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文档之家› 中国历史文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
中国历史文选四库全书总目史部
❖ 冯商:
《汉书·艺文志》韦昭注:“冯商,字子 高,受诏续太史公书十余篇,在班彪别传。”
(5)传播
❖ 《太史公自序》:“藏之名山,副在京师。” ❖ 杨恽:“祖述其书。遂宣布焉。” ❖ 桓宽、刘向:开始引用 ❖ 西汉末年,已传至边郡
残简:“人利则进不利” 《史记·匈奴传》“利则进,不利则退,不羞遁走,苟 利所在,不知礼义。”
《法言》:
❖ 王充
《论衡·超奇篇》:“班叔皮续太史公书百篇 以上,记事详悉,义浅理备,观读之者以为甲, 而太史公乙。”
❖ 班氏父子
班彪:关于人的名称
班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 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力而羞贫贱。”
《汉书·司马迁传》:“自刘向扬雄,博极群 书,皆称迁有良史之才,服其善述事理,辨而不 华,质而不俚,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 恶,故谓之实录。”
意义 第一篇记述孔子事迹的专传。
《论衡·定贤》:“孔子不王,素王之业在于 《春秋》”、“孔子,圣人也”。
学术宗师——诸侯王
编年纪事的特征并不明显
·孔子
《礼记檀弓上》:“而丘也,殷人也.” 孔父嘉 华父督
孔防叔--伯夏--叔梁纥
(4)孙子吴起列传(节选) ❖ 题解
选自《史记》卷65 《史记·太史公自序》:“非信廉仁勇 不能传兵论剑,与道同符,内可以治身,外 可以应变,君子比德焉。作孙子吴起列传第 五。”
6卷 6卷 14卷
以上18家20种1049卷
(2)体例
❖ 帝后纪:十卷(帝九后一) 列传:八十卷 志:三十卷
❖ 创“党锢”“文苑”“独行”“民” “方术”“列女”六传
(3)增补
❖ 晋·司马彪: ❖ 梁·刘昭:
(4)价值
❖ 《史通·补注》
“简而且周,疏而不漏”
❖ 《后汉书集解述略》
“范氏原以《东观汉记》为本书,又广集学徒, 穷览旧籍,删繁补略,取资实宏。然进退众家,以 成一家之言,笔削所关,谈何容易?”
范晔《狱中与诸甥侄书》:
“详观古今著述及评论,殆少可意者。班氏 最有高名……唯志可推耳。博瞻不可及之,整 理未必愧也。”
“笔势纵放,实天下之奇作。”
(5)注解
❖ 梁·刘昭 ❖ 唐·章怀太子 ❖ 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
2、文章选读
❖ 班超传(节选)
(四)《三国志》
1、简介
(1)作者
❖ 陈寿(233~297) 字承祚 巴西郡安汉县人 曾作《古国志》50卷
(8)价值
❖ 史学价值 ❖ 文学价值
“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9)注解
❖ 南朝宋·裴駰《史记集解》 ❖ 唐·张守节 《史记正义》 ❖ 唐·司马贞 《史记索隐》
2、文章选讲
(1)秦始皇本纪(节选)
❖ 题解
穆公求士:由余、百里奚、蹇叔 孝公变法:商鞅 惠王连横:张仪 昭王强公室:范睢 昭王---孝文王---庄襄王---秦王政
❖ 东汉初年可能有售
《后汉书·王充传》:“充少孤……家贫无 书,常游洛阳市肆,阅所读书,一见辄能诵忆, 遂博通众流百家之言。”
❖ 杨终删定
《后汉书·杨终传》:“受诏删太史公书为 十余万言。”
(6)书名变迁
❖ 《太史公书》 ❖ 《太史公记》 ❖ 《太史记》 ❖ 《史记》
(7)汉人之评价
❖ 扬雄、刘向
❖马续:
《后汉书·马援传》:“续字季则,七岁能 通《论语》,十三明《尚书》,十六治《诗》, 博观群籍,善《九章筭术》。”
(4)评价
❖ 章学诚: ·《史记》“圆而神” ·《汉书》“方以智”
(5)价值
❖ 揭露与反映:
《昭帝本纪·赞》:“海内虚耗,户口减半。” 《贾捐之传》:“父战死于前,子斗伤于后,女 子乘亭鄣,孤儿号于道,老母寡妇饮泣巷哭,遥设 虚祭,想魂乎万里之外。”
❖崇尚民族气节 《苏武传》:
❖行文结构严谨,生动形象,言简意赅, 艺术性强。
(5)注解
❖ 东汉:服虔、应劭 ❖ 唐 :颜师古《汉书注》 ❖ 清 :王先谦《汉书补注》 ❖ 今:陈直《汉书新证》
2、文章选讲
(1)食货志(节选) ❖ 题解
(2)董仲舒传
❖ 题解
(三)《后汉书》
1、简介 (1)作者
《后汉书·班彪传·论》:
“班彪以通儒上才,倾侧危乱之间,行不 踰方,言不失正,仕不急进,贞不违人,敷 文华以纬国典,守贱薄而无闷容。彼将以世 运未弘,非所谓贱为耻乎?何其守道恬淡之 笃也!”
