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

佛教与科学的当代对话——以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为线索2008-06-05 13:53:15 作者:王萌教授来源:北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04年第2期浏览次数:7939 文字大小:【大】【中】【小】宗教与科学是人类社会中两种重要的文化现象,它们的对话是处于分裂状态的人类文化寻求自我融合的一个必要途径。

佛教文化作为传统的宗教文化形态之一,在与科学的对话中扮演着重要的角色。

随着当代科学的进展,佛教与科学的对话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活跃局面。

认识和揭示这一重要的文化现象背后的意义,对于深化科学的哲学反思和促进现代文化的融合都是极为必要的。

一、佛教的空性论与现代物理学的量子革命佛教以义理的宏富玄奥而著称,佛教的空性理论就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点。

这一古老的理论超越巨大的时空跨度与当代科学的量子理论联系在一起,从一个侧面反映了人类思维的深刻统一性。

1.佛教的空性概念及其宗教含义空性(sunyata),音译作舜若多,指空之自性、空之真理。

佛教认为,空性就是依空而显之实性,它是一切法(dharma,指一切事物和现象)的真实本性。

在此意义上,“空性”与“空”(sunya)的概念具有等同的含义。

空性的思想,表达了佛教的基本立场,也是佛教根本区别于其他宗教之处。

佛教讲空,有人空与法空二义。

人空表示没有一个恒常主宰的“自我”(atman)本体存在,即自我的实体为空;法空则认为诸法皆幻,并无实体存在。

佛教讲空的根本依据,在于佛教的缘起观点。

缘起法则认为诸法由因缘和合而生,无固有自性,无自性故空。

在佛教历史上,讲空最彻底的是龙树开创的大乘中观派。

该派认为,“空性”者,即是诸法实相,即是法性,是真如。

具“空性”见者,即了达佛法正见;具“空性”观者,即证悟世界的实相。

这种认识,在龙树的《中论颂》中表示为:“众因缘生法,我说即是无(空),亦为是假名,亦是中道义。

”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我们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理解。

第一,它包含着深刻的哲学意蕴,是对一种世界观的高度概括和理论抽象。

第二,它反映了佛教的宗教特征。

佛教谈空,有其特定的宗教目的,那就是使人破除对一切事物的实在性认识,领悟现象之后的“实相”,从而超出生死,趋于“涅槃”。

对于这一点,现代佛教的理论巨孽印顺有清楚的表达:“从觉证来说,空是一切法的真实性,是般若——菩提所觉证的。

……空、无生、寂灭等,是大乘的甚深义。

为什么被看为最甚深义?这是世俗知识——常识的、科学的、哲学的知识所不能通达,而唯是无漏无分别的智慧所体悟的。

这是超越世间一般的,所以称为甚深。

”([1],p.177)印顺法师是以佛教的“二谛”说来区分“空”的“甚深义”与“世俗”知识的,由此我们可以认识到佛教空性说所具有的“宗教真理”的性质。

因此,从根本上说,佛教的空性概念是基于佛教的宗教实践的理论概括,它同现代科学对于经验世界的解释有着不同的本性。

2.量子革命及其哲学意义量子力学理论是继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之后现代物理学领域的又一次革命性的突破,但它的影响却远远地超出了物理学的范围,在哲学乃至宗教领域都引起了热烈的反响。

著名科学史家丹皮尔(W.Dampier)在描述这一物理学革命时说:“旧的唯物论死亡了;而甚至一度取代物质微粒的电子,也已变成了失落肉体的灵魂——只不过是波动形式而已,甚至不是我们所熟知的空间中之波,也不是麦克斯韦的以太中之波,而是用我们意识所不能领悟的措词来描述的四维时空中之波,或概率图式中之波。

”([2],p.402)物理学家保罗?戴维斯(P.Davis)则认为:“量子论中包含了一些令人惊讶的思想,使人得以洞见精神的本质以及外在世界的实在;要想寻求了解上帝和存在,就必须充分考虑量子革命。

