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潮天气过程分析
寒潮天气过程分析(1970.11.9-15)
组员:胡苏琼 罗然 马晨誉 茅威 孙晓宇 童颖睿 袁媛
寒潮的定义
中央气象台规定,对局地而言,由于受 冷空气影响,24h气温下降10℃或以上, 且最低温度下降到5℃或以下,并伴有5 级以上偏北大风时,称为一次寒潮天气 过程。
低槽移至乌拉尔山南部, 与 -40℃冷中心配合, 该低压南部冷平流使地 面低压中出现了副冷锋。 槽后有弱脊伴随移出。
东北北部及华 区域性大风 部、东北东部 出现降雪。
1970年11月13日08时地面
低槽东移代替原来减 弱的东亚大槽,锋区 已向东南移动到日本 海、东海附近。
1970年11月14日08时500hPa
地面冷高压中心 减弱到1054hpa, 并向东南移动, 推动着冷高压前 沿的冷锋南下。
受冷空气影响,我国 大部分地区出现大幅 度降温,部分地区24h 降温达10℃以上。
L
西来槽从蒙新高地 西侧移至东侧时, 借助有利的下坡地 形在贝加尔湖西部 加深发展,有利于 寒潮向南爆发。
L L
1970年11月12日08时500百帕
内蒙古、新 疆一些地区 降温达到寒 潮标准。
当高空两股冷空 此时冷高压中心一些 气合并时,地面 测站降温已达-24℃。 冷高压中心增到 1052hpa,锋后 出现大风和阵雪 天气。
冷中心加 强
L
关 L 键 区
鄂毕河口处冷 中心温度已降 至-44℃,蒙 新高地西侧有 40°C 冷中心。
DL
东亚沿岸低压 中心和冷中心 重合,系统减 弱东移,有利 于低槽东移发 展。
低槽后高压脊后有 暖平流输送,高压 脊发展。而槽后有 明显冷平流,低槽 加深发展。
时500百帕
咸海东侧冷高压强度 增强,中心气压为 1039hpa,冷高压 外 围冷锋与副冷锋距离 缩减,冷锋已进入蒙 古和新疆北部地区。
1970年11月14日08时地面
东亚大 槽建立
1970年11月15日08时500hPa
寒潮冷锋 进入南海, 寒潮结束。
1970年11月9~15日:
24小时变温中心演变图
24小时变压中心演变图 综合动态图
(08时500百帕槽线、地面冷高中心、锋面)
降温大于等于10°C 区域
1970年11月10-15日地面变温中心演变
G
1037
1970年11月11日08时地面
此次寒潮过程的冷空气堆积
• 500hPa 10日:新地岛-喀拉海-40°C 冷中心 乌山南部 -40°C 冷中心 11日:西西伯利亚 -44°C 冷中心 蒙新高地西侧-40°C 冷中心 (进入关键区)
7
欧洲脊移动到乌拉尔山以东地 区,脊前西北气流加强,有利 于引导冷空气向东南方移动, 使来自新地岛的新鲜冷空气汇 入。冷中心加强为-44℃。
L L
新地岛—喀拉海冷低 压中心摆出小槽,并 有一-40℃冷中心配 合。
L
1970年11月10日08时500百帕 1970年11月10日08时500百帕
由于乌拉尔山的冷低压使地 面低压出现副冷锋。 由于副冷锋的出现,更多冷 空气流入,使冷高压外围的 冷锋增强并偏向东北—西南 走向。
1970年11月10日08时地面
17
1970年11月10-15日地面变压中心演变
18
14 12 10 11 10 11 12 15
过程概述:
此次寒潮过程为低槽东移型,地面冷高压东移南 压。来自欧洲北部的冷空气在贝加尔湖地区堆积, 在高压脊的配合下,合并新鲜冷空气,达到寒潮强 度。在高空500hpa引导气流作用下,地面冷高压由 西北向东南移动,冷锋随之南下。全国大范围地区 出现降温、降雪、大风等天气。
1970年11月12日08时地面
冷空气南下
在南支槽的 配合下,冷 空气得以进 一步南下, 影响我国南 方大部区域。
槽在经向上非常大, 由于上游效应,高空 脊因为暖平流继续发 展,低压槽也将继续 发展。温度场落后于 高度场,槽上存在冷 平流,槽将发展。
1970年11月13日08时500百帕
冷高压中心东移, 强度加强到 1058hpa,中心最 低温度-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