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调研对策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调研对策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情况调研对策 **县地处鄂西山区,人口18.2万人,辖2乡6镇,90个村,11个居委会,511个村民小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在XX年第七届村级组织换届以来,面貌焕然一新,一个个朝气十足、与时俱进的村级领导班子活跃在人民群众的中间,将村级基层民主政治建设推向的新的发展方向。 一、基本情况 8个乡镇在XX年度以第七届村级党组织和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继续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作出了许多具体的工作:一是村级组织阵地建设更加巩固,全县101个村委会都拥有了自己的阵地;二是“一事一议”制度得到较好落实;三是民主理财规范有序,全县全部实行村账乡管的财务管理制度;四是村务公开行之有效。狠抓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公开和落实。对照《**县基层民主政治建设考评细则》综合打分,8个乡镇均在90分以上,其中榛子乡、水月寺镇得分为99分,黄粮镇、古夫镇、南阳镇得分为98分,高阳镇、峡口镇、XX乡得分为96分。 二、主要做法 以两公开为着力点,加强村务公开与民主管理 一是狠抓国家支农惠农政策的公开。全县农业人口达 13.96万人。农业人口较多,县委、政府非常重视农业、农村、农民的三农工作,我们对支农惠农政策也进行了全面公开。对良种补贴、退耕还林、农机具购置、农资综合、新型合作医疗补助、农村计划生育奖励扶助、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农村医疗救助、贫困家庭子女教育资助、救灾资金等项都一一通过政务公开等形式全部进行了公开,公开面达到100%,全部按照社会化发放到农民手中。保证了农民享有的知情权,切实维护了农民的根本利益。二是狠抓村级财务审计及公开。XX年9月,在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前,对全县合村并组前109个村、居委会的农村集体资产、资源和资金管理使用及村级财务状况进行了全面审查,严把“三清两定”工作,即:清资金,清资产,清资源,制定村集体经济发展规划和村社会经济发展规划。“三清”工作做到“五不放过”即:村民关心的热点、质疑帐目不放过,大吃大喝、大额开支的帐目不放过,报账手续不完善的不放过,乱开支问题不放过,村干部拖欠公款不放过。全县所有的村对村组集体土地征用补偿款、农村集体资产、资源的使用、承包、租赁、出让等情况都及时通过村级财务监督小组进行认真了审查,并将审查结果采用公开栏、村民会议等形式告知广大村民,让广大村民了解村里收入和支出情况。据统计,这次财务审计全县共成立村级财务审计专班105个,审计资金150多万元,涉及村委会干部407人,未发现违法违纪情况。各项财 务制度得到了有效落实。 以第七届村两委班子换届选举工作为契机,加强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全县第七届村民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从XX年9月2日全面展开,截至11月10日结束,历时两个多月,在换届选举过程中,我们精心组织安排,科学制定方案,广泛宣传动员,规范选举程序,严格依法办事,确保了第七届村委会换届选举成功。共选举了90个村民委员会。产生村民委员会干部361名。其中主任90名,副主任1人,财经委员86名,治调委员86名,妇女委员90名,科技委员4名,专职委员4名。通过换届选举,新产生的村委会班子成员高中以上文化程度明显提高,年龄结构明显下降,妇女所占比例明显提升。其中文化程度小学6人,初中129人,高中205人,大专以上21人;年龄结构30岁以下28人,31-40岁86人,41-50岁162人,50岁以上85人;妇女干部92名。一批政治坚定、公道正派、工作务实、具有较强综合素质的新成员进入了领导班子,基层民主政治建设得到了进一步加强。 基层民主政治建设从制度上得到了有效保障 1、完善了村务公开制度。主要表现在四个方面:一是明确了村务公开的原则:即依法管理原则。规定村级重大经济和社会事务民主管理制度的建立与完善、民主决策流程的设计与执行、民主监督的程序与方式,都应严格按照相关法 律、法规、政策的规定,依法制定,规范操作,做到主体合法、内容合法、程序合法;合理可行原则。村级重大经济和社会事务必须公开透明,村级重大经济和社会事务民主管理方案必须科学合理,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所形成的决议必须合法可行,保障决议实施的措施必须坚强有力;民主决策原则。村级重大经济和社会事务的管理必须以最广大村民的意见为基础,体现大多数村民的意愿。凡涉及村民切身利益的事项,应在制定方案前广泛征求村民的意见。民主决策方案的实施情况应自觉接受村民的监督;一事一议原则。提交村民会议或代表会议讨论村级重大经济和社会事务,必须实行“一事一议一表决”。