了区别,他们认为孤独既可为短期的、可为一时性、境遇性的,也可以是长期性的或特质性的。前者即Young所说的暂时性和情境性孤独,统称为状态孤独;后者称之为特制孤独,可能是一种漫长的和长期存在的慢性孤独,是个体长期人际关系不良或社交不足的反应,也可以说是一种人格特质。

尽管人们对孤独感的理解不同,定义不同,但是从以上的定义中我们可以总结出孤独感具有以下特征:首先,孤独感来自于人际关系的缺乏,它是在与人交往中产生的;其次,孤独感也是一种主观体验或心理感受,而不一定非得处在社交孤立状态之中,一个人可在漫长的独处中毫无孤独感,也可以在众多人际关系中产生强烈的孤独感;最后,人们对孤独感的体验是不快乐的且令人痛苦的。总结起来,孤独感是一种痛苦的、主观性的令人不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