”([3],p.108)诸如此类的评说都反映出量子理论的出现对于人们精神世界的冲击:量子理论向我们揭示了一个非常奇异的世界,但是由于这个世界同我们的日常生活世界距离太大,对于它的理解也变得异常困难。

例如波函数,它是微观世界中量子状态的一种数学表达方式,但是在哲学领域中,对于它的理解则存在着很大的分歧。

波函数的具体的物理意义是什么?它是否是对真实存在的描述?对于这些问题的深入思考,刺激着人类新的“世界图景”的酝酿和产生。

现代科学哲学对于量子力学的哲学意蕴进行了多方面的探讨。

它认为,量子理论的波粒二象性表明,人们对事物性质的认识是依赖于具体语境的,在科学的认识主体和客体之间存在着主客体相互转化、相互包容的关系;量子关联的非定域性表明事件的联系性不但突破了牛顿的经典力学体系,也突破了爱因斯坦的相对论体系,它显示了实在的不可分离性,说明我们周围的宇宙是一个“参与者的宇宙”,即一切认识都是相对于实验者、认识者而言的。

这一切,都使得量子力学表现出显著的后现代特征。

([4],pp.181-183)发生在自然科学领域的量子革命,其对于人类思想的影响时至今日仍然不能说已经尘埃落定。

实际上以量子理论为代表的物理学革命的出现不是消解而是深化了宗教与科学的对话,它同佛教空性论之间的对话也已经成为这一对话的一个重要方面。

二、量子理论的佛教空性论诠释1.佛教话语在与量子理论的对话中凸显量子力学在宗教领域中引起的反应是与各宗教的教义体系相联系的。

在基督教世界中,量子力学的互补原理被用来说明基督教的“基督论”;([5],p.202)而在佛教界中,以佛教的空性理论与量子力学理论互相诠解是最为普遍的一种做法。

在20世纪70年代,我国台湾物理学家王守益就以量子力学诠释佛教空性论产生了较大影响。

王守益,美国密西根大学物理学博士,曾任台湾清华大学物理系主任、物理研究所所长等职。

他的主要观点集中在《物理与佛学》一书中。

王守益认为,虽然佛法的究竟之处是不可言说的,但科学的成就提供了一个帮助人们接近、契入、领悟佛教的真理的新途径。

量子理论揭示了微观粒子在描述上的不确定性,因为表达这一特性的波函数(Wave Function)Ψ是看不到及测不到的,我们可以说该法或该系统的本体是“空”的。

王守益认为,波函数的这种性质说明,佛教所谓“色不异空”、“当体即空”的说法存在着微观世界里的量子论基础。

同样地,根据量子力学的“测不准原理”,我们所观测到的现象正是佛教所说的“假有”,而绝对真实的物性(佛法所谓“实相”),不论实验技术发展到什么程度,都是不可测到的。

王守益认为,用量子力学等高深的物理理论谈论佛法,并非故弄玄虚,“而是目前科学上所知的最为恰当的处理”,把粒子物理上的波函数Ψ看成是佛法上的“自性”,至少是一种可以接受的认知模式(Model)。

([6],pp.8-36)通过对佛教空性论与量子理论进行比较,王守益认为存在着从现代科学通向佛教义理的通道。

以类似的思路融通佛学与现代物理学的还有台湾中山科学研究院教师杨中杰等人。

在《从佛学角度观西方三大物理学之理论层次》中,杨中杰依照佛教的中观学说和唯识理论,判定牛顿物理学、相对论物理学与量子力学依次趋于接近佛教的“中观正见”与“如实观照”。

但是物理学只是针对现象世界而立,即使量子论最多也只触及了“心灵之活动”,完全不同于“心灵寂灭状态”时佛性实证的现象,因此无法达到佛教“一切种智”之般若。

([7],pp.41-42)针对以量子理论诠解佛教义理的做法,黄明德博士发表了《论空性不能译成Wave Function(波函数)之理》[8]一文,对于佛教的“空性”概念和量子力学的波函数概念进行了详尽的比较。