不能以会议报告代替会议决议,也不能以会议签到代替决议签名。二是进一步明确了村务公开的内容。凡属有关法律法规规章和政策明确要求公开的事项,以及涉及农民群众切身利益的事项,都应向村民公开。具体内容包括:(1)财务情况。要继续把财务公开作为村务公开的重点,所有收支应逐项逐笔公布明细账目,让群众了解、监督村年度财务计划及执行情况,各项收入和支出,各项财产、债权债务和收益分配以及农村集体经济组织、村民小组、农(畜)产品行业协会和农民专业合作组织所有的资产等。(2)集体资产管理情况。村集体企业的经营、承包、租赁、出售、转让及费用的收缴和使用,村集体所有的土地、水面、山林等经济资源的开发、承包、租赁、入股,机动地和“四荒地” 发包,集体土地征收或征用补偿及其分配方案,宅基地的规划和申报等。(3)政策落实情况。村内“一事一议”筹资筹劳、新型农村合作医疗、种粮直接补贴、退耕还林款物兑现,以及国家其他补贴农民、资助村集体的政策落实情况等。(4)公益事业建设情况。村级道路、水利、文化教育卫生事业等的立项、经费筹集、工程招标、承包方案及实施情况等。(5)社会救助情况。农村优抚对象的抚恤补助和五保户的供养,筹资、筹劳的减免,国家投入的扶贫、移民、以工代赈等资金的使用情况,政府下拨和社会捐赠的救灾救济、扶贫、助残等款物的接受、分配、发放等。(6)计划生育落实情况。当年符合政府规定人员生育证发放情况,人口出生情况,节育措施落实情况,社会抚养费的征收情况等。(7)工作安排情况。村经济社会发展规划,村民委员会年度工作计划,村干部分工,村民会议、村民代表会议形成的决定、决议及其实施情况等。(8)村干部管理情况。村干部报酬、民主评议、任期和离任审计及奖惩情况等。同时,对于涉及本村村民利益和村民普遍关心、要求公开的事项,也要进行公开;要根据农村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情况,及时丰富和拓展村务公开的内容。三是规范了村务公开时间。一般的村务事项至少每季度公开一次,涉及农民利益的重大问题以及群众关心的事项要及时公开。集体财务往来较多的村,财务收支情况应每月公布一次。要推进村务事项从办理结果的公开,向事前、 事中、事后全过程公开延伸。根据公开事项的具体情况和多数群众的要求,常规性工作按季度公开,固定性工作长期公开,单项工作在任务完成后一次性公开,临时性工作随时公开。四是进一步加强了对村务公开的监督。各村设立了由3人或5人组成的村务公开监督小组,设组长1名。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在村民代表(或户联区代表)中推选产生。(1)明确其条件:遵纪守法、公道正派、热爱集体、关心群众,在群众中有较高威信,有一定的文化、财会知识和议事能力。村干部及其配偶、直系亲属和村财会人员不得担任村务公开监督小组成员。(2)明确其职责:审查村务公开各项内容是否全面、真实,公开时间是否及时,公开形式是否科学,公开程序是否规范,并及时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报告监督情况。对不履行职责的成员,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有权罢免其资格。各村应设立村务公开意见(检举)箱,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开箱整理群众的意见和举报。 2、落实了村级民主管理制度。一是规范了村级民主管理的程序。(1)民主提案。民主管理方案分集体提案和个人提案两种。集体提案可由村党组织、村委会、村经济合作社等村级组织提出。个人提案可由年满18周岁以上的本村1/10以上村民(社员)或1/5以上村民(社员)代表联名提出。书面或口头提案均可。(2)提案受理。民主提案由村党组织统一 受理,并根据提案内容会同村委会或村经济合作社进行初步协商,通过召开党员大会或党员议事会、群众恳谈会、民主听证会以及农户走访座谈等形式,广泛征求党员群众的意见和建议。在此基础上,由村委会或村经济合作社拟订初步方案(包括时间、内容、工作计划等),并在村务公开栏内公布,时间不少于7天。(3)乡镇审核。初步方案经公示后,村党组织应当及时将方案上报乡镇审核。乡镇接到村党组织的请示报告后,应当对方案的合法性、合理性、可行性等进行审核把关,并在10个工作日内提出书面指导意见。(4)民主表决。经乡镇审核后的方案,由村民委员会或村经济合作社组织提交村民(社员)会议或代表会议表决通过,并形成书面决议。到会人员须在决议上签名。(5)乡镇备案。村民(社员)会议或代表会议表决后形成的正式方案(包括项目实施方案、招投标方案、经济合同文本等)以及村民(社员)会议纪要应在会后7日内报乡镇备案。乡镇应设立专室专柜,建立各村重大事项民主管理档案。二是完善了村级民主管理制度建设。村民民主理财由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代表村民进行。村务公开监督小组向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负责并报告工作,参与制定本村集体的财务计划和各项财务管理制度,有权检查、审核财务账目及相关的经济活动事项,有权否决不合理开支。村务公开监督小组与村委会有不同意见时,可以提交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村民有权对本村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