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管窥
[5 ] 340 , 分, 因而使用是有困难的也是靠不住的 ” 因 对于那些需要凭借充分而可靠的统计资料方 此, [4 ]301
能加以详尽说明的问题, 便同样只能如保尔 · 芒 图所言, 力求做到“了解现象间的粗糙的外部关 系” 了
[5 ]341
。职是之故, 则当时人的态度以及有关
当局针对贫困问题而进行的济贫工作也便成了我 们了解 18 世纪贫困问题不可或缺的参照了 。 二 18 世纪的大部分时间里, 大体说来, 济贫税
过着奢侈豪华的生活方式, 同样, 中产阶级适度 、 的 但也相当可观的生活水平也不断提高 , 这使得 商业高度发达的、 以现金为基础的经济上的不平 [1 ]400 - 401 ” 不难想见, 在社会 等现象变得彰然昭著。 上层和中层之外, 从 18 世纪不断提高的生活水平 中受益最小的当属社会下层, 其中一些人甚至成 而穷人和贫民也正是出自这个阶层 , 或 为受害者, 者更准确地说大多出自于社会下层 。总体上可以 这样认为, 对于生活在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下层民 众来说, 贫困成为随时可能降临到他们头上的可 怕威胁, 尽管具体到该世纪的不同时期及同一时 期的不同地区, 情况会有所不同。本文以 18 世纪 人们对待贫困的态度以及当时有关济贫措施为观 察点, 尝试对该世纪贫困问题做一探讨 。 一 18 先看 世纪初的情形。 关于这一时期的情 形有两份以数据或统计列表形式出现的材料大致 能够说明一些问题, 其一是 1700 年英国的济贫税 开支数据, 资料表明, 当年英国的济贫开支约为 600 000 - 700 000 英镑, 这一数目在当时人看来, 已是一笔巨大的花销 ( 当年英国政府的财政收入 [2 ]131 ) 。更糟的是, 为 430 万英镑 在如此巨额开支 的背后, 人们不愿相信但却又必须面对的则是大 批民众缺衣少食、 贫困潦倒的残酷现实, 这让不少
①
格雷戈里 · 金虽然采用的是 1688 年的数据, 但他编制这份 数据的时间则是 1696 年。 参见: W. A. Speck,Stability and Strife,England 1714 - 1760 ,p. 33.
· 42·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2012 年
纳税人对于穷人们的态度较为严苛。 当时, 在这 个群体中较为流行的观点是, 贫困人口之所以不 穷人之所以变穷, 是因为他们自身“无能 断增多, ( 或缺乏远见) ” ( feckless ) , 同时也是因为他们天 性懒惰, 他们除了勉强糊口之外决不愿更多地工 作。而一当他们手头有了余钱, 他们便会拿着这 些钱 去 喝 酒、 纵情酒色甚至去干违法犯罪的勾 [6 ]34 。一位名叫伊登( Frederick Morton Eden) 的 当 : “来自于劳动阶层的穷人们的悲惨境 先生说道 并非由于他们收入微薄 ( 不论慈善家们希望 遇, 其收入增加到多少 ) 所致, 而是由于他们自身缺 ” : “当工资 乏远见与浪费的缘故。 笛福则抱怨说 收入还不错时, 他们除了挣得仅能糊口的那点钱 这时候, 即便他 而外就再也不愿多做一点工作了 , 们还在干活, 他们也会把多挣的钱胡乱挥霍掉 , 结 果仍然是一无所剩。 而一当生意变得不景气时, 情况又会如何呢? 这时他们会变得吵吵嚷嚷, 鲁 , , 莽好斗 同时会抛妻别子 把他们的家人留给教区 ” 自己过着流浪乞讨的悲惨生活。 总之, 照看, 穷人们的困窘与惨状应归咎于其自身, 而不应该 从其他方面寻求致贫的社会因素
18 世 纪 英 国 的 贫 困 问 题 管 窥
李义中
( 安庆师范学院 人文与社会学院, 安徽 摘 安庆 246133 ) 要: 18 世纪的英国社会在呈现出经济不断发展 、 民生渐趋改善的一面同时, 也始终面临着一些令人困扰的社会
