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药—人参人参(Panax ginseng C. A. Mey)为多年生草本植物,喜阴凉,叶片无气孔和栅栏组织,无法保留水分,温度高于32度叶片会灼伤,郁闭度0.7-0.8。
通常3年开花,5-6年结果,花期5-6月,果期6-9月。
生长于北纬33度-48度之间的海拔数百米的以红松为主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下,产于中国东北、朝鲜、韩国、日本、俄罗斯东部。
人参的别称为黄参、地精、神草、百草之王,是闻名遐迩的"东北三宝"之一。
中文名称:人参拉丁学名:Panax ginseng C. A. Mey.别称:圆参、黄参、棒槌、人衔、鬼盖、神草、土精、地精、海腴、人参界、科:植物界被子植物门、五加科分布区域:吉林、辽宁、黑龙江等保护级别:国家一级重点保护植物学史在中国,人参历来被视为百草之王。
在西方,人参叫做PANAX C.A. MEYER GINSENG,"PANAX"来源于希腊语,意思是"包治百病",异名有Aralia quinquefolia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Aralia ginseng Baill.、Panax quinquefolium var. coreensis SieboldPanax quinquefolium var. ginseng (C. A. Mey.) Regel et Maack ex Regel、Panax verus Oken、Panax quinquefolius var. ginseng (C.A.Mey.) Regel & Maack、Panax schin-seng var. coraiensis T.Nees、Panax chin-seng Nees。
古地质学家和古生物学家推断,人参是地球上最古老的孑遗植物之一。
在地球上被子植物极为繁盛的第三纪(距今6500万年~距今180万年),人参在植物界广为繁衍。
世界范围内公认人参分布在北纬33-48度之间。
我国本草文献的记载证实中国人参的分布与古地质学史,古生物史是相吻合的。
《神农本草经》是现存最早的中药学专著,记载着中国4000年前就已经形成的人参药用的精髓:“人参,味甘微寒,主补五脏,安精神,定魂魄,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
久服,轻身延年。
一名人衔,一名鬼盖。
生山谷。
”中国是世界上最早应用人参并用文字记载人参的国家。
《甲骨文合集》中查到刻在甲面上的“参”字,这是个典型的象形文字。
该字为上下结构,上部为人参地上部分的集中表现,茎上生着多个核果状浆果,这是人参最主要的植物学特征。
下部则代表着人参的根茎,主根,侧根等。
甲骨文始于商殷时代,距今有3500年以上的历史。
在3500年前我国就已经创造出生动形象的“参”字,并有准确可靠的记载。
公元121年,东汉许慎撰《说文解字》:“参,人参,药草,出上党。
”这是文献中对人参产地的最早记载。
《晋书·石勒别转》:“初勒家园中生人参,葩茂甚盛。
”可见人参栽培在当时已经开展,那是遥远的1800年前。
形态特征人参人参为多年生宿根草本,人参主根高30-60厘米,肥厚,肉质,黄白色,圆柱形或纺锤形,下面稍有分枝;根状茎(芦头)短,直立。
