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II)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II)

2020-2021学年高一历史上学期期末考试试题 (VIII)一、选择题:(共35题,共70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

)1、我国古代的商品经济发展到明清时期,涌现出许多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A、徽商和晋商B、晋商和鲁商C、徽商和川商D、粤商和晋商2、历史学者王家范评论说:“它对市场经济的破坏作用是双重的,即把皇室官僚乃至政府工程所需产品排斥于市场之外,依靠直接劳役实行自给,同时也使民生日用商品带有浓厚的政治财政色彩,成为一种假性商品经济。

”这里的“它”指的是()A.民营手工业B.官营手工业C.家庭手工业D.个体手工业3、战国时期,商鞅把原来“百步为亩”的小田界“阡陌”和每一井田的大田界“封疆”,统统破除,重新设置田界,不许私自移动;并把土地授给农民,土地可以买卖。

这种做法实际上()A. 确立了封建土地私有制B. 巩固了奴隶主的权力C. 进一步推广了井田制D. 将所有土地公有化4.1992年,中共第十四次全国代表大会明确指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A、农村实行家庭承包责任制B、建立对外开放的新格局C、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D、解放和发展社会生产力5.《中国经济史》在评述古代中国农业生产技术发展时说:“耕用牛犁,使用铁器,是农业耕作技术的革命性突破,是划时代的进步。

”这一“革命性突破”出现在()A. 西周B. 春秋战国C. 唐代D. 宋代6、“基督教的理想是扩张的凝结剂,是各种各样世俗的要求罩上神圣的光圈,不管是到东方来的达伽马还是到西方去的哥伦布,都是把宗教目标和现实目标糅合在一起,无法区分。

”这段话表明新航路开辟中()A、宗教狂热成为探险家的精神动力B、教皇发挥了组织作用C、传播基督教史探险家的根本目的D、教会蜕变成殖民机构7、美洲独有的一些物种传播到东半球。

玉米、马铃薯传入中国以及非洲等地,促使当地人口迅速增长。

这说明新航路的开辟()A、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经济联系B、引起了欧洲贸易中心的转移C、世界市场最终形成D、加速了欧洲资本的原始积累8.发现了电磁感应现象,为第二次工业革命到来奠定理论基础的科学家是()A.牛顿 B.法拉第C.达尔文 D.爱因斯坦9.英国曼彻斯特地区,在18世纪80年代初只有棉纺厂两家,短短的时间内棉纺厂发展很快:1802年52家,1809年64家,1830年99家,出现以上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珍妮纺纱机推动工业发展 B.蒸汽动力的普遍推广C.铁路交通大规模兴建 D.英国棉纺品大量涌人中国10.英国学者尼尔·弗格森认为:“如果没有以对廉价服装弹性需求趋于无限大为特征的动态消费社会的同步发展,工业革命就不会在英国发端,更不会延至西方世界的其他地区。

”其主要观点是()A.市场扩大成为工业革命的推动力 B.英国工业革命始于棉纺织业C.人们对廉价商品的追求过于盲目 D.工业革命由英国扩展到欧洲11. 钱乘旦、许洁明合著的《英国通史》中说:“……过去以天为单位,现在以分钟、秒为单位;……火车还教会人们守时,准时准点成为了现代生活的准则,人们开始随身带上一块表,时间概念是一个全新的概念。

”上述材料反映出()A.相对论对人们生活方式的没有影响 B. 火车的发明使人养成了戴手表的习惯C.工业革命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 D.科技发明提高了人们的生活质量12.“大工业创造了现代化的世界市场,首次开创了世界历史,因为它使每个文明国家以及这些国家中每一个人的需要的满足都依赖于整个世界,因为它消灭了以往自然形成的各国的孤立状态。

”下列观点符合材料的是()A.世界各国的孤立有利于大工业的发展 B.大工业不利于世界市场的形成C.世界市场的形成阻碍了历史的进步 D.工业革命促进了整体世界的形成13.“我们生活在一个充满奇迹的时代,大车不需要马拉,新闻通过环绕地球的电线一瞬间传遍世界……”这一情景最早出现在()A. 手工工场兴起时期B. 英国工业革命时期C. 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D. 第三次科技革命时期14.洋务派选派幼童出国深造,最希望他们( )A.传播中华先进文化 B.掌握西方先进技术C.探究西方民主政治 D.熟悉西方文化15.近代中国以“自强”“求富”为目的创办近代企业开始于A.两次鸦片战争期间B.洋务运动时期C.中日甲午战争后D.中华民国成立后16.1932年天津一家民族企业创建后,仅用三年时间,代理商即遍布全国大中城市,产品远销东南亚。

其迅速发展的背景是( )A.天津地处沿海,水陆交通十分便利 B.第一次世界大战为其发展提供了客观条件C.辛亥革命为其发展扫除了一些障碍 D.南京国民政府推行有利于发展经济的政策17.史书记载:“苏南虽近洋场,本属首当其冲之地,但直到光绪年间,时人记叙还提到纺织与耕种相济以谋食营生的事实。

”材料主要反映了当时( )A.传统的经济结构未发生变动 B.外国资本主义的人侵C.自然经济顽固存在 D.商品经济发展陷入困境18.鸦片战争后,当洋货入侵较早的沿海和沿江地区,自然经济迅速解体的时候,广西西北地区90%的农民仍然穿着自制的土布。

