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近现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

近现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


新疆乃西北门户。重新疆者, 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 师。不收复新疆,中国的西北边防 就会有大忧患。俄国人已经在那里 虎视眈眈了。我们决不能扶起东边 倒却西边。新疆是一定要收复的。
左宗棠
李鸿章
李鸿章
左宗棠
“海防” 沿海(以东南方向为主), “塞防” 内陆边塞(以西北方向为主)。
李鸿章 征, 左宗棠 “海防”与“塞防”并重。 “重新疆者所以保蒙古,保蒙古者所以卫京 “海防”论者。 “塞防”经费用以扩充海军之需,反对出兵西
宗藩体制形成和维系的原因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双方国力对比悬殊 儒家王道思想(文化动因)
古代中国是世界大国强国
清初地图
儒家王道思想(文化动因)
以 德 行 政 者 王 ”
中国儒家文化,特别是 儒家王道思想成为宗藩 各国的共同统治思想, 对周边国家有一种内在 的吸引力。藩邦慕化中 国的古老文化,诚服于 中国文化的德化力量 , 向天朝朝贡、请求册封、 奉天朝正朔,以求得 “天宠”。
结果
老将冯子材在镇南关(今友谊关)重创 法军,从根本上扭转了战争形势, 迫使挑起战争的法国茹费理内阁倒 台。
军事上胜利
外交上失败
1885年4月6日,清政府下令停战,撤 军。承认越南为法国的保护国,中 国战胜而败。中法代表签订《中法 停战条件》和《中法会订越南条 约》,
战争原因
日本:明治维新后的日本大力发展资本主义,制定了 征韩侵华的“大陆政策”,侵略中国预谋以久。为转 嫁危机发动对中国的战争。
中俄密约
日本如侵略俄国、中国,两国海陆军互相支援; 战争期间,中国所有港口对俄国军舰开放; 中国政府允许华俄道胜银行建造一条穿过中国黑龙江和 吉林两省,从赤塔以东直到海参崴的铁路即中东路或东 清铁路;
表面上看是一个共同防日的军事同盟,实际上俄 国只是以此为诱饵,以达到使清政府同意其在中 国东北借地修路的目的
宗藩体制的性质与特点; 宗藩体制形成和维系的原因;
指导思想:“华夷之辨”
北狄
西戎
中华
东夷
华 夷 之 辨 · 夷 夏 之 防
南蛮
宗藩体制(Suzerain-Vassal System)
外国 藩国/属国
宗主国
宗藩体制的构成
朝贡关系由两方面构成:
宗主国 奉 表 纳 贡 属国 敕 封 和 赏 赐
四、1911—1949年的中国地缘政治和外交;
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线危机
1、周边宗藩(朝贡)体系的瓦解 ;
2、不平等条约体系的形成; 3、四面受敌,敌强我弱,敌众我寡的地缘格局;
周边宗藩(朝贡)体系的瓦解
⑴、宗藩体制;
⑵、周边宗藩(朝贡)体系的瓦解;
宗藩体制
宗藩体制的构成;
酷 剥 削 中 国 人 。
表 明 帝 国 主 义 者 凭 借 多 个 不 平 等 条 约 残
他 正 被 众 多 不 平 等 条 约 扎 得 像 个 木 乃 伊 。
着 的 人 代 表 的 是 当 时 受 尽 欺 凌 的 中 国 人 。
画 面 中 那 个 身 带 血 迹 、 瘦 弱 并 颤 抖
不平等条约体系
19世纪中后期中国边疆危机形势图
“保藩固圉[yǔ] ”政策的失败
援越抗法;
援朝抗日;
中法战争
1883年底爆发的中法战争,是西南边疆危机激化的结 果。战火从越南蔓延到了中国本土。法国侵略军从海、 陆两路侵略中国,在东南沿海、中越边境先后发生了几 次重大战役,中国军民英勇抗敌,浴血奋战,并取得镇 南关大捷,但因为清政府的腐朽无能,中法战争以中国 的求和而结束。严重的边疆危机充分显示了中国民族危 机的深化。
三国干涉日本还辽的结果
日本要求追加赔款,改为3000万两白银 俄国借机控制了中国的财政支出权
俄国倡导的“三国干涉还辽”实 质上是沙俄独霸东北的一个重要 步骤,也是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 开端。
清政府向俄法借款
1895年7月6日,清政府与俄法银行团签署《四厘借款合 同》,以中国海关收入为担保,借得4亿金法郎,年息 4%,35年还清 中国应允俄国不许他国干涉中国财政的监督与行政之义 务,强化了俄国在华政治势力
天皇 天皇 将军 大名 武士 商品经济 分 化 商人 不满幕府的大名 破产的中、下级武士 形成中的资产阶级
手工工场主
小 农民 分 生 产 手工业者 化 者
新兴地主
倒 幕 派
雇佣劳动者
明治维新
推翻幕府统治后,明治政府 一方面采取措施巩固天皇为 首的新政权,另一方面, “求知识于世界”,向西方 国家学习,积极发展资本主 义经济,力争实现民族振兴, 摆脱外来压迫,建立近代化 的国家。历史上称为“明治 维新”。 由于明治维新是在封建阶级和 下级武士的领导下进行的,所 以日本资本主义在其发展过程 中带有极强烈的军国主义色彩
第五章 近现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与 统治者的丧权辱国
重点问题:
近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
宗藩体系与资本主义国际关系体系; 晚清政“以夷制夷”外交政策的成败; 弱国无外交;
近现代中国地缘政治危机与统治者的丧权 辱国
一、中国地缘政治的全线危机;
二、近代中国地缘政治中的沙俄与日本; 三、清朝的地缘政治政策及其丧权辱国;
海兰泡惨案
海兰泡惨案是1900年7月 16日至21日沙皇俄国对 居住于海兰泡的中国居 民进行屠杀的事件,该 事件共造成5000多名中 国人死亡。海兰泡惨案 与1900年7月17日发生的 江东六十四屯惨案并称 为“庚子俄难”。
日本:近代中国海缘的大敌
⑴、黑船来航与日本的明治维新;
⑵、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活动;
近代中国地缘政治中的沙俄与日本
1、沙俄:中国地缘政治的北部大敌;
2、日本:近代中国海缘的大敌;
沙俄:中国地缘政治的北部大敌
⑴、俄国对中国领土的侵略;
⑵、在中国东北的野心;
1858年,沙俄通过爱晖条约,割占了中国 外兴安岭以南,黑龙江以北的60万平方 公里的领土.
1860年,沙俄通过北京条约,割占了乌苏 里江以东,包括库页岛在内的40万平方 公里的领土.
日本的救亡运动——明治维新(1868年)
背景:
内忧 外患
幕府的统治 日本面临沦为西方 殖民地的威胁。
过程:
下级武士掀起“倒 幕运动”,抵御外 悔和平息内争。 结果:
明治天皇实行“明 治维新”,富国强 兵。(时间:1868 年) 推翻了幕府的统治,使日本成为亚洲 唯一摆脱殖民地、半殖民地命运的国 家,走上独立发展资本主义的道路。
近代日本的对外侵略活动
“大陆政策”的出台;
占有琉球; 入侵朝鲜; 甲午中日战争;
清朝的地缘政治政策及其丧权辱国
1、传统“驭夷之道”的破产;
2、“海防”和“赛防”之争;
3、“保藩固圉”政策的失败;
4、“以夷制夷”政策的运用及得失;
清朝对外政策的演变
(四个时期 )
缺乏主权观念 开眼看世界
中法战争
背景;
经过; 结果; 曾纪泽、左宗棠和张之洞为代表的主战派主张援越抗 法,保藩固圉;而以奕祈、李鸿章为代表的主和派则 畏惧法国实力,主张妥协求和。 实际上,在整个中法战争期间,清政府内部以奕欣 和李鸿章为首的主和派,一直没有停止过向法国求 和的活动。
背景
法国驻西贡总督说:“我们出现在这块富有的土地上,出现 在这块与中国交界,也是中国西南各个富饶省份天然产品出 口的地方„„这是一个关系到我们今后在远东地区争霸的生 死问题。” 法国驻海防领事说:“法国必须占领北圻„„因为它是一个 理想的军事基地。有了这个基地,一旦欧洲各强国瓜分中国 时,我们将是一些最先在中国腹地的人。”
帝国主义默许纵容; 朝鲜东学党起义为日本侵略提供了契机;
日本经过明治维新后国力逐渐强盛,这个后起的资 本主义国家对中国的侵略更加急迫和无情,它一改西方 列强以商品和宗教为主的侵略方式,采取直接的赤裸裸 的武装侵略,成为近代侵略中国最凶残的国家。 大 陆 政 策
世 亚 界 洲
中 国
中国 朝 中国 东北 鲜 台湾 日本 蒙古
沙俄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 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 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通过1860年的北京条约和1864年 的中俄勘分西北界约记,割占了中国西 部44万平方公里的领土.
沙俄通过1881年的中俄改订条约及 以后五个勘界议定书割占了中国西 部7万多平方公里的领土.