人参茎直立,圆柱形,不分枝;一年生植株茎顶只有一叶,叶具三小叶,俗名“三花”;二年生茎仍只一叶,但具5小叶,叫“巴掌”;三年生者具有二个对生的5小叶的复叶,叫“二甲子”;四年生者增至3个轮生复叶,叫“灯台子”;五年生者增至4个轮生复叶,叫“四匹叶”;六年生者茎顶有5个轮生复叶,叫“五匹叶”。
人参复叶掌状,小叶3~5片,中间3片近等大,有小叶柄;小叶片椭圆形或微呈倒卵形,长4~15厘米,宽2~6.5厘米,先端渐尖,基部楔形,边缘有细锯齿,上面脉上散生少数刚毛,下面无毛,最下1对小叶甚小,无小叶柄。
人参夏季开花,伞形花序单一顶生叶丛中,总花梗长达30厘米,每花序有4~40余花,小花梗长约0.5厘米。
苞片小,条状披针形;萼钟形,与子房愈合,裂片5,绿色;花瓣5,卵形,全缘,淡黄绿色;雄蕊5,花丝短;雌蕊1,子房下位,2室,花柱2,上部分离,下部合生。
人参浆果扁圆形,成熟时鲜红色,内有两粒半圆形种子。
生长环境人参的耐寒性强,可耐-40℃低温,生长适宜温度为15~25℃ ,年积温2000~3000℃,无霜期125~150天,积雪20~44厘米,年降水量500~1000毫米。
人参对土壤要求十分严格,适宜生长的土壤为排水良好、疏松、肥沃、空气湿润凉爽、腐殖质层深厚的棕色森林土或山地灰化棕色森林土。
野生人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比较高,多生长在长白山海拔500~1000米的针阔混交林或落叶阔叶林里,通常3年开花,五六年结果,花期五六个月,果期6~9个月。
分布范围人参多生长在北纬40°~45°,东经117.5°~134°之间,分布于辽宁东部、吉林东半部和黑龙江东部,河北、山西、山东有引种。
苏联、朝鲜和日本也多栽培。
品种分类一、物种分类1、五加科植物人参的根。
2、五加科植物西洋参的根。
二、栽培特点分类普通参采用一次移栽,6年收获。
边条参采用两次移栽。
6-8年收获。
石柱参主产辽宁宽甸。
采用直接播种或育苗移栽,培育15年左右收获。
三、加工方法分类生晒参:连须根一起挖出,除净泥土,晒干。
红参:取园参水子剪去支根及须根,洗刷干净,蒸2~3小时,至参根呈黄色,皮呈半透明状为宜,取出烘干或晒干。
主要成品有红参、边条参等。
糖参:取鲜参洗刷干净,置沸水中浸泡3-7分钟,捞出,再入凉水中浸泡10分钟左右,取出晒干,再经硫黄熏过。
然后用特制的针沿参体平行及垂直的方向扎小孔,浸于浓糖汁(100毫升水溶135克糖)中24小时。
取出后曝晒1天,再用湿毛巾打潮,使其软化,进行第2次扎孔,浸于浓糖汁中24小时。
取出后,冲去浮糖,晒干或烤干。
主要成品有白人参(为园参水子或移山参水子的加工品)、糖参(为各种鲜参的加工品)等。
大力参:取鲜参在沸水中浸煮片刻后晒干。
掐皮参:加工法与糖参相似,一般将参体浸沸水中3次,每次1~2分钟,约三成熟时,再将支根置沸水中约20分钟。
参体经扎孔后放入较稀的糖汁中浸3次,取出微火烘烤,使皮与内部分离,再用竹刀轻扎外皮,使成点状即成。
四、产地分类吉林人参(长白山人参)朝鲜人参(高丽参,别直参)西洋参五、商品分类生晒参:主根长约3~10厘米,直径约0.3~2厘米。
表面土黄色,有黑棕色横纹及纵皱,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而仅留痕迹。
质脆,体轻,断面平坦,白色,有放射状裂隙。
气香,味苦。
有完整的根茎及须根者,称"全须生晒参"。
白人参:性状同糖参,形体较好,和野山参相似,但多为顺直体,根茎较红参长,须根分散,短而脆。
白干参:主根表皮均已除去,体表淡黄色或类白色,上端横纹不明显,但可见浅纵皱及支根痕。
其它性状与生晒参近似。
红参:主根长约5~20厘米,直径约0.7~2厘米。