最能佐证这种现象的是()A.广西人民掀起了抵制洋货的运动 B.近代中国经济发展极不平衡C.从外国进口的洋布数量少 D.广西买不到外国的纺织品19.1978年-1992年我国国民经济发展情况:1992年比1978年增长比1949年增长国民生产总值24 000亿元7.18倍──国民收入17 400亿元5.78倍48.6倍以上数据变化最能说明我国()C.国民经济达到了高度繁荣的状态 D.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初步确立20、1956年9月8日,我国第一架喷气式歼击机——歼—5在沈阳试制成功,结束了中国不能制造喷气式歼击机的历史。

《人民日报》头版进行了报道:“这种飞机……提前一年零五个月完成了试制任务。

”这一成就主要得益于( )A. “三大改造”的完成B. 美国援华的落实C. “一五”计划的实施D. 科教兴国的推进21、《剑桥中华人民共和国史》记载:“集体农业的痕迹,也大量从中国农村消失了.”在这里“消失”的原因应是( )A、人民公社化运动的开端B、农业生产合作社的建立C、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实行D、农村土地所有制的实现22、下图是战后美国经济发展的形象图,其中从“复苏”到“繁荣”的主要原因是()A.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进一步发展 B.“福利国家”制度的建立C.第三产业的兴起与发展 D.“新经济”增长模式的推动23.自19世纪60年代开埠以来,汉口城内的建筑呈现出西方低层联排式和中国传统四合院式并存局面。

这体现了( )A.西方建筑风格逐渐取代中国传统建筑风格 B.汉口的对外开放程度位居全国前列C.中国彻底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 D.中西文化呈现融合趋势24、民国时期,在社交礼仪上逐渐用西方的握手、鞠躬取代跪拜礼,称呼上用“先生”“同志”取代“老爷”“大人”。

这一变化体现了( )A.科学民主的历史趋势 B.民主共和的平等精神C.西学在中国的发展 D.“中学为体,西学为用”25.20世纪后半叶以来,大众传媒发展非常迅速。

当前发展最为迅速的媒介是( )A、电话B、电视C、互联网D、报纸广播26.1920年,有位晋商到考察经商事宜,他不可能( )A.参观当地精美的中式和西式建筑 B.看到接待人员皆脑垂发辫C.到西餐馆就餐,品尝法国干红 D.当地的商人称呼他为“先生”27、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许多中低收入的职工以成本价买到了合适的住房,这主要得益于()A.改革开放不断深入发展 B.政府改善职工的工资待遇C.政府启动的“安居工程” D.赈济弱势群体成为新风尚28、1929年发生了一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当时人们最有可能的体验是()A.“牛奶面包价格都涨到天上去了” B.“找工作比买彩票中奖都要难”C.“整个西方世界像一潭死水般平静” D.“为共渡难关各国变得亲如兄弟”29.英国著名历史学家汤因比在1932年出版的《国际事务概览》第一页就提出了这样一个问题:“这个伟大、古老、一直是成功的社会的成员们正在自问:西方生命及其成长的长期历程,是不是在他们的时代很可能将到终点?”这主要是他对当时什么状况的担忧()A.1929~1933年经济危机 B.经济“滞胀”局面C、第一次世界大战D、社会主义运动30.罗斯福曾说:“低收入的工人是我们人数最多的消费集团,可是今天他们却无法维持像样的生活水准……。

”为了增加就业,他采取的直接措施是()A.整顿银行,恢复银行正常信贷活动 B.调整工业生产,争取供需平衡C、实行以工代赈 D.调节农业生产,稳定农产品价格31.“大国之谜,当然还有另外的答案,那就是体制创新。

”面对经济大危机,20世纪30年代的美国所进行的体制创新最突出的特点是()A.实行市场经济 B.政府加强对经济的干预C.知识经济 D.积极拓展海外市场32.阅读《20世纪70年代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表》(部分),表中出现的变化和影响,主要是()国别农业制造业第三产业联邦德国3%48%49%美国2%36%62%A.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促进经济的高速发展B.普遍实行国家福利政策,有效缓和了社会矛盾C.“新经济”的出现,使社会经济持续增长D.大力发展第三产业,使经济结构发生重大变化33、1921年针对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苏俄实行了()A、战时共产主义政策B、新经济政策C、社会主义工业化政策D、农业集体化政策34、前苏联总统戈尔巴乔夫在1991年12月25日辞职演讲中说:“我们什么都多:土地、石油和天然气、其他自然资源;智慧和才能也都不错。

我们的生活却比发达国家差得多,越来越落在他们的后面。

……”这种现象的主要原因是()A.与美国军备竞赛的拖累 B.“斯大林模式”的弊端C.西方国家的经济封锁 D.东欧剧变的影响35、为了维持超级大国的地位,与美国争霸,把改革的重点放在工业方面的苏联领导人是( )A、勃涅日涅夫B、赫鲁晓夫C、斯大林D、戈尔巴乔夫二、非选择题:(共2小题,共30分。

)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36、科学地开发和利用能源才能促进人类的可持续发展。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煤炭在工业化过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到18世纪,木材一直是最主要的燃料,巨大的木材消耗使森林锐减,引起木材严重短缺。

但西欧大量的煤炭资源都储藏在英国,且储藏在水路交通方便、毗邻商业中心和熟练工人密集的地方。

储藏集中以及必要挖掘技术的具备,使煤炭成为木材的替代品。

煤炭资源的优势支持了不断扩大的铁器制造和蒸汽机的应用。

在这一点上,英国的经验与中国有明显区剐。

中国的地理因素阻碍了从木材到煤炭的早期转变,因为中国的主要产煤带在西北地区,离最有经济潜力的长江三角洲相距甚远。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