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 / 15- 1 - 四大能力强化练 能力二 调动和运用地理知识
《考试说明》呈现 解题技巧归纳 训练对点分布 A卷 B卷 1.能够调动和运用基本的地理数据、地理概念、地理事物的主要特征及分布、地理原理与规律等知识,对题目要求作答 2.能够调动和运用自主学习过程中获得的相关地理信息 3.能够选择和运用中学其他相关学科的基本技能解决地理问题 4.能够运用地理基本技能。如地理坐标的判断和识别,不同类型地理数据之间的转换,不同类型地理图表的填绘,地理数据和地理图表之间的转换,基本的地理观测、地理实验等 1.基本知识的调动和运用: (1)找到获取的信息与已掌握的基本知识之间的联系。 (2)调动已构建答题模板答题,如原因类、措施类、影响类等。
3、4、5、6、 7、11、12 3、5、6、7、 8、9、12
2.基本技能的调动和运用: (1)把握地理原理及其结论的推理过程,形成思维模式。 (2)联系地理原理的形成过程,结合题目设问迁移。 1、2、8、9、10 1、2、4、10、
11、13
全真训练(A卷)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6分,共66分) 雾是近地面大气层中出现大量微小水滴而形成的一种天气现象。图中甲地经常出现浓雾迷漫的现象,据此完成1、2题。 - 2 - / 15- 2 -
1.下列四幅图中,与山谷出现浓雾时段的环流特征相符的是( ) 2.图中甲地山谷浓雾弥漫数日不散,主要是因为( ) A.太阳辐射较弱 B.气温较低 C.暖湿水汽充足 D.风力较弱 【思维素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具体分析
热力环流的形成原理 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风是从谷地吹向两侧山坡,谷地中心气流下沉;夜晚吹山风,风是从两侧山坡吹向谷地,谷地中心气流上升
雾的形成条件 一是冷却,二是加湿,增加水汽含量。一般在逆温、静风、水汽充足的晴天的夜晚最容易出现 【解析】1选C,2选D。第1题,山谷地区白天吹谷风,谷地中心是下沉气流,不会形成雾;夜晚吹山风,谷地中心是上升气流,底层受冷气流影响快速降温,形成下面冷、上面暖的逆温状态,出现浓雾天气。第2题,太阳辐射弱、气温低、暖湿水汽充足对雾形成有影响,但不是浓雾持续数日不散的原因。风力弱,不能吹散雾,是持续数日不散的主要原因。 读我国南方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3~5题。
3.若M地开发攀岩运动项目,运动员安全绳的长度至少为( ) A.55米 B.95米 - 3 - / 15- 3 -
C.155米 D.205米 4.有关图中河流的说法,最有可能的是( ) A.A河段最易发生洪涝灾害 B.湖泊对B河段的影响最明显 C.C河段大致自东南向西北流 D.D河附近4月山歌阵阵采茶忙 5.若某日某时甲村村民看到太阳刚好位于山峰峰顶,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甲村该日昼夜平分 B.非洲好望角附近海域风大浪急 C.北京香山红叶正值最佳观赏季节 D.澳大利亚西南部森林火险等级高 【思维素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具体分析 等高线的计算 陡崖相对高度的计算方法:(n-1)d≤H<(n+1)d 日出方位 北半球夏半年日出东北,日落西北;冬半年日出东南,日落西南 【解析】3选D,4选D,5选B。第3题,根据图中等高线可判断等高距为50米,陡崖处有3条等高线重合,相对高度为100≤H<200,运动员安全绳长度应略长于陡崖相对高度的最大值。第4题,A河段位于河流上游,等高线密集,落差较大,流速较快,且人口稀少,不易产生洪涝灾害;B河段位于湖泊上游,湖泊的调节作用不明显,影响最明显的是位于湖泊下游的C河段;根据指向标,C河段大致自东向西流;图示位于我国南方地区,D河段河谷可以种植茶树。第5题,山峰位于甲地的正东方,看到太阳在山顶上,估测日出方位为东北,应为北半球的夏半年。 下图区域位于某大陆西岸,读图回答6、7题。 - 4 - / 15- 4 -
6.关于港口附近的地理现象说法不正确的是( ) A.适宜柑橘等水果生长 B.船只进出港口常受大雾影响 C.港口多中小型渔船 D.当地多在1月引河水灌溉 7.受洋流影响,图中甲乙丙丁四处海岸侵蚀最严重的是( ) A.甲 B.乙 C.丙 D.丁 【思维素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具体分析 等温线的分布规律 自低纬度向高纬度递减,为北半球 洋流分布规律 北半球中低纬度洋流呈顺时针方向,中高纬度呈逆时针方向 【解析】6选D,7选A。第6题,该地1月平均气温约为10℃,为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柑橘;根据等温线数值变化可知,该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沿岸有寒流流经,寒流遇到海面上较暖的空气后易形成海雾,影响港口船只进出;该海域易形成上升流,渔业资源丰富,港口多中小型渔船;从该地位置看,该地为地中海气候,1月温和多雨,无需灌溉。第7题,该地位于北半球中低纬度大陆西岸,则甲地位于中纬度,受西风带影响,洋流自西向东流,甲地海岸侵蚀严重;而乙、丙、丁三地洋流自北向南流,与海岸线接近平行,对海岸侵蚀较轻。 下面甲图为新疆吉木乃县花岗岩石穴景观图,乙图为岩石圈物质循环示意图,读图完成8、9题。 - 5 - / 15- 5 -
