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国新闻事业史

中国新闻事业史

第一节社会主义新闻事业的创建与初步完成一、公营新闻事业网的形成社会主义公营新闻事业网: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以新华通讯社为主体的国家通讯社系统以中央人民广播电台为中心的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一)公营报刊系统在各类报纸中,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纸代表着新中国报业的发展方向。

建设一个以《人民日报》为中心,以党报为主体的公营报刊系统,是当时党和政府的一项重要的历史使命。

公营报刊还包括工会、青年团、民主党派、社会团体、人民军队、少数民族、人民政府职能部门主办的报纸,如《工人日报》、《中国青年报》、《光明日报》等。

《人民日报》迅速发展成为全国最大的报纸,并向国外发行。

据1950年全国新闻工作会议调查统计,当时全国各级党的机关报共151种,约占全国报纸总数的59%,在各类报刊中占优势地位。

(二)国家通讯社系统1、新华通讯社1950年3月,中共中央发出关于《关于改新华社为统一集中的国家通讯社的指示》。

1950年4月,中央人民政府新闻总署通过《关于统一新华通讯社组织和工作的决定》。

具体调整:1、新华社在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西北六个大行政区建立六个总分社,在各省会城市建立分社,支社一律取消。

2、除第三野战军总分社及其所属机构外,其他野战军中的新华社分支机构一律取消。

3、各地总分社、分社的人事编制和财务管理完全与地方脱钩,其人员由总社调动和任免,其财务纳入新华社的财政系统。

1950年11月21日,新华社第一次全国社务会议召开,标志着新华社改组为一个集中统一的国家通讯社的任务基本完成。

1953年3月,新华社召开编委扩大会议,明确提出了新华社要成为“消息总汇”的总任务和国内外并重的方针。

——消息总汇:就是反映各方面的有价值的信息的、具有权威性的消息发布中心。

2、中国新闻社1952年9月在北京成立,10月1日开始发稿。

社长:金仲华该社以海外华侨、港澳台同胞和外籍华人为对象,在宣传上根据华侨爱国统一战线的基本方针和政策,报道祖国各方面的建设成就,以促进爱国华侨的大团结。

中国新闻社现已具可观的规模。

其总社设在北京,在全国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和香港、澳门特别行政区设有分社,在美国、加拿大、日本、澳大利亚、泰国、马来西亚、法国、英国等国家设有分支机构。

中国新闻社目前开办有“中国新闻网”()、“中国新闻图片网”()两个大型网站,为网络受众提供即时的新闻和图片。

各分社也都设有子网站。

(三)国营人民广播电台系统1949年12月5日,北京新华广播电台改名为中央人民广播电台。

1950年4月10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对国外广播正式建台,呼号为北京广播电台。

至1954年,全国各省除西藏、台湾两地外,均建立起本省的人民广播电台。

有些地(市)也创建起本地区的人民广播电台。

至1954年底,全国共有县广播站101座,中小城镇广播站705座,有线广播喇叭49854个。

有线广播收音网在全国各地,主要是农村地区普遍建立起来。

二、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据1950年3月的统计,全国共有私营报纸58家,私营广播电台34座。

私营报纸最多的是上海,有14家。

北京的私营报纸只有1家。

私营广播电台大部分集中在上海,有26座,占全国私营电台总数的76%。

(一)建国初期对私营新闻事业的政策1、最初根据公私兼顾的政策,在经济上予以扶持。

1949年11月,中共中央宣传部的电报说:“私营报纸及公私合营报纸,在现阶段有其一定的必要,故应有条件予以扶助。

”该电报还明确指示华东局宣传部要扶助《大公报》,“拨给适当数目纸张,作为公股投入该报”。

2、对于私营新闻机构的宣传报道活动,实行言论出版自由的原则,对新闻、言论不进行事前检查,采取团结教育的态度,帮助私营新闻宣传机构改造宣传报道内容,但它们不得反对或者损害人民的利益。

3、对出现错误或失实的报道,由有关方面函请更正,必要时在党和政府的报纸上予以适当的批评。

对于无视人民政府的有关规定、进行反动宣传报道活动的新闻机构,则坚决予以制裁。

例如,北平的《世界日报》因坚持反动立场,被北平市军管会查封与接管。

上海的《大美晚报》因造谣惑众受到上海市军管会的警告和报馆内工人的反对,自动终刊。

上海的《字林西报》自行终刊。

美商主办的《密勒氏评论报》对中国人民革命持同情立场,在朝鲜战争期间还揭露美国使用细菌武器的罪行,为中国人民所敬重。

1953年6月,该报因被美国政府禁止在美国发行,失去主要读者而被迫停刊。

该报主编约翰·威廉·鲍威尔夫妇返美后遭到美国政府的无端陷害,中国人民为此发起声援鲍威尔夫妇的活动。

(二)私营报纸面对的困难:1、办报业务难以适应新的形势。

党和政府要求新闻工作要联系实际,对工作和社会生活有指导作用。

一般私营报纸缺乏这方面的素质,报纸的思想性和群众性较差。

有的私营报纸甚至登载低级、庸俗的东西,甚至还出现“歪曲党的政策”的报道。

2、在经济上面临困难。

在新中国的读者心目中,党报的威信远远高于私营报纸,私营报纸在采访活动和获得新闻方面的条件较差,获得广告也比较困难,使许多私营报纸在经济上难以维持。

3、私营报纸内部的职工也大多数不愿继续留下工作。

——结果:私营报纸发行量不断下降,自行停刊的报纸越来越多。

(三)对私营新闻事业的社会主义改造党和政府对私营报纸采取合并改组、公私合营等措施,对私营报纸进行社会主义改造。

★1950年7月,《大公报》率先实行公私合营。

其后,《文汇报》、《新民晚报》也先后实行了公私合营《大公报》1902—1915 英敛之时期1916—1925 王郅隆时期1926—1949 “新记”大公报时期1936年开始,上海——武汉——香港——重庆——桂林天津版1937年停刊,1945年12月1日,天津《大公报》复刊。