问题, 贫困问题即是其中之一 。尽管贫困问题并非始自 18 世纪, 但随着该世纪英国经济的不断发展尤其是 18 世纪后期 以及由此而引起的社会流动与社会分化的加剧, 贫困问题也相应地显得越来越突出。 的加速发展, 关键词: 18 世纪; 英国; 贫困; 济贫 中图分类号: D756. 18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3 - 4730 ( 2012 ) 03 - 0040 - 06
*
2012 年 6 月 第 31 卷第 3 期
安庆师范学院学报( 社会科学版)
Journal of Anqing Teachers College( Social Science Edition)
Jun. 2012 Vol. 31 No. 3
第3 期
李义中: 18 世纪英国的贫困问题管窥
· 41·
的有关数据与 18 世纪初的实际情况存在一定的 [3 ]33 , 出入① 但由于较之更为全面的其他统计资料 18 这份统计列表对于人们大致了解 17 , 的缺乏, 世纪之交英国人的生活境遇与贫富状况仍然具有 重要的参考价值。正是依据格雷戈里·金的统计 数据, 一些学者对 17 世纪末英国的贫困状况做出 了较为明确的推断。 英国学者罗伊 · 波特 ( Roy Potter) 认为, 1688 年时, 按格雷戈里 · 金的说法, 一个普通家庭( 比方说, 包括丈夫、 妻子以及他们 的三个孩子在内的五口之家 ) 要想维持其正常生 活而不至于欠债或接受救济和慈善捐赠, 则其每 年的开支至少约需 40 英镑左右。 而从格雷戈里 ·金所列出的当时英国社会各阶层的收入统计表 364 000 个“劳工及仆役 ” 我们可以看到的是, 上, 家庭( 以每个家庭平均 3. 5 人计, 总数为 127. 5 万 人) , 其家庭年收入为 15 英镑; 400 000 个“茅舍 家庭 ( 以每个家庭平均 3. 25 人计, 总 农和穷人” 130 ) , 6 10 数为 万人 其家庭年收入则仅为 英镑 先令; 另有 50 000 个海员家庭 ( 以每户平均 3 人 计, 总数为 15 万人) , 其年收入为 20 英镑; 35 000 个普通士兵家庭( 以每户 2 人计, 总数为 7 万人 ) 年收入为 14 英镑, 此外尚有人数达 3 万的流民 ( 如吉普赛人、 小偷和乞丐等等 ) , 这些人的收入 而这些家庭加在一起, 均低于或远低于 40 英镑, 其总数则超过了当时全英家庭的一半 。 这样看 来, 当时的英国至少有一半以上的家庭处于无法 [2 ]28 。 罗伊 · 波特 维持正常生活开支的贫困状态 所引述的这一结论看上去有些让人觉得不可思 议, 但一些学者如斯佩克 ( W. A. Speck ) 还是认 为, 这一数字与当时的实际情况相去不会太 [3 ]34 。不过, 远 针对格雷戈里 · 金所作的数据统 计, 斯佩克同时强调, 由于统计者的谨慎从事, 以 至于对有关各阶层实际收入的估算未免太过保 — —甚至对此前较早一个时期的情况而言也显 守— 得过于保守; 至于 18 世纪初期英国各阶层的实际 收入状况, 考虑到 17 世纪末至 18 世纪初英国在 经济社会各方面所发生的一些变化, 需要对这些 数字做很大幅度的修正, 才较为符合 18 世纪初期 。如此看来, 同样有必要对 18 世 纪初英国的贫困状况做相应修正, 方能得出较为 的真实情况 在做这类修正时, 由 可信的结论。值得注意的是, 于不同阶层的收入变动状况存在很大差异 , 故应 采取区别对待的做法为宜。 退一步说, 即便将格 雷戈里·金估算的原有贫困家庭数减除一半, 仍
[6 ]30 [2 ]145
职责, 对于凡不愿进入济贫院的贫民, 不准给予任 何救济。据称, 到 1776 年时, 济贫院达到近 2 000 所
பைடு நூலகம்[7 ]213
。济贫院的建立看似为了救济穷人, 实则