8.形成“石穴”的岩石类型是乙图中的( ) A.① B.② C.③ D.④ 9.形成该地貌的主要地质作用有( ) Ⅰ岩浆活动 Ⅱ变质作用 Ⅲ地壳运动 Ⅳ固结成岩 Ⅴ风化、侵蚀作用 A.ⅠⅢⅤ B.ⅠⅡⅢ C.ⅡⅢⅣ D.ⅢⅤⅣ 【思维素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具体分析
三大类岩石的形成 岩浆上升冷却形成岩浆岩,侵入作用形成侵入型岩浆岩(如花岗岩),喷出作用形成喷出型岩浆岩(如玄武岩) 岩石圈物质循环 内力作用形成岩石,外力作用塑造地貌 【解析】8选B,9选A。第8题,材料显示“石穴”的岩石为花岗岩,是岩浆侵入作用形成,故与图中②相符合。第9题,从图中可以看出该岩浆岩主要是岩浆上升,侵入岩层形成侵入型的花岗岩,后经地壳抬升,岩石出露地表,经风化、侵蚀作用形成,没有经过变质作用和固结成岩,故选项A正确。 读我国常年10月30日初霜冻南界线分布图,回答10、11题。 - 6 - / 15- 6 -
10.影响常年10月30日初霜冻南界线在甲、乙两地段呈东北—西南走向的因素分别是( ) A.大气环流、地形 B.地形、洋流 C.海陆位置、纬度因素 D.海陆位置、地形 11.关于丙处地理特征的叙述正确的是( ) A.植被为亚热带常绿阔叶林 B.初霜来临时收割小麦繁忙 C.属于我国中部崛起地区,经济发达 D.地形成因和吐鲁番相似 【思维素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具体分析 影响等温线走向的因素 纬度、海陆分布、地形、洋流等 地理环境的整体性 渭河平原的植被、地形地貌、农作物等 【解析】10选D,11选D。第10题,初霜冻南界线大致为0℃等温线,该线以南气温高,无霜冻现象,该线以北气温低,有霜冻现象。甲地距海近,受海洋影响明显,初霜冻南界线大体与海岸线平行。乙地位于四川盆地西部,受山地地形海拔高的影响,气温较低,初霜冻南界线呈东北-西南走向。第11题,图中丙地位于渭河平原,地处暖温带,为温带季风气候,植被为温带落叶阔叶林;位于陕西省,属于我国西部地区;初霜来临时,当地正值冬小麦播种时节;渭河平原地质构造为地堑,为地壳断裂下陷形成,天山山脉为我国著名的断块山地,断层发育,吐鲁番盆地与渭河平原成因相似。 二、非选择题(共34分) 12.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34分) 材料一 1974年鸿海集团在台湾设立;1985年富士康品牌创立;1988年,富士康龙华基地在深圳建立;2010年8月富士康下属的苹果手机最大的组装生产企业率先入驻郑州。 材料二 富士康制造了全球约40%的消费性电子产品,其员工总人数已经接近120万人(中国内地员工超过 - 7 - / 15- 7 -
100万人)。预计未来五到七年将有百万机器人大军上岗,实现“机器人代工”远景。目前富士康在上海浦东建成中国大陆的营运、研发和电子商务中心。 (1)分析富士康部分生产能力从深圳转移到郑州对两市发展可能带来的积极影响。 (2)说明富士康科技总部选址上海浦东的原因。 (3)分析实现“机器人代工”对富士康企业职工的影响。 【思维素养】 调动和运用知识 具体分析
产业转移的影响 从产业结构调整、就业及经济发展的影响三个角度分析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
工业的区位因素 自然因素:原料、动力、水源、土地等;社会经济因素:交通、政策、劳动力、科技、市场等 【解析】第(1)题,产业转移首先是劳动密集型产业转移,结合产业转移对转出地和转入地的影响即可分析。第(2)题,联系工业的区位条件,从地理位置、交通、市场、科技、劳动力、工业基础等角度分析。第(3)题,“机器人代工”会产生两方面的影响,一方面对劳动力数量需求锐减,导致工人失业;另一方面对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工资提高。 答案:(1)对深圳市:减少土地占用;优化产业结构和布局。对郑州市:增加就业,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加快工业化和城市化步伐。 (2)上海市地理位置优越,交通便利;市场广阔;工业基础和协作条件好;高校和科研机构众多,科技发达;劳动力素质高;创新环境好。 (3)劳动力数量需求锐减;就业机会减少,会造成大量工人失业;劳动力素质要求提高;劳动力个人工资增加。 全真训练(B卷) (45分钟 100分)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55分) 2015年7月1日,华北地区某中学地理兴趣小组到图甲所示区域进行野外考察,图乙和图丙是其记录的天气变化情况。读图回答1~3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