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斯大林模式对当代中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启示
摘要:本文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得出了“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发展”的结论。
关键词:中国社会主义;斯大林模式;启示
斯大林模式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对其认真总结以便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提供借鉴和启示。
从经济建设的角度出发,探讨斯大林模式对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启示如下:
一、要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
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指出,生产力是最革命、最活跃的因素,是社会发展的最终决定力量。
人类社会的发展史也揭示了社会制度的生命力取决于它对生产力发展的有利程度的道理,社会主义制度也不例外。
当前的社会主义国家通常都是在生产力并不发达的国家建立起来的,因此,它更应该注重生产力的发展。
只有始终把发展生产力放在首位,社会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达到和超过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生产力水平,才能发挥出社会主义较资本主义的比较优势,才能体现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斯大林曾说“如果不在工业和农业方面不断提高劳动生产率,我们就不能解决改造的任务,就不仅不能赶上并超过各先进资本主义国家,而且连自己的独立生存也不能保住。
”[1] (P.287)因此,他领导着苏联人民集中一切人力、财力和物力进行社会主义建设,大大提高了苏联的社会生产力。
应该说,斯大林执政时注意过发展生产力的问题。
然而,纵观斯大林模式可知,斯大林及其以后的苏共领导人更多地是从生产关系的角度而非生产力的角度去衡量社会主义的。
这一点无论是从斯大林模式的基本特征,还是苏共领导人们所坚持的社会主义理论及其所犯的超越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错误都可以反映出来。
正是因为没有做到始终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导致苏联的社会生产力在一度辉煌之后发展缓慢,最终导致苏联的社会主义制度失去了生命力。
正因为如此,吸取了苏联的教训,邓小平提出“贫穷绝不是社会主义”[2] (P.370),他把生产力的解放和发展纳入到社会主义本质中。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在邓小平理论的指导下,始终坚持把生产力的发展放在首位,使我国的国民经济得到了飞速的发展。
当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进入了关键时期,面临着国际金融危机等严峻考验,我们应该继续把生产力的发展作为第一要素,“用发展的办法解决前进中的问题”,从而推动国民经济平稳较快的发展,体现出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
二、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恩格斯早就指出,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一个“经常改革和变化的社会”[3] (P. 370)。
可见,改革是社会主义的内在要求,是社会主
义制度的自我完善和自我发展的直接动力。
在斯大林模式下的苏联社会主义也不例外。
斯大林模式作为特殊历史条件下的产物,为备战和快速实现工业化发挥了巨大的作用,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
可以说,它适应了当时的国情。
斯大林模式不仅一度成为了社会主义国家竞相模仿和学习的对象,而且被苏联沿袭下来进行社会主义建设。
虽然,随着社会形势的需要,斯大林之后的苏共领导人也进行了一定的改革,但是他们所谓的改革不断反复,而且都只是对斯大林模式的浅层次的简单修补,都没有触动斯大林模式体制性的东西,导致斯大林模式在苏联逐渐被僵化,最终阻碍了苏联的发展。
正如邓小平所指出的,“社会主义基本制度确立以后,还要从根本上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经济体制,促进生产力的发展。
”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吸取了斯大林模式的教训,开启了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不断地改变束缚生产力发展的经济体制,建立起了充满生机和活力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
当前,面对世界性的金融危机,我国提出了“保增长、扩内需、调结构”的举措,而这些举措的实施都需要不断深化经济体制改革。
通过经济体制改革扫除我国社会生产力发展的障碍,以实现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又好又快地发展。
三、要努力促进人的全面的发展
社会主义作为人类历史发展的最新阶段,其本质的、内在的要求就是促进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这是社会主义不同于以往任何社会形态的根本所在[4] (P. 370)。
而斯大林模式下的社会主义苏联并没有做到这一点。
以经济建设为例,苏联走的是优先发展重工业,轻视农业和轻工业的道路。
这固然有利于苏联快速实现工业化,应对当时严峻的国内外形势。
但是,这种用农业积累工业化资金的方式实质上严重损害了苏联农民的利益、影响了苏联人民群众物质生活水平的提高。
可见,高度集中的斯大林模式影响了广大农民以及企业职工的积极性的发挥。
这种以牺牲人的发展来进行社会建设的方式最终导致了苏联人民和苏联共产党离心离德。
在我国,人的全面发展已经作为我国社会主义的一个本质特征。
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反映了人民群众的根本需要和利益,也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内在要求。
因此,我们要以苏联为戒,深入贯彻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不断关注和妥善解决农民增收、食品安全、新医疗体制改革、教育、就业、住房等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使百姓更多地分享经济发展的成果。
同时,改善民生,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也会更好地调动人民群众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性和主动性,为经济的增长打造恒久动力。
参考文献:
[1]斯大林全集:第12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2]邓小平文选:第3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
[3]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37 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56.
[4]曾宇辉.以人的自由而全面的发展论苏联的教训[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