重在通过惩贫以达到让人不敢成为穷人的目的 , “人们依靠它所引起的恐怖, 使那些尚未降到最 [5 ]351 。 ” 贫程度的人不敢接近 一个典型的例子来自 该地由于济贫院的建立, 济贫税得以 于梅德斯通, , 大大减少 从原来的一千镑左右降至五百三十镑 , 济贫税的减少显然与穷人对救贫院的恐惧有关 。 对此, 一份由梅德斯通当地呈交给政府当局的关 : “救贫院的优点 于济贫院的报告书中这样写道 不仅在于贫民赡养费不及花在他们每周津贴上的 费用的一半, 而且在于很多懒惰的人不愿忍受救 而甘愿抛掉假面具, 用自己的 贫院的拘束和劳苦, 勤劳养活自己。 这在梅德斯通非常显著, 以至当 一切要求每周 我们这救贫院竣工而发出通告说, 津贴的人应被送到救贫院的时候, 来向管理员要 ” 求津贴的就不过是登记贫民的一半了。 可 在一些地方, 济贫院在让济贫税纳税人深感满 见, 意的同时, 也让不少事实上的贫民“被 ” 自足了。 当时, 不少济贫院的管理采取的是将其中的穷人 承包给某个以盈利为目的的承包人, 而后者为了 通常会肆无忌惮地任意役使这些贫民 , 甚至 赚钱, 1750 年之后的 完全不顾他们的死活。 资料显示, 五年里, 由伦敦各处的济贫院接收的 2 339 名儿 童, 到 1755 年时仅有 168 人存活。而米得瑟克斯 的圣乔治济贫院的贫民死亡率更是达到百分之 [2 ]147 。 百 18 世纪英国的济贫活动还沿袭 除了济贫院, 了自都铎王朝以来形成的其他法律规定及有关做 法。英国的济贫工作自伊丽莎白女王以来形成的 一项传统是: 政府颁布相关法令、 给出相关指导原 ① 据 则, 而具体济贫责任则由教区承担与落实。
[2 ]145 。 另一份数据则 当时人为此而深感脸上无光 是格雷戈里 · 金 ( Gregory King ) 提供的关于 1688 年英国人收入和支出方面的统计列表, 尽管其中
*
收稿日期: 2012 - 04 - 20 作者简介: 李义中, 男, 安徽怀宁人, 安庆师范学院人文与社会学院教授, 历史学博士。
[3 ]33
然还有超过 1 /4 的家庭属于贫困家庭。 据此, 再 加上 1700 年济贫税征收总额这一数据, 我们还是 可以对 18 世纪初英国的贫困状况有大致的了解 。 比较起来, 有关 18 世纪末英国贫困状况的数 1800 年, 据表述要明确得多。 资料显示, 接受贫 [2 ]110 。 就贫 困救济的人数达到英国总人口 28% 困人口占总人口的比例而言, 不妨认为, 世纪末的 这一比率与世纪初的情形大致相仿, 但就贫困人 口的实际数量而言, 由于英国人口此时已从世纪 初的五百多万增加到 1801 年的近九百万, 因此, 贫困人口的绝对数要远远超过世纪初的数量 。关 E. P. 汤普森的看法是: 于 18 世纪的贫困人口, “ 18 世纪时可能有 1 /5 或 1 /4 的英国人是在刚刚 能维持生存的边缘上挣扎过来的, 处在一当价格 ” 上涨就跌入生存线以下的危险中。 他还援引一 位权威人士 ( Douglas Hay ) 的研究结果以证明自 : “近来一份权威的研究表明: 在困难年 己的观点 可能有 20% 的居民即使已能消除所有其他开 月, 支, 也无法在没有帮助的情况下买到足够的面包 ; 而且……在很艰难的年月, 全部居民中有 45% 会 ” 被抛进这种赤贫之中。 大量贫困人群之持续 存在, 无疑会对 18 世纪的同时代人以及历届政府 当局形成巨大压力, 如何看待贫困问题并采取措 施予以解决因此而常常成为中等阶层以上人士颇 为关注的话题, 同时更成为政府当局必须面对的 难题。而这些来自于中上层人士的态度以及政府 据以采取的处置措施正可以从一个侧面反映出 18 世纪的贫困状况以及贫困人群的实际遭遇及 其真实生活状态。 考虑到 18 世纪是一个统计资 — —如 同 保 尔 · 芒 图 所 说: 料相当 缺 乏 的 时 代— “不幸得很, …… 就连所有先于十九世纪大调查 和定期普查之前的时期的统计资料, 也都极不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