遗传性大肠癌之林奇综合征
林奇,名字听起来挺酷的,但是加上“综合征”这三个字的时候,就一点都不酷了,甚至让人恐惧。林奇综合征,啥玩意?居然让人感到恐惧!
林奇综合征(Lynch Syndrome, LS),过去称之为遗传性非息肉病性结直肠癌(Hereditary nonpolyposis colorectal cancer, HNPCC),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性疾病,致病基因是错配修复基因(mismatch repair gene, MMR)家族的成员。
致病基因MMR种系突变可导致微卫星不稳定性(microsatellite instability,
MSI),从而使相应的MMR蛋白丢失,影响DNA的错配修复功能,增加细胞恶变的风险。目前,国际上检测的林奇综合征致病基因主要包括:MLH1,MSH2,MSH6,PMS2,以及 EPCAM/TACSTD1(非MMR基因,突变时可使MSH2沉默)。
林奇综合征患者的临床特征比较独特,具体表现为:
(1) 发病年龄较早,中位年龄约为44岁;
(2) 肿瘤大多位于近端结肠;
(3) 多原发结直肠癌明显增多;
(4) 肠外恶性肿瘤如胃癌、子宫内膜癌、胰腺癌等发病率较高;
(5) 低分化腺癌、粘液腺癌常见,且伴有淋巴细胞浸润或淋巴样细胞聚集;
(6) 肿瘤大多呈膨胀性生长,而非浸润性生长;
(7) 预后好于散发性大肠癌。
林奇综合征根据临床表现可分为两大类,一般结直肠癌是唯一的恶性肿瘤时属于林奇综合征I型;而除了结直肠癌外,合并有HNPCC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如胃、子宫内膜癌等,则属于林奇综合征II型。
林奇综合征的诊断与筛查经过了多次的修订,目前主要的标准为:
(1) 阿姆斯特丹标准 I:
至少 3 个亲属患有结直肠癌;并满足下列所有标准:
1) 其中 1 人应为其他 2 人的一级亲属;
2) 至少连续 2 代受累;
3) 至少 1 人发病年龄小于 50 岁;
4) 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
5) 肿瘤需经病理学证实。
(2) 阿姆斯特丹标准 II:
至少 3 个亲属患有 LS 相关肿瘤(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癌或肾盂癌);并满足下列所有标准:
1) 其中 1 人应为其他 2 人的一级亲属;
2) 至少连续 2 代受累;
3) 至少 1 人发病年龄小于 50 岁;
4) 除外家族性腺瘤性息肉病( FAP);
5) 肿瘤需经病理学证实。 (3) 改良版Bethesda标准:
下列情况时需对患病个体的肿瘤检测 MSI:
1) 结直肠癌a患者年龄小于 50 岁;
2) 存在同时性或异时性,结直肠及其他 LS 相关肿瘤b,无论患者年龄;
3) 60 岁以内的结直肠癌患者存在MSI-H组织学特点c;
4) 结直肠癌患者有1个及以上一级亲属患有LS相关肿瘤b,其中一个肿瘤发病年龄早于50岁;
5) 结直肠癌患者有2个及以上一级或二级亲属患有LS相关肿瘤b,无论发病年龄。
备注:
a:子宫内膜癌发病小于50岁并不包括在改良版Bethesda标准中;但最近的研究显示此类患者应该进行 LS 相关检测评估。
b:LS相关肿瘤包括结直肠癌,子宫内膜癌,胃癌,卵巢癌,胰腺癌,输尿管和肾盂癌,胆道癌,神经系统肿瘤(常为胶质瘤,如Turcot综合征),小肠癌,以及皮脂腺腺瘤和Muir-Torre综合征中的角化棘皮瘤。
c:存在肿瘤浸润淋巴细胞,Crohn's样淋巴细胞反应,粘液/印戒分化,或髓样生长方式。
根据我国情况,中国抗癌协会大肠癌专业委员会曾提出了中国人HNPCC筛检标准及筛检策略:
家系中至少有2例组织病理学明确诊断的大肠癌,其中的2例为父母与子女或同胞兄弟姐妹的关系,并且符合以下一条:
(1) 至少1例为多发性大肠癌患者(包括腺瘤);
(2) 至少1例大肠癌发病早于50岁;
(3) 家系中至少1人患HNPCC相关肠外恶性肿瘤(包括胃癌、子宫内膜癌、小肠癌、输尿管或肾盂癌、卵巢癌、肝胆系统癌)。
根据2015年ASCO遗传性结直肠癌综合征临床实践指南,对于林奇综合征突变携带者,应密切随访监测肠道及肠外恶性肿瘤。
(1) 建议突变携带者从20~25岁开始或比家族中最年轻结直肠癌患者发病年龄早5年开始,每 1~2年行彻底的全结肠镜检查,若检查发现有息肉,应及早治疗;
(2) 对女性突变携带者而言,建议从30~35岁开始每年行妇科检查、盆腔B超(而非血CA125)及子宫内膜吸取活检;
(3) 检测幽门螺杆菌并彻底清除,我国为胃癌高发国家,建议每1~3年行上消化道内镜检查;
(4) 可根据家族史对突变携带者进行其他器官的监测。
对于家系中未检测到突变的个体(即非突变携带者),应定期、多次重复进行基因突变筛选试验,以最大限度地降低实验误差引起的假阴性。 另外,建议从30岁起每年做一次大便潜血试验,每5年做一次结肠镜检查。