黄明德认为,二者在内涵上有吻合、接近之处,但也存在截然的不可通约之处。

从根本上说,“空性”为佛陀及佛教信仰者的宗教实践之所体认,它是对世界终极实相的概括,因此任何言辞的描述、任何具体的结论都不能说是空性本身;而波函数仍然是物理学家根据观测研究的结果,仍属现象的描述,而非究竟之本体。

基于这样的认识,黄明德认为在二者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差异,不能相互代替。

在《论科学的精神与佛学的精神》中,作者李长俊对科学与佛学的性质进行了总体的比较。

他指出,所谓的科学,应当包括科学的观点、科学的方法、科学的对象及科学的结论。

像海森堡(W.Heisenberg)的“不确定原理”或电子、质子、量子等观念之所以被认为是科学的,因为它们是人类“势必共同的经验”。

而佛学中宣讲的教法,则是非“常人之共同经验”所可企及的,它得自佛陀的无上正等正觉的自内证。

从这方面讲,佛学乃是“非科学的”。

但佛教的根本价值正在于它的“本质的超越”——即空空(即无第一因,对空的执著也要破除)。

这使它超越了一切世俗的哲学思辨,所以可称“空为佛法之宗极”。

([9],pp.121-136)在李长俊看来,科学与佛学各有其不同的原则与方法,因此也各有其适用的领域与价值,这是判定它们的基本尺度。

参照科学理论以表述佛教的合理性,是深受佛教文化浸润的信教科学家表达其信仰的一种方式。

他们通过这一特殊的形式融通“出世与入世”、“真谛与俗谛”的关系,以实现信仰与理性之间的平衡,反映出佛教文化圈内科学家特有的文化心理。

他们对佛教与科学关系的融通,从特定的视域拓展了对二者关系的探究。

2.对话在跨文化研究领域中的延伸佛教与科学对话的一个重要趋势,是从跨文化、跨学科研究的角度探讨二者协作与整合的可能性。

这种对话已经不再局限于以科学诠解佛教这一范畴,而是把佛教作为一种特殊的文化资源,与现代科学展开的对等的交流。

这一对话形式虽然还处于发展探索之中,但它为现代科学提供了新的思想资源,对于佛教文化本身也是一个重新认识与解读的历史契机。

目前我国参与这方面对话的有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的牛实为教授等人。

牛实为教授对现代科学的前沿理论如量子理论、混沌力学、耗散结构理论以及当代心理学等都有广泛了解,并对佛教的禅修有较深入的实践,他在以佛教义理与科学理论的对话中提出了一些新颖而独到的见解。

他指出,根据现代理论物理学的解释,宇宙、时空皆产生于充满零点能的“真空”或“无”;因为真空是一切有为法、无为法的背景,它具有自充足、自参照、自波动的属性,真空非空,这正如佛教中所说的宇宙“实相”。

他还借助量子理论说明佛教的修炼过程,认为当人体内的混态转为纯态时,具有寂照功能的固有真空态就以心脑之光的形式呈现出来,这便是参禅者所达到的顿悟状态。

同样地,西方科学家所发现的在人的深定过程中神经细胞处于最小自振态,意识场出现跃迁的现象,可以用来说明佛教的光明定。

在《人类自性问题》一书中,他引述科学上的引力场理论对于佛教“业力”问题给予了新的诠解,他认为业力的产生,“主要是由于外界物质与意识场的作用,逐渐形成业力场。

又由于业力场的次级效应,辗转相因,导致业力根深蒂固”。

([10],p.44)牛实为认为,科学与佛学之间存在着某些内在的联系,二者在思维方式和认知模式上可以互取所长,互相弥补;佛教的诸多理论问题也有待通过科学的途径给予解答,而佛教对于一些问题的探讨也可以激励现代科学的进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