《后汉书·班彪传》:
“固字孟坚。年九岁,能属文诵诗赋,及 长,遂博贯载籍,九流百家之言。无不穷究。 所学无常师,不为章句,举大义而已。性宽和 容众,不以才能高人,诸儒以此慕之。”
(3)增补与传播
❖ 班昭:
《后汉书·列女传》:“扶风曹世叔之妻 者,同郡班彪之女也,名昭,字惠班,一名姬。 博学高才。世叔早卒,有节行法度。兄固著 《汉书》,其八表及《天文志》未及竟而卒, 和帝诏昭就东观藏书阁踵而成之。帝数诏入宫, 令皇后诸贵人师事焉,号曰大家……时《汉书》 始出,多未能通者,同郡马融伏于阁下,从昭 受读,后又诏融兄续继昭从成之。”
所以隐忍苟活,幽粪土之中而不辞者, 恨私心有所不尽,鄙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 也。
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 放失旧闻,考之行事,稽其成败兴坏之理, 凡百三十篇,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 之变,成一家之言。
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2)“材”源
❖ “石室金匮”之书 ❖ 实地调查 ❖ 师友提供
(3)体例 ❖ 本纪
·公元前104年 ·公元前99年 ·公元前96年 ·公元前91年
《太初历》 李陵之祸 出狱 著成《史记》
家贫,财赂不足以自赎;交游莫救,左 右亲近不为一言。
仆以口语遭遇此祸,重为乡党戮笑,侮辱 先人,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虽累百 世,垢弥甚耳!是以肠一日而九回,居则忽 忽若有所亡,出则不知所如往。每念斯耻, 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
(三)纪传体的特点
1、体例 ·本纪: ·(世家): ·列传: ·表: ·3、鲜明的阶级性 ·“正史”
(四)价值优劣
1、优 ·史料价值 ·史学史上的价值
2、劣 ·天命思想及英雄史观 ·“虚美隐恶”
二、纪传体史籍举要
(一)《史记》
1、简介
(1)作者
❖ 司马迁 年十岁则诵古文。
第一讲 纪传体文献选读
一、纪传体概述
(一)什么是纪传体?
纪传体是继编年体而起的史籍体裁。纪 传体史籍以人物和制度为记载中心,因所有 此类史籍“纪”“传”必备,故称。
(二)纪传体的源流
1、胚胎
《尚书》:我国现存第一部史籍
2、产生
《史记》: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3、发展
❖ “三史”
《史记》《汉书》《东观汉记》 《史记》《汉书》《后汉书》
中国历史文选
(史部1)
主讲 陈一梅
《四库全书总目》史部分类
❖ 1、正史类 ❖ 2、编年类 ❖ 3、纪事本末类 ❖ 4、别史类 ❖ 5、杂史类 ❖ 6、诏令奏议类 ❖ 7、传记类 ❖ 8、史抄类
❖ 9、 载记类 ❖ 10、时令类 ❖ 11、地理类 ❖ 12、职官类 ❖ 13、政书类 ❖ 14、目录类 ❖ 15、史评类
·纪,记也;本其事而记之,故曰本纪。 ·纪,理也;丝缕有纪。而帝王书称纪 者,言为后代纲纪也。
❖ 世家
·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本纪:十二篇 表 :十篇 书 :八篇
世家:三十篇 列传:七十篇 共计:一百三十篇
(4)增补
❖ 禇少孙:
《史记·龟策列传》:“禇先生曰:臣以 通经术受业博士,治春秋,以高第为郎,幸得 宿卫,出入宫殿中,十有余年,窃好《太史公 传》。”
称 ,名为‘世家’。”
《太史公自序》:“二十八宿环北辰,
三十辐共一毂,辅弼股肱之臣配焉,忠信行 道,以奉主上,作三十世家。”
孔子以布衣入世家原因
《史记·太史公自序》:“周室既衰,诸侯恣行。 仲尼悼礼废乐崩,追修经术,以达王道,匡乱世反之 于正,见其文辞,为天下制仪法,垂六艺之统纪于后 世。作孔子世家第十七。”
注引谢承《后汉书》:
“固年十三,王充见之,拊其背谓彪曰: ‘此儿必记汉事。’”
《后汉书·班彪传·论》:
“若固之序事,不激诡,不抑抗,瞻而不 秽,详而有体,使读之者亹亹而不厌,信哉其 能成名也。”
(2)体例
•十二本纪、八表、十志、七十列传。 •改书为志,创艺文志、地理志、刑法志。 •世家并入列传。
❖ 范晔(396~445) 字蔚宗
顺阳(今湖北光化)人
《宋书·范晔传》:“少好学,善为文 章,能隶书,晓音律……不得志,乃删众 家《后汉书》,为一家之作。”
王先谦《后汉书集解述略》
❖ 班固等《东观汉记》 143卷 ❖ 谢承 《后汉书》 130卷 ❖ 薛莹 《后汉书》 100卷 ❖ 司马彪《续汉书》 83卷 ❖ 谢沈 《后汉书》 122卷 ❖ 华峤 《后汉书》 97卷 ❖ 张莹 《后汉南记》 58卷 ❖ 袁山松《后汉书》 101卷 ❖ 袁宏 《后汉记》 30卷
(2)六国年表序
❖ 题解
《索隐》:“应劭云: ‘表者,录其事 而见之。’案:《礼》有《表记》,而郑玄 云:‘表,明也。’谓事微而不著,须表明 也,故言表也。”
(3)孔子世家(节选)
❖ 题解 ·“世家”
《索隐》:“系家者,记诸侯本系也,言其下 及子孙常有国。”
《史通·世家》: “开国承家,世代相续。” “其编次之体与《本纪》不殊。” “欲抑彼诸侯,异乎天子,故假以他
❖ 张璠 《后汉纪》 ❖ 袁晔 《献帝春秋》 ❖ 刘芳 《汉灵献二帝纪》 ❖ 乐资 《山阳公载记》 ❖ 王粲 《汉末英雄记》 ❖ 侯瑾 《汉皇德记》
《汉献帝起居注》 ❖ 刘义庆《后汉书》 ❖ 孔衍 《后汉尚书》
《后汉春秋》 ❖ 张温 《后汉尚书》
30卷 10卷 6卷 10卷 10卷 30卷 5卷 58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