1949年2月27日,《进步日报》创刊。

上海《大公报》复刊。

1953年1月1日,上海《大公报》与天津《进步日报》合并而成的《大公报》在天津出版。

1956年10月1日,《大公报》迁北京出版。

1966年9月——1966年12月8日,《前进报》。

★1953年,私营报纸除停办者外,全部实现了公私合营。

★此后,人民政府又逐渐退还私股,进一步将公私合营报纸改造成公营报纸。

三、新闻政策法规的颁布与新闻总署的成立(一)新闻政策法规的颁布1、《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1949年9月21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了具有临时宪法性质的《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其中第五条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人民有思想、言论、出版、集会、结社、通讯、人身、居住、迁徙、宗教信仰及示威游行的自由权。

”第四十九条规定:“保护报道真实新闻的自由。

禁止利用新闻以进行诽谤、破坏国家人民的利益和煽动世界战争。

发展人民广播事业。

发展人民出版事业,并注重出版有益于人民的通俗书报。

”2、中共中央宣传部和新华社颁布的有关宣传策略(1)“在中央人民政府成立后,凡属政府职权范围的事,应由政府讨论决定,由政府明令颁布实施”。

“不要再如过去那样有时以中国共产党名义向人民发布行政性质的决定、决议或通知”。

(2)“各地中国共产党报的社论、论文和新闻标语,也要注意不再用行政命令的态度和口气,而应该用号召、建议和商讨的态度和口气。

报纸用行政命令的态度和口气,不仅现在是错误的,就是过去也是不对的。

”3、中央人民政府的管理办法1949年12月9日,中央人民政府政务院颁布的《关于统一发布中央人民政府及其所属各机关重要新闻的暂行办法》。

凡须经过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政务院、人民革命军事委员会、最高人民法院和最高人民检察署通过或同意的一切公告,以及须上述机构负责首长同意后发布的一切公告性新闻,均由新华社统一发布。

(二)新闻总署的成立1、成立1949年10月19日,管理全国各类新闻媒介与新中闻新闻工作的行政机构——新闻总署成立。

署长:胡乔木副署长:范长江、萨空了下属机构:一厅(办公厅)、一社(新华通讯社)、三局(广播事业局、国际新闻局、新闻摄影局)、一校(北京新闻学校)2、新闻总署所开展的工作(1)起草、制订一系列关于新闻事业发展与新闻宣传工作的政策、法规。

如:1950年制定的《全国报纸杂志登记暂行办法(草案)》(2)明确各类报纸的社会分工,为各类报纸规定了各自的服务对象,使报纸各有重点,减少重复,强调报纸的专业化、地方化,综合性报纸减少,面向全国发行的报纸减少。

(3)提出并贯彻报纸“企业化经营”与“邮发合一”的措施。

1949年12月17日至26日全国报纸经理会议召开,决定★企业化经营:“全国一切公私营报纸的经营,必须采取与贯彻企业化的方针”,“公营报纸必须把报社真正作为生产事业来经营,逐步实行经济核算制”,“条件好的公营报纸应争取全部或大部自给,条件较差者亦应在政府定期定额的补贴下,争取最大可能的自给程度”,“私营报纸亦须在已有基础上进一步改善经营方法。

”★邮发合一:“报纸发行工作,应学习苏联及我国东北、山东的经验,逐步地全部移交邮政局办理”,即实行“邮发合一”,以扩大发行范围,增加发行量。

3、新闻总署的撤销1952年8月7日,新闻总署被撤销,之后,各大区的新闻出版局、各省市新闻出版处也随之撤销,党中央及各级党委的宣传部门逐步代替政府部门主管新闻事业与新闻宣传工作。

第二节社会主义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的探索与改进一、联系实际,联系群众,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新闻工作与新闻业务如何适应新时代的特点与要求?在第一次全国新闻工作会议(1950年3月29日至4月16日)上,新闻总署署长胡乔木提出了联系实际、联系群众、批评与自我批评问题。

(一)联系实际在新闻体制方面,实行总编辑负责制与采编合一制。

在建国初期,报纸编辑部一般只笼统地分为编辑、采访、通讯三大部门,而各部门各自为政。

实行采编合一制度后,加强了编辑部门的统一、集中的领导。

(二)联系群众各新闻机构建立起广泛的通讯员网与群众性的读报小组。

1950年5月,《人民日报》在全国组织起读报小组2101个,在版面上开辟了《读报组反映》、《读报组活动》等栏目。

1951年《人民日报》的通讯员由原来的200多人迅速发展到万人以上。

作为培养通讯员的园地,读者来信来访受到高度重视。

一般报纸都设有读者来信专版或专栏,许多报纸把一些比较重要的来信突出地编发在一版或新闻版上,一些报纸的副刊还把读者来信作为主要内容。

1952年起,《人民日报》将原《读者来信》专栏扩大为专版,并设立《来信摘要》、《来信综述》、《读者来访》、《答读者问》、《新人新事》等栏目。

(三)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积极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是建国初期新闻工作的一大特色。

1、政策依据:1950年4月19日,中共中央颁发了《关于在报纸刊物上展开批评和自我批评的决定》。

规定:“在一切公开的场合,在人民群众中,特别在报纸刊物上展开对于我们工作中一切错误和缺点的批评与自我批评。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