表面棕红色,半透明,有大纵皱,环纹不明显,有支根痕。
根茎土黄色,上有碗状茎痕4~6个。
质硬而脆,断面平坦,角质,棕红色,中有浅色圆心。
气香,味微苦。
掐皮参:主根长约6~15厘米,直径约1.2~2.5厘米,表面淡黄色,上端环纹不明显,但可见许多加工所致的凹点。
支根浅棕色,支根与须根用线扎成牛尾状。
断面白色。
气香,味甘微苦。
边条参:性状同红参,惟一般以根茎较长,身长径圆,支根较长为特点。
有机人参:无农残、无化肥、无转基因。
最大程度保留了人参的成份与功效。
野山参:又名山参。
主根短租,与根茎等长或较短,多具二个主要支根,形似人体。
上端有细而深的横环纹。
根茎细长,一般长3~9厘米,上部扭曲,习称"雁脖芦",芦碗密集,下部无芦碗而较光滑,俗称"圆芦"。
须根稀疏,长约为主根的1~2倍,柔韧不易折断,有明显的疣状突起(珍珠点)。
全体呈淡黄白色,皮细、光润。
气香浓厚,味甘微苦。
根状茎上部四面密生芦碗,根状茎下部具有较长园芦。
主根上端有细而深的密螺旋纹。
中部及下部一般无纹。
须根稀疏而长,不易折断。
其上有明显疣状突起。
参须:以红参须为多见,性能与红参相似,但效力较小而缓和。
园参:根状茎一面或两面生芦碗,无园芦。
主根上端有粗横纹,不呈螺旋状,有时全体皆可见横纹。
须根如扫帚状,较短而脆,其上有不很明显的疣状突起。
大力参:主根长5~15厘米,表面淡黄色,半透明,有明显纵皱,上端有棕色横纹。
细支根及须根均已除去。
质硬而脆。
断面平坦,透明角质状。
气香,味苦。
移山参:体形似野山参,但主根下部往往较肥大,纹粗而浅,常延续到主根中部,须根珍珠点较少。
朝鲜人参:产于朝鲜的人参,习称朝鲜人参,又名别直参、高丽参。
商品有朝鲜红参、朝鲜白参之分,而以红者为优。
朝鲜红参:加工法与国产红参相同。
体较足壮,上生双马蹄芦与肩齐,单芦的名"独碗芦",中部皆深陷,边缘甚整齐,质坚硬。
主根长约6~10厘米,直径约1~2厘米。
表面红棕色,有顺纹,上部或显黄衣,全体显纵棱。
支根多弯曲交叉。
质坚体重。
断面角质发亮,有菊花纹。
香气浓厚,味甘微苦。
朝鲜白参:芦头与园参相似,体呈圆柱形。
表面黄白色,有浅棕色细纹。
须根大部除去,质松泡。
断面有圆心。
稍有香气,味甘微酸。
药用人参的肉质根为著名强壮滋补药,适用于调整血压、恢复心脏功能、神经衰弱及身体虚弱等症,也有祛痰、健胃、利尿、兴奋等功效。
按产地可分成美国、中国东北、朝鲜人参。
同一品种由于气候不同,前者的参面横纹比后者更明显,进口人参有效成分含量也较高。
性味:味甘、微苦,性温、平。
归脾、肺经、心经。
补气,固脱,生津,安神,益智。
1、《本经》:"味甘,微寒。
"2、《别录》:"微温,无毒。
"3、《本草备要》:"生,甘苦,微凉;熟,甘,温。
"归经:入脾、肺经。
1、《本草衍义补遗》:"入手太阴。
"2、《本草汇言》:"入肺、脾二经。
"3、《药品化义》:"入脾、胃、肺三经。
"功效:大补元气,复脉固脱,补脾益肺,生津,安神。
主治:体虚欲脱,肢冷脉微,脾虚食少,肺虚喘咳,津伤口渴,内热消渴,久病虚羸,惊悸失眠,阳痿宫冷;心力衰竭,心原性休克。
用于气短喘促,心悸健忘,口渴多汗,食少无力,一切急慢性疾病及失血后引起的休克、虚脱。
大补元气,固脱生津,安神。
治劳伤虚损,食少,倦怠,反胃吐食,大便滑泄,虚咳喘促,自汗暴脱,惊悸,健忘,眩晕头痛,阳痿,尿频,消渴,妇女崩漏,小儿慢惊,及久虚不复,一切气血津液不足之证。
1、《本经》:"主补五脏,安精神,止惊悸,除邪气,明目,开心益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