周边宗藩(朝贡)体系的瓦解
1824—1885年,英国通过三次侵略战争逐步占领缅甸, 并将其划为印度的一个省;
1879年,日本并吞琉球; 1883年,越南沦为法国的“保护国”; 1895年日本迫使清朝放弃对朝鲜的宗主权,并在1910年 将朝鲜变成自己的殖民地; 1913—1915年,俄国策动外蒙古“独立”;
19世纪40至50年代
闭关锁国
鸦片战争以前 放弃对抗
90年代至20世纪初
自强制夷
19世纪60至80年代
“海防”与“塞防”之塞防”并重
日吞琉球,法占越南,两次鸦片 战争也自海上起。列强的威胁来自海 上,因此我们应尽快建立一支近代化 的海军,以保东南海防。军费有限, 也就只好委屈一下西北塞防了。出兵 新疆,花费巨大,还是把军费腾出来 买军舰为好。
1895中日《马关 条约》
1901中、11国《辛 丑条约》
条 约 内 容
割台湾等、 赔2亿、 开4口、 设厂
赔、划、拆、驻、 惩、禁、改(7个字)
不平等条约体系
鸦片战争和《南京条约》是朝贡贸易体系走向 结束的开始,西方把欧洲主导下的国际体系行 为准则强加给中国,并且按照欧洲近代国家关 系史上遵循的逻辑——弱肉强食来对待中国。 中国主导的朝贡体系被西方主导的现代性国际 体系撞击得粉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